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天赐良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9章 天赐良机

 

当大量的生活物资送到宋国之后,宋闵公感激涕零: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左传·鲁庄公十一年》)。

这意思是说:寡人有罪,对上天不敬,所以天王老子就下暴雨惩罚我的臣民。鲁国君主大人大量,救我国民于水火。敬承厚意,真诚感激!

到了冬天,在管仲的运筹帷幄之中,在群臣的多次斡旋与协商之后,齐桓公的婚礼顺利完成。

当然,左老师也记下了:冬。王姬出嫁到齐国(《左传·鲁庄公十一年》)。

齐鲁两国也顺理成章握手言和。说起来,鲁庄公之母文姜为齐襄公妹、齐桓公姊,故鲁庄公实为桓公外甥;哀姜系齐桓公侄女(襄公之女),嫁鲁庄公为夫人。齐鲁遂成“甥舅之国”。

这关系,打断了骨头都还连着筋。

鲁庄公认为,既然齐鲁己经和好,宋国也给予了感激,也就不要再与宋国结仇。于是,就把在乘丘之败被俘的宋国主将南宫长万给放了回去。

干脆为周天下的列国放出一个热爱和平的信号。

这是一个善举。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善举,都能办好事。

从上面宋国两次派军队入侵鲁国的举动看,我们就基本能清楚,宋国的这位最高领导人宋闵公,无论智商还是情商,都不在正常的线上。

南宫长万回国,宋闵公依然任命其为宋国国防部长(卿士)。他个人其实与南宫长万私交甚好,但就是说话的时候,嘴巴不大关风。

南宫长万回国,不说大张旗鼓洗尘接风,但至少,说话别那么剐毒刻薄吧?

冯梦龙先生就用了刻毒的语调描述宋闵公说话的: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东周列国志》)。

这意思是:你力大无穷功夫高强,我打心底里对你敬重。但是你一身功夫,居然还被鲁国人给俘虏了,这也太丢人了吧。所以我就不再敬重你了。

首先、胜败乃兵家常事;其次、南宫长万是为国家战败;第三、战败有多种因素,并不是南宫长万一人促成;第西、不知彼不知己即冒然发兵,这本就是身为主君的宋闵公的昏招;第五、不自我检讨,却把失误推给属下,没有担当;第六、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无论作为国君的宋闵公还是宋国,都还需要南宫长万,你就算不再敬重他了,说出来干吗呢?

这不是脑子有包吗?

没智商不说,还不具有一个国君应有的城府。

好吧,说了一次就可以了吧?

不好意思,这位国君他还要说第二次。

这一年(公元前682年)的秋天,也许秋高气爽,也许秋收丰盛,宋闵公心情大好。于是带着南宫长万以及一些宫人宫女在蒙泽游玩。期间,自然饮酒逗趣,武功高强的南宫长万掷戟为戏。而且,掷戟于空中数丈,然后,随手接之,竟然万无失一。宫人宫女一片欢呼,惊讶喝彩之声不绝于耳。

宋闵公妒忌。

我的老天爷,你寡人妒忌过甚?

南宫长万是你的将军,无论他多么的威武雄壮,不都是在给你长脸吗?

心智不全,居然就是国家最高领导人,显然非国家之福。

也是为自己惹祸。

正在此时,周王室的使者到了。因为:周庄王十五年,王有疾,崩。太子胡齐立,是为僖王[1]。讣告至宋(《东周列国志》)。

老王新丧,新王己立。按惯例,列国得派使臣去伟大的首都洛阳,一来吊丧,二来贺立。于是,闵公就“曰”了:周己更立新王,即当遣使吊贺(《东周列国志》)。

这南宫长万也不知哪根筋搭出了问题,明知道被俘之后宋闵公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变,居然舔了脸奏曰:臣未睹王都之盛,愿奉使一往(《东周列国志》)。

我还没见过伟大首都长什么样的盛况呢,臣就为吊贺使臣吧。

宋闵公鄙夷:你去?难不成我宋国没人了吗?派一个曾经的囚徒为使臣?

关键的麻烦还是,宫人宫女哄堂大笑。

南宫长万呆立当场。

冯梦龙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南宫长万面颊发赤,羞变成怒,兼乘酒醉,一时性起,不顾君臣之分,大骂曰:无道昏君,汝知囚能杀人乎(《东周列国志》)?

这自尊心估计是被伤到家了。

到了这个时候,宋闵公居然还不收手,竟然大骂:贼囚无礼,老子你!

然后,就抢了南宫长万的长戟,欲以刺之(《东周列国志》)。

估计这南宫长万是气糊涂了,顺手抢过长戟,挥手就是一拳。

愤怒之拳,重达千钧。

呜呼哀哉,闵公死于长万拳下(《东周列国志》)。

的确大力士,也的确气愤到不可抑制。一拳,就把宋国打了一个转折。

既然己经杀了一个,死罪。那就多杀几个吧,反正都是死罪。于是杀中央委员(大夫)仇牧,杀政府总理(大宰)华督。

前文我们讲到的阴谋家华督,就这样死于非命。

左丘明老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十二年秋,宋万弑闵公于蒙泽。遇仇牧于门,批而杀之。遇大宰督于东宫之西,又杀之。立子游(《左传·鲁庄公十二年》)。

到此时,南宫长万估计酒也醒了,却发现自己闯了大祸。

怎么办?

毕竟国防部长,即刻召集麾下嫡系,迅疾拥立宋闵公堂弟公子游登基称君。

宋国大乱,贵族众公子纷纷外逃。宋闵公的嫡弟公子御说逃到了毫(地名)。

左老师写道: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左传·鲁庄公十二年》)。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宋闵公死翘翘,公子御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现如今,公子游在南宫长万的拥立下却抢先登基了。这不合礼法。所谓不合礼法,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是抢班夺权的篡位行为。按当时周天下的规矩,对待篡位夺权者的待遇是:全民共诛之,天下共讨之。

换言之,公子御说不死,公子游的君位就不稳。

于是,南宫长万就派了自己的儿子南宫牛和最亲密的部将猛获率军围毫。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宋国公族的族人反抗了。这不是一个宋公的族人,是上述N带宋公的族人联合了起来。

对此,左老师在他老人家的竹简上,刻下了: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左传·鲁庄公十二年》)。

他们不仅仅是族人的联合,而且还借了曹国的军队。并与公子御说里应外合,杀南宫牛于阵前;杀公子游于宋都;派军队分别抓回来逃往卫国和陈国的猛获与南宫长万。

然后剁成肉酱。

这事儿,左老师也无奈,于是刻下:宋人皆醢之(《左传·鲁庄公十二年》)。

醢[2]: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层意思,1、古代用肉和鱼等制成的酱;2、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

公子御说被公族拥立继位登基。

史称:宋桓公。

有时候,历史还当真忒不靠谱儿。鲁庄公释放南宫长万,本是一个善举,换来的却不是一个善终,而是一个恶果。宋闵公死于非命,南宫长万被剁成肉泥。

左老师的这一记载表明,南宫长万终遭“醢”刑,其身死名裂,足为乱臣贼子之戒。

宋乱消息传至临淄,管仲开怀大笑。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

在齐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管仲慨然进言:宋有弑君之祸,天下共疾。君上若倡“尊王讨逆”之议,列国必景从,此乃定伯之机也!

《周礼》有云:诸侯有弑君者,天下共讨之。今宋万行桀纣之事,君上若以周室婿臣之身,倡合诸侯以正纲常,霸业可成矣!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的天赐良机。

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君上,你现在可以说话了。

他告诉齐桓公的,不是简简单单的说话。

而是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然后,桓公拊掌称善,遂定“尊王讨逆”之策。

[1] 周釐王(?-公元前677年),亦作周僖王,姬姓、名胡齐。东周第西任周王。公元前682-前677年在位。《东周列国志》使用的是周僖王。

[2] 宋人施“醢”刑于南宫长万(按:醢为周代酷刑,将人剁为肉酱,见《礼记·檀弓》),以示惩戒弑君之罪。


    (http://xsgu0.com/book/cjfhhb-8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