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这哥儿俩运气好,竟然同时混进了齐国的中央领导层。唉,也不知古代的中央队伍,是一个什么样的选拔制度?
俩小子一不留神,居然就混了进去。而且,好像那个时候的工作还个挑个选,想干什么或愿干什么,任由自己挑选……甚至不会引起其他中央同志的不满和质疑。
不好意思,小小调侃。
说明一下,本作品毕竟是通俗类历史读物,与历史研究在本质上还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也没有具体查找先秦时代的官员任命制度。但是,我知道的是,在隋唐科举制度之前的所有朝代,基本上都是以推举为主的官员任命制度。
当然也有自荐的情况,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苏秦和张义,都是在游说列国之后,自荐的官员。
那么,在春秋时代,官员的任命制度是怎样的呢?这就牵涉到西周开国之后的宗法制度。分大宗和小宗。天子嫡系一脉为大宗,其余诸子分封列国的诸侯为小宗;封国的诸侯嫡系一脉为大宗,其余诸子封卿大夫,为小宗;卿大夫嫡系一脉为大宗,其余诸子封为士,为小宗。
士,其实就是宗周制度下,最低一级的没落贵族。身份地位仅高于庶人。基本没祖上遗产可分,一切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奔前程。
我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中,听易中天老师讲过西周宗法制度中的士。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找易老师的相关视频或者作品看看,可以更深一步了解“士”的来历、含义与作用。
具体到管仲、鲍叔牙来说,管仲与鲍叔牙通过齐国“三选之法”(《国语·齐语》:乡长进贤→官长书伐→国君面试)进入权力核心。
鲍叔牙因出身鲍氏(齐国公族分支)获举荐,管仲则以“士”的身份由鲍叔牙“进贤”。这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内举不避亲”的用人传统。
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了。只是告诉大家,在周天下春秋的这个时代,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资格和权利。学习的内容,以礼、乐、书等六艺为主。并凭学习到的技能,及相关人士的推荐,到君主及卿大夫的身边,充任低级官吏。
士要为官,基本上还是遵循以乡绅、地方官吏、各大家族、名门望族以被推荐者的人品和学识,逐级向上推荐。
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孔圣人,就是在8岁的时候,进入了鲁国免费为培育人才的公立学校,从学习小艺开始,逐步学习六艺。
因为,我们伟大的孔同学,当时的身份地位也是:士。
我们孔同学当时的状况,穷困潦倒,但身份高贵。能够进入鲁国公立学校免费学习,就如同我们今天苦学奋进的高三学子,被保送进了清华北大一样。
学成之后,孔同学又经人推荐,进入当时鲁国著名的三恒之一、卿大夫季孙氏家里,谋到一个名叫委吏的管理仓库的小主管职位。
从此,我们敬爱的孔老师就进入到了公务员队伍。
在这里,其实也就说明了,在宗周制度下,士,至少是一个可以为官的阶梯。
有资料记载,管仲的父亲管庄本就是齐国大夫。后来家道中落,才导致管仲生活困难。据说管仲的先人从周穆王的孙子开始,就到了齐国任大夫。前文讲到的管至父,就是这一支的嫡系。
而管仲的这一支,就是传说中的旁系。
严格来说,管仲和鲍叔牙,就是属于春秋时代的士。
总之,管仲鲍叔牙就凭借着他们“士”的身份,最终就混成了齐国的中央官员。
说明一下,管仲虽为破落大夫之后,但保有“士”的受教育权;鲍叔牙出自鲍氏(《世本》:鲍叔牙,姒姓,夏禹之后),属齐国次级公族。
二者阶层差异导致不同仕途:鲍叔牙依世卿制首接入仕,管仲则需通过“客卿”途径(《管子·大臣》: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获得政治资本。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管仲开始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据说,当齐襄公与文姜的事情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管仲就敏锐地意识到了齐国的政局波云诡谲。
于是,管仲就对鲍叔牙说了:当今主上没有儿子,今后继位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今后他俩无论谁当国君,咱哥们儿挤进政治局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管子·大匡》管仲曰:夫所以定齐国者,非此二公子者,将无己也。
鲍叔牙理解:我也这样认为。
管仲又说:现如今,主上正事不做豆花蘸醋,花边新闻不断,而且还特别辣眼睛。我瞧,要不了多久,齐国内乱不可避免。安全起见,我俩还是带两位公子出国避避祸为好。
这主意好啊。目标明确,远离危险。高瞻远瞩。鲍叔牙双手赞成。
于是,管仲鲍叔牙各自带着自己的学生奔逃外国。管仲与齐国的另一位中央委员召忽带着公子纠去了鲁国,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鲍叔牙耍了心眼,公子小白的母亲是卫国人,但鲍叔牙感觉卫国远,真有什么事从卫国赶回来,就太费力气了。于是他带着公子小白去了莒国。
莒国小,离齐国都城临淄更近。
果不其然,公元前685年,连称管至父刺杀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君。
不到一月,庸禀联合高傒杀公孙无知。
公孙无知,还真就无知。不具有认清自己的能力,不具有看清环境的眼光,更不会实力对比的分析,居然就敢挪挪屁股,贸然坐上那至高无上的君位。
无疑就是活腻了。
从古至今,我们的中央领导都知道一个非常明确的道理:国无可一日无君。
一时间,齐国上下,一片混乱。
这个时候,可望登上君位的,有两个合适的人选:一为避难于鲁的公子纠,一为避难于莒的公子小白。纠的母亲是鲁国女,鲁自然成为纠的强大外援,又有管仲、召忽的辅佐,因而纠具有争夺君位的最为优势条件。论排行,公子小白尽管是小弟,但他自小与齐国正卿高傒相好,齐国的大贵族高氏、国氏自然就成为小白的得力内应,加上鲍叔牙的帮助,因而足以与纠抗衡。
管同志的眼光,还真是精准,有资格争夺齐国老大的还真就是这俩哥们儿,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公孙无知被杀,高傒就与国子秘密商议,急招公子小白迅疾回国。
为什么要秘密急招?很简单,的确公子纠排行在前,同时,公子纠在齐国内部的势力,不容小觑。而且,还有强大的鲁国为后盾。如果公子小白晚一步回国,麻烦可就大了。
莒国国小,集全国之力也就100兵车[1]。但为莒国计,或者至少为莒国公族计,莒君将这100兵车交与鲍叔牙,用以护送公子小白回国抢位。
生死时速,唯快不破。
自然,鲁庄公也得到齐国无君的消息,同时也非常清楚,公子小白是公子纠的最为致命的竞争对手。于是决定亲自率领300兵车,以曹沫为大将,护送公子纠回国。同时,急派管仲带一部分兵马抄近路去阻截公子小白。
鹿死谁手,为未可知。
那么,结局如何,我们下文分解。
[1] 有资料显示,实为:莒国倾其兵力仅凑革车三十乘(含甲士300、步卒600),而鲁国以“广车”“軘车”混合编组八十乘(《左传》杜预注:广车攻、軘车守)。这也体现了两国军力悬殊。
(http://xsgu0.com/book/cjfhhb-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