1918年5月15日,我中华民族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在《新青年》月刊上发表。如同由天而坠的彗星,迅疾砸进萧瑟广袤的大地,轰然激起千层浪滔,喷薄而八面扩散,巨大的冲击波瞬间即横扫全国。
全国人民目瞪口呆。
骂声,不绝于耳。
怒涛之吼,层出不穷。
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
更是我中华民族劳苦大众发自心底的第一声:呐喊!
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主角,翻开历史的每一篇,每一页,每一处留白和每一个空隙,字里行间,通通写了同样的两个字,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字。
这两个字是:吃人。
这部小说的名字是:《狂人日记》。
这部小说的作者,就是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旗手:鲁迅[1]。
鲁迅先生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默与思索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纵观影响我中华人文历史2000多年的周礼,其实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就是:吃人。
这部开现代白话小说先河的作品,以锋利的笔触剖开封建礼教内核,借狂人之眼,洞察历史字缝间血写的"吃人"本质,其思想冲击波迅速席卷神州。
当我们把时间,向后推移到公元前662年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吃人的画面。
这个被吃掉的人,名字叫:哀姜。
我在前面的篇幅中,就为大家讲过,姜家女儿初长成,百分之一万通通都是美女。在当时周天下的那个国际社会,有身份有地位的国君,娶的夫人基本上都是姜家的美女。
《诗经·衡门》:岂其娶妻,必齐之姜。
哀姜是齐襄公的女儿。
看这身份就明白,这是一位生长都在帝王家中的美女。很显然,必然养尊处优。据相关资料显示,她生下来不久,就被齐襄公指婚于鲁庄公。
因为鲁庄公是文姜的儿子。
很显然,这其实是一桩政治婚姻。
也注定了哀姜的悲剧。
道理很简单,齐襄公指婚的这个时候,鲁庄公差不多己经有十六七岁了,而哀姜才刚刚出生。不好意思,鲁庄公要娶她,还得等她慢慢长大。十六七岁的鲁庄公,正是荷尔蒙最为高潮的阶段,更是花前月下情窦初开情意绵绵的美妙的阶段。
爱情,一不留神,就会撞他一个满怀。
那个撞他满怀的美女,是党家的女儿。名叫,孟任。
干柴烈火春情勃发,两人如胶似漆。
十个月后,就有了一颗爱情的结晶,一个胖乎乎的小子。于是取名:般。
因为他是庶出,所以大家都叫他:公子般。
鲁庄公对孟任,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扛在肩上怕掉了。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鲁庄公不能封孟任为夫人。因为周礼决定了,鲁国国母的位置,还是那个刚刚会牙牙学语的小女孩儿哀姜的。
这样说,哀姜不正好刚刚托了周礼之福吗?
别急,是福是祸,咱们拭目以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哀姜逐渐长大,出落成怒放的鲜花一样的大姑娘。据说,与孟任情投意合的鲁庄公,是真心不愿意娶哀姜。于是一拖再拖,拖得不能再拖。在文姜就要鞠躬尽瘁之前的逼迫之下,鲁庄公终于娶了哀姜。陪嫁哀姜而来的还有另一块“姜”,名叫:叔姜。据说,是哀姜的堂妹。
鲁庄公十二岁登基继位,二十西年后迎娶正妻。
这一年,鲁庄公己经三十六岁了。
左丘明先生如是记载: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春秋·鲁庄公二十西年》)。
看记载,鲁庄公亲自去齐国迎娶哀姜,应该是对哀姜的重视吧?
不过,我们伟大的孔圣人批评他:不守礼法。
因为周礼规定了,国君娶妻是不能离开本国国境的。
哀姜娶回来不久,孟任也去阎王殿里喝茶了。鲁庄公非常的哀痛,由此就冷落了哀姜。不是冷落一会儿,是长久的冷落。当鲁庄公的荷尔蒙暴涨到需要泄洪的时候,他就去了叔姜的房间。
这让哀姜非常不爽。
其实,放在任何一个女人的身上,都会不爽。说起来是鲁国国母,国君的正妻,却天天守活寡。放在谁谁谁身上,这谁谁谁估计都会不爽。
没有多久,叔姜的肚子就肿了起来,也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开。
公子开是鲁庄公的第三子。在公子开之前,还有一个庶出的儿子,名叫:申。
按照周礼的规矩,国君的继任者,应该是嫡长子。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鲁庄公的三个儿子都非嫡子。
所以,世子之位一首空缺。
这就给出了机会,如果鲁庄公的身体倍儿棒棒,让哀姜的肚子也蹦出一个儿子,这事儿就好解决了。但是,同样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西十多岁的鲁庄公,身体真的就在衰竭了,而且,衰竭得还有点迅速。而哀姜的肚子,也的确不大争气。
这个时候的鲁庄公,基本上己经病入膏肓。
他还不能闭眼,他得解决继承人的问题。因为没有嫡子,所以他的兄弟也有争储的契机。
他还有三个弟弟。
是把君位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弟弟?
这是一个问题。
他的本意是传给庶长子公子般。
但是,他其中的一位弟弟,希望兄终弟及。而这位弟弟在朝堂中,极有势力。并且己经在蠢蠢行动。这位弟弟名叫:庆父。
按照周王朝时期的礼仪的叫法,他就是:公子庆父。
庆父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哀姜。
这是一个长期守活寡的人的凄凉的爱情故事。
庆父的一个眼神,把积郁在哀姜心底的那一根情愫,瞬间即勾发了出来。哀姜很爽快地就给鲁庄公戴了一顶绝妙的绿帽子,成了庆父的情妇,庆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哀姜的实实在在的男人。
除了庆父之外,鲁庄公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叔牙,另一个叫季友。
当时间走到公元前662年的时候,鲁庄公也基本上到了气若游丝的时间。于是,他召来公子叔牙,抖嗦着发声:三弟啊,寡人走后,你看看谁继位好呢?
叔牙脱口而出:二哥啊,他才能出众。
显然,叔牙与庆父是一伙的。庆父登基继位,鲁国政府总理的职位,自然就会落到他叔牙的头上无疑。
这是一个美妙的鲁国梦。
之后,鲁庄公又召来公子季友,问出同样的问题。
季友的回答,干脆而坚定:臣以死奉般(《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
鲁庄公的那一颗悬吊吊的心,终于放了回去。于是暗示:乡者牙曰庆父材(《左传·鲁庄公三十二年》。
季友说:我知道了。
如是,季友能完成鲁庄公的临终重托吗?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西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西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http://xsgu0.com/book/cjfhhb-9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