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至此,我必须为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指出的是,斗鸡一说,其实源于冯梦龙小说《东周列国志》虚构情节。到此处依《左传》正史修正。
当是,施伯躬身再拜:臣知乡野有曹刿者,虽出身微贱,然通晓兵法,可堪大用。
于是,召来曹刿,便提到议事日程。
邀请函发到乡里,乡人就“曰”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鲁庄公十年》)?
这意思是说:抗战御敌,如此国家大事,自有国家领导人(吃肉的)操心。你曹老弟算哪根葱,还屁颠屁颠跑去建议?
这句话,说明了春秋时期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吃肉的,多半都是中央委员无疑。
老百姓的饭桌上,估计除了粗茶,基本上就是野菜,应该蔬菜都少。桌子上如果有盐,对乡人来说,就是上好的人家了。
在管仲的执政项目中,盐铁的管理,就是国家财政的重中之重。
曹刿对“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鲁庄公十年》)。
这话就有点狠了:肉吃多了,即脑满肥肠。然后大腹便便,蠢笨如猪。造成目光呆滞,鼠目寸光,还能出深远的利国利民的谋略吗?
这不是把全体中央委员通通都骂了吗?
见了鲁庄公,更是大大咧咧:何以战(《左传·鲁庄公十年》)?
老天爷,在我们普通民众曹刿的心里眼中,对鲁国的国家领导人究竟有多少的不屑?这句话,其实有多种理解。你拿什么开战?1、你有堪称完美指挥艺术的军事人才吗?2、你有意志坚定坚不可摧的强大的军队吗?3、你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吗?4、你有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戴的强劲后盾吗?如果什么都没有,这仗怎么打?
鲁庄公心安理得地“曰”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鲁庄公十年》)。
我的天啊,这回答怎么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呢?
难怪曹刿同志如此不屑。
鲁庄公的意思是说,俺是一位善良大方的君主,一旦俺有了好的衣服、可口的美食、营养液保健品之类,俺都不一个人独自享用,一定会把它们分发给身边的中央委员们,共同分享。
国君把好东西分给了中央委员们,这与抗击齐国鬼子的侵略有什么关联呢?难不成,是要把得了好处的中央委员们,派到前线去送死吗?
曹刿毫不留情面,首接就怼了过去: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左传·鲁庄公十年》)。
如此小恩小惠,主上能惠及全体鲁国人民吗?老百姓一毛线好处都没得,他们又凭什么要支持和拥戴你呢?
鲁庄公急了,于是又拿出大招: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鲁庄公十年》)。
寡人对祖先神灵恭敬有加,从不克扣贡品,拖延祭祀时间。
这是要请祖先或者神仙来开战吗?
曹刿迅疾驳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传·鲁庄公十年》)。
虔诚敬神,但神仙不会来帮你打仗啊!
鲁庄公搜肠刮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鲁庄公十年》)。
大大小小的各类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做到全部明察秋毫,但寡人至少能根据实情合理合法公正裁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鲁庄公十年》)!
曹刿表扬:公平自在人心。这还算尽到了本质的责任,也算民心凝聚。如此,开战吧!
鲍叔牙率领着齐国大军浩浩荡荡奔长勺杀来,鲁庄公带着曹刿率鲁国军队严阵以待。
这是公元前684年(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鲁长勺大战拉开序幕。
乾时之战时,鲍叔牙率领匆忙组建的齐军,把有备而来的鲁国军队打得满地找牙。这一次,鲍叔牙率领着充分准备的齐国精锐部队,自然信心满满。又听说鲁军弄了一个斗鸡高手来指挥战斗,鲍叔牙更是开心至极。这是老天爷在帮俺老鲍立功吗?
这是打仗也,刀剑无眼,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烈悲壮。
来一个斗鸡高手,雄鸡高唱?
鲍叔牙下令:击鼓!
一时间,战鼓擂,旌旗奋,人声鼎沸,群情激昂。
鲁庄公一看:辣鸡!你们才有战鼓吗?我们也擂……
不可。曹刿阻止。
鲁庄公眯眼,瞅着曹刿,什么意思?
曹刿双眼紧盯齐军阵地,将右手食指竖于嘴间:静声。
齐军一阵骚动,对方却毫无反应。
这是要搞哪样?
鲍叔牙懵圈。于是下令:再擂鼓!
又一阵战鼓擂旌旗奋,人声激昂。
对方阵地,鸦雀无声。
鲍叔牙破口大骂:这斗鸡贼会打仗吗?
于是声嘶力竭下令:继续擂鼓!
齐军阵地战鼓擂擂,人声恹恹。
曹刿兴奋,叫:君上,擂鼓!
一时间,鲁军阵地旌旗飘扬战鼓声声,群情激昂人声沸腾,声震天穹,震耳发聩。大军一跃而出,首奔齐军杀来。
如此阵仗,齐军士兵调头即逃,阵地自也骚乱一片。
兵败如山倒。
鲍叔牙都还没来得及反应,战车己经转向,首奔齐境而逃。
我的天,这斗鸡的打仗,不按规矩出牌啊!
鲁庄公开怀大笑,斗鸡者打仗,的确与众不同。
这、这、这,鲁庄公迷惑不解,曹老弟,你用了什么法术?
曹刿嘿嘿谦虚:我一介小民,那有什么法术?这打仗嘛,打的就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兵将们士气振奋;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些儿颓废;第三次击鼓,兵将们基本上就开始泄气了。
他们偃旗息鼓了,而我军的士气却刚好振奋激越,奋勇冲锋,自然就把齐军冲了一个稀里哗啦。
于是,左老师也就欣欣然给写下了: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鲁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此一战,鲁军闻鼓奋进,齐师溃退三十里。后世谓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成语:一鼓作气,也就顺势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且,沿用至今。
(http://xsgu0.com/book/cjfhhb-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