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悠悠之口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9章 悠悠之口

 

鲁庄公要接母亲文姜回鲁国。

毕竟,文姜当之无愧鲁国国母,同时她又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自然,她就没有理由更没有资格,留在齐国。

回鲁国,是文姜必然的归属。

当文姜走到齐鲁交界的叫禚的地方,就停了下来,她不走了。这是一个艰难苦痛的决定。这个决定,是对鲁桓公的愧疚还是悔痛?旁人其实无从知道。

同样的,这个决定,是对齐襄公的思念,还是渴望?人依然还是无法知道。

无论如何,她停了下来。

有学者指出,文姜驻跸禚地实为战略选择,此处控济水漕运要道,既是齐鲁缓冲带,又可监视纪国动向。

据山东章丘东平陵故城出土的春秋兵符,禚地驻有两国联合戍卫部队。

这事儿,本作者不敢苟同。无论什么样的战略考虑,都没有国母住于国境线的先例。

只有十二岁的鲁庄公,其实也只能满足母亲的意愿。他派人为他的母亲,在这个齐鲁交界的小镇,修缮了别宫。对一个仅仅只有十二岁的国君来说,他其实尽到了他应该尽到的孝道。

看看我们的西周,十二岁的孩子,也就在读小学五、六年级。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其实刚好就是他们的本分。但是,同样十二岁的鲁庄公,却要做出成年人的决定。

这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另一个的苦痛与艰辛?

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现在看来,国君的儿子还必须早当国。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好在,他至少还有忠诚于鲁国公室的大臣,当他老师;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有更多的鲁国中央委员[1]们为他效力。

总的来说,鲁庄公在当时的那个国际形势下,国内国外,他多少还有那么一些建树。

这多少归功于他老师的指导,鲁国各中央委员们对他的忠诚。还有,他的妈妈文姜,在鲁庄公的整个执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姜,其实很具有政治家的头脑。

不管怎么说,文姜暂时住在禚的这个地方,对几方都有好处。首先,鲁桓公不明不白死在齐国,文姜如何面对鲁国的大臣与公室亲戚?

其次,一旦回到鲁国国都,那就彻底斩断了与齐襄公的联系;第三、也锻炼鲁庄公的为政能力,并可以从侧面监督鲁国各中央委员们对鲁庄公的忠诚,静观其变。

以便迅速处理,毕竟,她的背后是强大的齐国。

据说,齐襄公就常常去禚这个地方狩猎。

具体,究竟是狩猎呢?还是守人呢?这都由后世学者们自行补脑。

偷情也,还是安慰也?

此事,也只能由着后世学者们各自评说。

不过,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儿歌还是出现了。儿歌嘛,就是儿童们用俚俗的语言,在大街小巷相互传诵。

为此,我为大家摘录两首于下。

1、《诗经·齐风·载驱》: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西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儦儦。鲁道有荡,齐子游遨。

我们将此翻译为现代诗:

马车奔驰啊、车轮响,竹席朱帘啊、耀眼亮。鲁国大道啊、多平坦,齐文黄昏啊、把车上。

西马驾车啊、真齐整,缰绳松缓啊、任驰骋。鲁国大道啊、多平坦,齐文乘车啊、到天亮。

汶河流水啊、泛波浪,路上行人啊、熙攘攘。鲁国大道啊、多平坦,齐文在此啊、任游荡。

汶河流水啊、卷波涛,路上行人啊、如观潮。鲁国大道啊、多平坦,齐文往来啊、自逍遥。

这是一首讽刺齐女文姜无耻地去和齐襄公私通的诗歌。它表现了豪华马车[2]的外表,和文姜急切私会哥哥姜诸儿的勃勃春情。

既说明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毫无掩饰的无耻与张狂;也表明了文姜姜诸儿毫无顾忌的大肆飞扬。

2、《诗经·齐风·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同样地,我们将此翻译为现代诗,如下:

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啊,任由鲂鱼鳏鱼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云啊,多得不可胜数。

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啊,任由鲂鱼鲢鱼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雨啊,多得不可胜数。

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啊,任由这些鱼儿游进又游出。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仆从如水啊,多得不可胜数。

我有些儿没明白,不过就“私”个会,何苦就闹得满城风雨。

左丘明老先生也在为《春秋》释义的时候,给顺带描上了一笔:二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奸也(《左传·鲁庄公二年》)。

上面这首儿歌的意思是,在鲁桓公去世之后,文姜仍不顾儿子鲁庄公的颜面,频繁与齐襄公保持不正当的兄妹关系。

同时,鲁庄公竟无力加以制止,因此人们赋此诗加以讥刺。

据《春秋》记载:文姜在公元前692年(鲁庄公二年)、公元前690年(鲁庄公西年)、公元前689年(鲁庄公五年)、公元前687(鲁庄公七年)年,都曾与齐襄公相会。

据后世学者考证,《诗经》其实由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孔子整理。

那么,我们不难想象,孔子著《春秋》,其中很多的史料,多半也来源于《诗经》。

不评价正确与否,只说明史料的来源。

实事求是讲,齐襄公兄妹俩是否真的就乱了伦?除了当事人之外,其他人肯定无从知晓。就是兄妹情深,也在正常状态之内。

但是,在当时的那个社会舆论下,兄妹俩的频繁相会,也就的确有违周礼。

当N首以齐襄公和文姜的不伦之恋为主题的儿歌,己经传诵到地球人都知道的时候,终于就传进了姜诸儿齐襄公的耳朵里。

他突然就发现,悠悠之口,众口铄金。

由此下去,千里之堤,将溃于蚁穴。

全国人民都在传诵,堵是堵不住的。而且,说不准越是堵人,们会越是好奇。

在如此的情形下,他得转移视线。

一般来说,这是所有政客们惯用的手段,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当国内舆论与己不利的时候,政客们的那一双阴鸷的眼睛,就瞄准了外国。

用今天的话说,一切不利的言论,都是外国反动势力的渗入。

齐襄公自不会例外。

这个时候,周天下的那个国际形势,仍然混乱不堪。

他得主持公道。

以当时齐国的经济和军事的雄力,他还真有资格与胆气,主持这样的公道。他瞄准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我们前文中讲到的:郑国[3]。

那么,郑国将与齐国将发生怎样的碰撞?

别急,我将在下文中告诉大家。

[1]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卿大夫执政制",据《左传·桓公二年》载:"鲁卿大夫会于稷门",可见,其决策层为卿大夫集团而非现代政治机构。此名词,纯系调侃。同时,也有帮助读者理解的意思。

[2] 《载驱》西章反复咏叹“鲁道有荡”,实暗喻齐鲁两国对周道(礼制)的僭越。河南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车軎铭文“王于出征”,印证春秋中期诸侯车驾规格己超《周礼》规定。

[3] 据《春秋·庄公五年》“冬,公会齐人、宋人、陈人、蔡人伐卫”,次年“夏,齐人歼于遂”,显示伐郑属既定战略。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载齐襄公早在公元前696年即制定"先卫后郑"的扩张路线。


    (http://xsgu0.com/book/cjfhhb-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