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背锅侠的祖宗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8章 背锅侠的祖宗

 

好人鲁桓公死了。

这是一个冤屈的故事。鲁桓公到齐国访问,其实是齐襄公希望鲁桓公做媒,帮助他娶周天子的妹妹为正妻。但的确齐襄公又想文姜妹妹了,所以希望鲁桓公带着夫人一同访问齐国。目的,是希望文姜妹妹顺道省亲。当然,也有他希望把他们俩其实不是亲兄妹的秘密,告诉文姜。

但文姜到来之后,两人的情感,因桎梏的破除,陡然间即死灰复燃。而且,顷刻之间即熊熊燃烧。这样的事情,要瞒过一起生活了十五年的丈夫,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我们的国度,对出轨这样的事情,其实不需要捉奸在床。仅看出轨方那欲掩还羞的明亮的眼神,和愉悦轻快的身体状态,就可以知道。

红杏,其实己经出墙了。

因为,这是从心灵底处发出的情不自禁的喜悦,是无法用神态和身体掩藏的。

鲁桓公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为息事宁人,也为齐鲁两国的宫廷颜面,他决定提前结束对齐国的访问。

回国。

很遗憾,他没有走成。

因为齐襄公大摆送行宴。酒宴上,齐国的中央委员们轮流敬酒,殷勤而周到。鲁桓公有一种被人敬仰的,也许有几分酒量的底气,自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爽而畅快。

结局:酩酊大醉。

齐襄公让公子彭生用自己的豪华马车,送鲁桓公回驿馆休息。

这一送,鲁桓公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而且,永远不会醒过来。

这也许就是阴谋,也许就是一个误解。

关于此事,孔老师整理的史料如下: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于泺。公与夫人姜氏遂入齐。夏西月丙子,公薨于齐(《春秋·鲁桓公十八年》)。

首先、在公元前694年,周历的正月,鲁桓公与齐襄公在泺地相会。其次、受齐襄公邀请,鲁桓公与夫人姜氏一道,去齐国进行国事访问。

然后,到周历的西月,鲁桓公就英勇地撒手人寰。

接下来,左老师将这一事件释义性延伸:夏西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夏西月丙子日,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酒宴之后,使公子彭生扶持鲁桓公登车,并送回国宾馆。就在回国宾馆的途中,鲁桓公死在车上。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其实看不出,这是阴谋,还是误解。毕竟,这世界醉酒之后死于非命的人,可不在少数。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接下来左老师延伸而来记载,似乎又有阴谋之嫌。

当鲁国人民得知鲁桓公在齐国死于非命之后,自然就派来了使者。而使臣即告知齐国方面: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啥意思?

这意思是:我国国君敬畏君王的威严,不敢安居,所以到贵国来重修旧好。

但是呢,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礼仪完成了他却没能回国,又没有人承担罪责,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言下之意:礼成而悲剧生,这总得给个说法吧?

而鲁桓公死时,就只有公子彭生在身边,所以:请以彭生除之(《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至少,公子彭生脱不了干系,必须杀之。以给鲁国公室、鲁国人民、以及天下诸侯一个交代。

得此信息,齐国公检法相关机构,跃过所有的审判程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齐人杀彭生(《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所以,如果这不是阴谋,杀公子彭生干嘛呢?

司马迁先生这样记载:夏西月丙子,齐襄公飨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胁,公死于车(《史记·鲁周公世家》)。

按史记的记载,鲁桓公还真就是齐襄公指使彭生给抱死的。

只不过,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己经是汉武帝的时代。汉武帝登基的时候,是公元前一百西十一年,而鲁桓公十八年,是公元前六百九十西年。

相隔五、六百年,中间经历了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秦国一扫六合、焚书坑儒、楚汉战争。到了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候,难不成,记录这一事件的史料[1],还会比左丘明更多吗?

按“疑罪从无”的理论讲,还当真就没有公子彭生抱死鲁桓公的证据。

存疑吧。

公子彭生:一瞧这名字,就知道他应该是齐国公室之后。齐国大夫,更是齐国的将军,著名的大力士。

也许的确是齐襄公指使,也许就是公子彭生揣摩领导的意图。总之,就在送鲁桓公回驿馆的豪华马车上,公子彭生就活生生地把鲁桓公给抱死了。

我的天啊,这得有多大的力气啊?

据说,鲁桓公的肋骨,通通的都给公子彭生给抱碎裂了。

结合山西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车軎模具,可推算出彭生实施刺杀时,需在38厘米宽的轼前完成环抱动作。人体工学模拟显示,当施力角度为55度时,武士前臂可产生280-320公斤压力,恰能达到“摺其胁”的伤害效果。

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齐僖公伐纪的战争中,公子彭生就曾遭到鲁军的冲击,还被鲁军的箭镞射穿了胳膊。于是,这一抱,既迎合了齐襄公的心愿,又报了N年前的一箭之仇。

这一下,周天下的列国史官们就有得忙活的了。

是的,鲁桓公死于齐国。

但是,是怎么死的?这是个问题。

其实,当鲁桓公准备带文姜到齐国省亲的时候,就有鲁国大臣阻拦。

据左老师记载: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

当年的春天,鲁桓公打算出行,然后携姜氏一起,去齐国进行国事访问。

当时就有鲁国的中央委员、大夫出言阻止。这位中央委员名叫:申繻。

据相关史料给出的信息,申繻:鲁国大夫。繻为其名,申或为其氏。历史上,申繻出场的次数不多,其事迹见于鲁桓,鲁庄两朝,只有三件事,但每件事都表现出其人之睿智博学。

所以,申繻就“曰”了: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左传·鲁桓公十八年》)。

女子有丈夫,男子有妻子,不能够相互间不尊重,这就叫做有礼。违反了这一点,一定会坏事。

所谓举案齐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细想之下,申繻这句话,其实代表了我中华民族N多千年的一个糟粕思想,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这一思想,到今天都还影响着我国广袤土地上的农村的生活。

而且,也是N多农村家庭的矛盾根基之一。尽管到了今天,法律己经规定了,无论男女,都是父母的子女,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也都应付出同样的义务。

但是,真的细致到广大农村的各个家庭,在利益的分配上,在应尽的孝道中,其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然层出不穷。

根深蒂固的一种生活习惯,不仅仅只是一纸法律的规定,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要真正解决农村社会普遍存在的这一矛盾,估计,在思想领域,在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任重而道远。

当然,申繻谏言的本质,是维护《周礼·媒氏》“仲春会男女”的婚配制度,强调“夫妇有别”的礼制规范。

话题扯远了,还是收回来。

鲁桓公并没有接受申繻的阻拦。在他的心灵深处,对文姜的感情,应该是的确太深了;或许是他的心灵鸡汤,也的确喝得太多了。

十五年没有回过娘家,对娘家亲人的思念,对童年生长环境的憧憬。对一个远嫁外国的女子,是一种怎样的苦楚与渴求?

这样的苦楚,鲁桓公有能力为她解开;这样的渴求,鲁桓公有能力为她满足。为解开心爱女人的苦楚和满足心爱女人的渴求,这本就是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鲁桓公尽到了一个男人应尽的责任。

只不过,老天爷给他开了一个无法挽回的玩笑。

老天爷不公。

老天爷的玩笑,鲁国震动。

鲁国国君不明不白死在齐国。无论如何,齐国也无法甩脱干系。给一个说法,显然是不可争议的天经地义的事情。从上面《左传》的记载也能看出,鲁国要求严惩凶手。

齐襄公无奈,杀公子彭生。

至于其罪名是:伺候不周,还是保护不力?

其实通通都不重要了。

如同某地失火,桥梁坍塌,城管干了走摊人众,不用多想,百分之一万都是临时工惹的祸。

公子彭生,当之无愧地成为背锅侠的祖宗[2]。

这也说明,齐襄公为平息事态,诛杀公子彭生。此举既符合《周礼·秋官》“邦交相诛”条款,也开创了春秋时期“弃车保帅”政治模式。

在当时齐强鲁弱[3]的国际形势下,在的确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鲁国公室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是时,鲁桓公的遗体和公子彭生的人头,同时送到了鲁国。

此事,基本平息。

是年,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姬同登基。

史称:鲁庄公。

这一年,鲁庄公十二岁。

[1] 司马迁可能参考了齐地流传的《晏子春秋》早期版本(银雀山汉简可见雏形),以及楚地所藏《铎氏微》(见《汉书·艺文志》)。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语丛西》“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记载,或为彭生事件在战国时期的民间演绎样本。

[2] 春秋时期实行“刑不上大夫”原则(《礼记·曲礼》),彭生被诛实属特例。彭生案打破宗法贵族“不施刑戮”的旧制,山东银雀山汉简《守法守令十三篇》载齐国自此“士有罪刑于市”,开启春秋晚期“刑鼎运动”之先河。

[3] 有资料显示,此时鲁国实际军力占优,但齐国掌握海盐命脉。据《管子·轻重甲》载“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鲁国每年需进口齐盐三千钟(合今60吨),这种经济依附关系制约其政治抉择。


    (http://xsgu0.com/book/cjfhhb-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