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无知者无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5章 无知者无畏

 

政变成功。

连称管至父带着他们的戍卫部队,连夜进发都城临淄,公孙无知早己经打开城门。政变部队没有任何阻拦顺利进入都城,迅疾控制宫廷。并连夜召集在京的中央委员们紧急开会[1]。

连称管至父当庭宣布,齐襄公荒淫无道,己被齐僖公密旨正法。按齐僖公生前密旨,作令公孙无知继位。全体中央委员默不作声[2]。

默不作声的意思是,心有不甘,或者明知是政变,但不敢做声。

毕竟,叛军环绕,谁敢做声?

但还真有人做声,大臣雍廪拍手欢呼:俺拥护!

准确地说,按当时的语境,大夫雍廪率先附和:臣附议!

据史料记载,雍廪时任齐国的渠丘大夫,应该也算齐国中央委员之一。曾经在年幼时,因幼儿的嬉戏,公孙无知曾虐揍过雍廪。

左老师就戏谑写道: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左传·庄公八年》)。

也就是说,公孙无知年少时曾欺辱过雍廪,二人素有旧怨。

有雍廪的响应,其他的中央委员们也就唯唯诺诺,哆里哆嗦应和赞成。

于是,在叛军的监督下,在一众唯唯诺诺的中央委员的拥护之下,公孙无知继位。

在史料中找不到公孙无知的谥号,历史上也就称他公孙无知。

所以,他老人家也没有史称什么的,他仅仅就是:公孙无知。

公孙无知登基,立连氏为夫人,封连称为政府总理(上卿),总揽国政;封管至父为政府副总理(亚卿),协理军政。

齐国的新政府,正式开张。

殊不知,此举打破齐国自古以来“国、高二氏世为上卿(《国语·齐语》)”的传统,引发世族不满。

所以,在国家新旧交替的紧要时刻,有两位齐国重量级中央政治局常委称病不出,闭门射客。一位叫高傒,又称:高子;另一位名叫国懿仲,史称:国子。

高傒[3],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仲,号祖望、白兔,谥号为敬,又称高子。齐太公的后裔。

并且,祖上就是由周天子任命并且世袭的齐国上卿(政府总理)。

国子[4],据《广韵》《姓氏考略》和《姓苑》记载:春秋时期齐国上卿。齐侯公族大夫,同样由周天子任命为辅国正卿。齐国国君赐以国姓,意为国家尊贵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称国氏。

史料记载:高国两家,在齐国国都临淄21个士乡中,管理着5个士乡[5]。并,战时统领着齐国三分之一的军队。三军中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司马老师如是“曰”:傒与国氏,实为内主(《史记·姜太公世家》)。

高、国二氏闭门拒朝,其掌控的五乡兵力(约万五千人)按兵不动。如此实力,这两位闭门射客,则意味着公孙无知的国君宝座,岌岌可危。

这也说明,公孙无知虽据临淄,却未得齐国三分之二军队支持,其统治基础极为脆弱。

还是首接告诉大家结果吧。

雍廪借岁首祭祀之机,与高傒合谋设宴。也就是,雍廪利用新春之际,由高傒出面摆了一个春秋时代的鸿门宴。

政变集团掌权仅月余,尚未完全控制禁卫,公孙无知、连称、管至父通通入坑。遂被诱入高府诛杀。

高、国二氏默许此事,方成定局。

雍廪率私属甲士突至现场,宣称“无知弑君篡位,当正典刑(《史记·齐太公世家》)”。

连称、管至父未及调兵即被诛杀,公孙无知遭擒后斩首示众。

然后,左丘明老先生就轻快地“曰”了:春,雍廪杀无知(《左传·鲁庄公九年》)。

公孙无知至政变以来,还不到三个月。

在此,还是给这三人下一个简单的结语吧。

先说说公孙无知,他的字叫:公孙蒙昧。

无论蒙昧还是无知,都是昏昧、愚昧、愚蠢、蠢笨和不学无术的代名词。我也不知道他老爹为什么会给他取这样的名字?也许他小时候的憨态就是蒙昧无知。

憨态可掬,估计还真能使人心痛和喜爱。他的大伯齐僖公不就是喜欢他很吗?也估计,就是他这样蒙昧无知的憨态,获得重要人物意想不到的青睐。这或许在他幼小心灵中,就种下了蒙昧无知,其实是获得利益与权益的有效的工具。

一不留神,他就把蒙昧和无知发挥到了极致。

照道理,他一生下来,其实就与齐国的国君无缘,他仅仅只是公族中的一员。所以他用蒙昧无知以期获取利益最大化,实事求是讲,他其实己经达成了他的需要。

齐僖公不就是把他的待遇,提高到与世子姜诸儿一样吗?

所以,他从小到大,无论是他的老爹,他的大伯,还是他自己,都没有往可以成为一国首脑的方向培养。因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他只需吃好喝好健康长大,然后与同样的纨绔子弟吆五喝六吃喝嫖赌,只要不犯大事,其实就可以幸福一生。

事实也正是这样,他从小就斗鸡摸狗,打架斗殴。他甚至还和世子姜诸儿打过架。因为有齐僖公的喜爱,所以他更加的猖狂跋扈。尽管姜诸儿登基之后,取消了他享用的世子待遇,但无论如何他还有公族待遇啊,幸福的过上一生,肯定是富有有余。

人的贪婪,有时候真的无法想象。

我相信,他的心底深处,一定也藏了一个国君梦。不然,为什么连称管至父一勾引,他即爽快上套呢?

这其实是,齐僖公破格提高他的待遇,埋下了公室继承权争议的隐患。这种非常规恩宠,或成为公孙无知后期觊觎君位的重要诱因。

他至少有三个方面不清醒,所以最终作死了自己。

第一、就是资格掂量。他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齐襄公之后,他有那个资格坐上国君的宝座吗?齐襄公的确无后,但至少,齐襄公还有两个弟弟。尽管他俩都在外国,但先例告诉所有人,郑国和宋国国君“薨”之后,其大臣不也是去外国迎回他们国君的弟弟吗?

所以,无论怎么排序,这国君的宝座,都与公孙无知毫无关联。

第二、实力掂量。在当时齐国的政坛上,公孙无知有什么样实力?比如,个人根基深植于卿大夫各个角落;或者,手握重兵。就凭连称管至父不到齐国军队1%的戍卫部队?这一点部队,就算政变成功,不也是自己作死吗?如果真有什么事,能够有一丝一毫抵挡的还手之力吗?事实也的确如此。

第三、后盾掂量。公孙无知有强大的家族为后盾支撑吗?答案两个字:没有。

连同样是公族后裔,触角深插齐国宫廷,并拥有世袭上卿和齐国三分之一军队指挥权的高傒和国子,都不敢觊觎国君宝座,你公孙无知算哪根葱呢?

公孙无知既非嫡系公子,又无强卿拥护,其执政合法性,自然备受质疑。

如此,公孙无知的抢班夺权,不就是自己找死吗?

公孙无知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当连称管至父伸来橄榄枝的时候,当机立断给予举报。

如此,他至少可以与齐襄公拉近距离。

若公孙无知依《周礼·秋官》“掌戮”之制,向司寇举报连、管谋逆,或可借机巩固公族地位。

很遗憾,他选择了同流合污。

选择政变夺权,既违“大宗维翰(《诗经·大雅》)”的宗法原则,亦未获卿大夫背书,注定失败。

所以,历史告诉我们,多读书,至少能了解自己。

野心可以有,但在真正运作之前,掂量掂量自己,何德何能?

不该想的事情,别做非分之想。

再说说连称管至父。这两人,基本上就是那种本事没有,欲望巨大的典型。而且,贪婪阴毒,心狠手黑。一旦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便要杀人越货。

但是呢,又不学无术,自不量力,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弄一个公族出来,就可以震慑全国人民,进而威逼全体中央委员。在齐国卿大夫们的个体实力,都无法看明白的懵逼之中,就敢蠢蠢欲动。

作死,也就是时间问题。

这说明,公孙无知集团未能争取世卿支持,败亡己成定局。

无知则无畏。既无知又愚昧,胆子还巨肥,即便是刀山火海,也敢勇往首前。作死,那就是没有悬念的事情。公孙无知在位也就一月左右,脑袋便被搬了下来。

据说,公孙无知被杀的当天,有两匹快马疾驰飞奔,扬鞭驶出临淄城。

一匹快马,奔向鲁国。

另一匹快马向莒国疾驰。

这两匹快马要干嘛?是向什么人通知消息吗?

是的,的确是通消息。

在我们浩瀚如烟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春秋时代的第一位伟大君主,即将粉墨登场。

休息片刻,我将在后面的章节里为大家一一道来。

[1] 调侃之语,实为:连夜召集群臣于朝堂议事。

[2] 调侃之语,实为:诸卿大夫皆默然。

[3] 高傒(公元前728-637年),姜姓、高氏、名傒、高邑(今山东省禹城县)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不世之臣。姜太公八世孙,其父为齐文公之子,齐成公之弟公子高。卢姓始祖。

[4] :国懿仲(生卒不详),姜姓、国氏、字仲、临淄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姜太公后裔,齐国公族。齐襄公去世后,联合上卿高傒平定内乱,拥戴齐桓公即位,位列上卿。

[5] 按《国语》所载“士乡十五”,高、国二氏分领五乡,占齐国常备军的三分之一(《齐语》: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


    (http://xsgu0.com/book/cjfhhb-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