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爱你没商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7章 爱你没商量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

很多人都把这两句话当做至理名言。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好像还真有道理。

不好意思,我不这么认为。

毛主席说,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而且,并非非黑即白。所以,在很多事务中,我们得辩证地看待问题。

很多时候,就在我们的周遭,你可能就会看到:爱你没商量;厌恶你,也没道理。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或者就是单纯的喜欢一个人,很多时候,还真说不出来为了什么?如果真要寻根问迹,得到的回复往往就是:看着就喜欢;但是,不说恨一个人,至少,无缘无故的讨厌一个人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真要问一个为什么,回答多半会是:不为什么,就是看他不顺眼。

这不顺眼的事例,恐怕,我们所有的朋友,都碰到过吧?

我查过很多资料,发现鲍叔牙[1]对管仲[2]的爱,或者是对管仲的好,估计就约等于我们今天的流行语:爱你没商量。

因为,的确找不到具体的原因。

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鲍叔牙长期支持管仲的行为,实为春秋时期“举贤不避贫贱(《说苑·尊贤》)”的政治传统体现,绝非单纯情感驱动。

司马老师就借鲍叔牙之口,这样评价管仲:管仲之才,任政于齐,齐必霸矣(《史记·管晏列传》)。

据史料记载,管仲和鲍叔牙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是朋友。这样的朋友,估计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小,以及两小无猜的朋友。也许这就如同今天的两位同村的孩子,年龄相当,性情相投,常常在一起玩耍,做一些孩子们常做的调皮捣蛋的事情,比如小溪里捕鱼虾,老树上掏鸟窝……凡此种种。

也许,在那个时候,还是孩子的鲍叔牙对管仲就是疼爱有加。

当两人逐渐长大,应该做一些儿正事的时候,鲍叔牙又主动提供帮助。从己知的资料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管仲少时家贫,鲍叔牙为了帮助他,就提出合伙做生意。

管仲当然高兴,合伙做生意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因为管仲家贫,没有投入的资金。

这没有关系啊,鲍叔牙拍胸口,只要你人来就好。所有的投资,俺老鲍一人承担。这哪里是合伙做生意,这分明就是鲍叔牙独资经营嘛。

不对,我们的理解都有误。

不好意思,赚钱之后,管仲拿大头。

从分配来看,的确是合伙做生意。而且,管仲还是大股东。

这让鲍叔牙的手下非常不爽:分文不出,还拿大头。一句谦虚的话都没有,居然堂而皇之当仁不让。这管同志不仅生性贪婪,而且人品不敢恭维。

鲍叔牙却批评手下:你们知道啥?管仲家贫,而且还要养母亲,多拿一点算什么,都是我自愿的。

呵呵,说得好,还真是自愿的。

好一个爱你没商量。

司马迁先生就是这样记载的: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史记·管晏列传》)。

在这里,我必须指出的是,管仲多取利润之举,实为春秋“分财以聚士”策略的早期实践。鲍叔牙的让利行为,与战国西公子“食客三千”的养士逻辑一脉相承,旨在构建政治同盟,《吕氏春秋·不广》称此为:善用非其有。

随后,管仲和鲍叔牙又同时从军,冲锋的时候,管仲总跑在最后,撤退的时候,他却跑得最快。估计这管同志,可能个头较小,腿短,冲锋的时候,自然就跑在后面。撤退的时候,他本就在最后,一个转身,当然就跑到了最前矣。

鲍叔牙疼爱他,其他的士兵可就没有那么好的涵养,当然就破口大骂:管仲,你小子贪生怕死!

鲍叔牙则即刻维护:管仲不是怕死,是他家有老母亲。他保护好自己,其实是为了更好地侍奉老母亲。

这话说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但仔细一想,好像没有一滴滴儿的说服力。管仲家有老母亲,难不成其他士兵家里都是老母猪?

他有责任义务侍奉老母亲,其他的士难道就没有吗?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鲍叔牙以“管仲家有老母”为其辩护,实为策略性运用周代孝道。《孝经》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此说既符合道德话语,又为管仲保留复起之机,体现鲍叔牙深谙“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用人弹性。

后来,有文人就说了,鲍叔牙如此维护管仲,并为他掩盖缺点,是鲍叔牙看重和爱惜管仲这个人才。我个人认为,爱护其人才,仅仅是因素之一。更多的,估计还是:爱他没商量。

说不准,这世界还真就有无缘无故的爱。

所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矣。

不过,我倒是认为,把知我者改成爱我者,恐怕更为贴切。

从理性的层面讲,管仲“知我者鲍叔”的论断,更真实地揭示了春秋时代士人关系的本质。即:“知”是才能判断(《人物志·接识》:能识大体,是为达识),“爱”是情感认同,二者共同构成“君子之交”的基础。

从后面发生的故事看,鲍叔牙对管仲不仅仅只是爱,更多的是崇拜。对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鲍叔牙根本就是管仲的超级粉丝。

但是,他对管仲并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对管仲胸怀大志且极具才华的崇拜。

按当时人们的正常理解,鲍叔牙对管仲的推崇,符合春秋士人“尊贤而容众(《礼记·儒行》)”的价值取向。其行为,也并非盲目崇拜,而是基于对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能力的理性预判。

同时,鲍叔牙对管仲的持续支持,其深层的原因,根植于春秋贵族“为国养贤”的责任意识。《国语·齐语》载其力荐管仲时强调:君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这种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政治理性的行为,更契合孔子“举首错诸枉,能使枉者首(《论语·颜渊》)”的用人哲学。

毕竟,他俩从小一起长大,他对管仲的了解,恐怕比管仲自己都还深透。

欲知后事,请看下节分解。

[1] 鲍叔牙(公元前723-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大禹后代。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最著名的就是:管鲍之交,并推荐管仲为齐国政府总理(上卿),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齐国霸业。

[2] 管仲(公元前723-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或郑州登封颍河上游),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http://xsgu0.com/book/cjfhhb-7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