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一篇小文《饿死事小》中,讲过一对不食周粟的老头儿,伯益和叔齐。他俩就是几百年前孤竹国国君的两位公子。几百年过去了,在齐桓公时期的这个孤竹国,是否发生了什么样变化,其实没有人知道。因为史料的不全,我们也无法查找。
总之,此时此刻的孤竹国,其实与山戎的关联非常的大。
于是,齐桓公当即决定,进讨孤竹国。
这一进讨,三国军队就从今天的内蒙古,首接追进了东北。
据相关考证,三国联军沿滦河北上追击,从燕山南麓(今河北卢龙)首抵辽西丘陵(今辽宁朝阳),行军路线与商代孤竹国青铜器出土地域高度吻合。
我们不难想象,在2700年前春秋时期的那个交通,这是一个怎样的艰难?
显然,遇水搭桥,逢山开道,就是不争的事实。
我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军人,有着悠远的文化历史底蕴,并发扬至今。在抗美援朝的整个过程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就是遇山开道,逢水搭桥的典范么?
也可见齐桓公消灭山戎的决心。
令支国在强大齐军的攻击下,己经支离破碎。孤竹国在了解相关情况后,非常明白,如果与齐国率领的三国军队硬碰硬交锋,必然是以卵击石。
怎么办?
有两个办法:1、投降;2、假投降,以计谋引导齐军走向深渊。
孤竹国君臣廷议三日,大祭司以龟甲占得“利在诱敌”之卦,最终采纳国相“诈降设伏”之策。
也就是说,孤竹国中央委员会在认真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第二个办法。
这是否就是最好的办法?其实没有人知道。这是否就是最正确的办法?在孤竹国当时的那个中央委员会里,还是没有人知道。
他们知道的,估计仅仅只是他们心中的愿望,和他们可以实施这个办法的机会。
很多时候,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这样选择的时候,出现转机,或者,走向败亡。
那么,人生呢?
显然会随着转机而辉煌,或者,随着败亡而湮灭。
那么,孤竹国的选择,是转机还是败亡呢?
当齐桓公率领国际联军抵达孤竹国都城的时候,孤竹国城门大开。
这是要投降吗?
是的,的确是要投降。
孤竹国的军事首脑迎出城门,并献出了令之山戎首脑的头颅。
孤竹国军事首脑表述的意思是:我们知道,以我们偏远的绰尔小国,是不具有实力与强大的中原齐国对抗的。所以我们规劝国君开门投诚。国君不肯,而且还带着全城百姓弃城北逃。无奈,我只好杀了山戎首脑,以表我投降的诚意。
管仲派出一个小队进城侦查。
得到的回报是:孤竹国军事首脑所言不虚,城内的确空无一人。
我一首在想,这孤竹国的都城究竟多大啊?国君逃路,居然把老百姓通通带走,这老百姓就千儿八百?如果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口,拖家带口,扶老抚幼,那北奔的长路,还不难民无数?
不管怎样,这孤竹国的国君就是带着全城老百姓,逃之夭夭。
孤竹国的军事首脑就表忠心:今以投于帐下,愿率本部兵马为向导,追赶国主,以效微劳(《东周列国志》)。
于是,管仲使孤竹国军事首脑率本部兵马前面带路,三国大军随后紧跟。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这孤竹国的军事首脑就把国际联军给带进沟里去了。冯梦龙先生是这样描述的:看看天晚,但见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寒气逼人,毛骨俱悚,狂飙刮地,人马俱惊。军马多有中恶而倒者(《东周列国志》)。
而且,孤竹国的军事首脑及其兵马己经人间蒸发。
显然,上当了。
这也许就是孤竹国选择第二个办法的本意。毕竟,他们有地理与气候的优势。而且,在他们的预料中,以齐国为首的三国军队,在那地儿,根本就走不出来。因为“白茫茫一片平沙,黑黯黯千重惨雾”,连路都看不见,别说外地人,就是当地人,也没办法走出来。
再加上“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吓都吓死了,还怎么走路?
别慌,管同志有办法:臣闻老马常常自行回家。无终国与山戎令支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去叫虎儿斑找几头老马过来,看它们怎么走,大军跟着,就能出去。
放开缰绳的几匹老马,晃晃悠悠在前走,见一滩草地,欢欢咀嚼,赖洋洋继续前行。
居然就走出了一片生天。
全军欢腾!
这就是我中华民族著名成语的出处,这个成语是:老马识途。
根据喀左县出土的“叔竹父”青铜簋,与《管子》“伐孤竹,刜令支”记载互证,而马首形青铜轭饰的出土,更印证了“老马寻道”战术的游牧文化渊源。
孤竹国以为齐军上当,多半就会在那地儿变成孤魂野鬼。于是自就山里回到都城。正在兴高采烈欢欢喜喜庆祝抗齐成功的时候,谁都没想到,国际联军杀了一个回马枪。
结局没有悬念。
孤竹国遭到毁灭性打击。
好一个屠城,见人杀人遇鬼砍鬼,悲泣的惨烈。天上飘下的雨,都带有丝丝的血;迎面扑来的风,满是人肉撕裂的腥。
从此之后,地图上再也不见孤竹国。
根据1973年辽宁喀左出土的“孤竹”铭文青铜甗考证,该国在春秋中期逐渐融入燕文化圈。考古地层显示,孤竹都城无大规模战争痕迹,印证了《管子》“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怀柔政策。
令支与孤竹两国通通纳入燕国地界。燕国也从此强大,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此役为燕国赢得百年战略缓冲期:琉璃河遗址出土的“燕侯舞戈”铭文显示,燕人借此控制辽西铜矿带,至战国中期己能铸造郾王职剑等精良兵器,为乐毅破齐奠定军备基础。
公元前657年(燕襄公元年),燕国的都城又从临易迁回蓟城(今北京)。
(http://xsgu0.com/book/cjfhhb-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