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足高而气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5章 足高而气矜

 

当中原各国正在为赖账催款、明为先祖报仇雪恨、实为争夺盐业资源大打出手之时,中原的西端,晋国内部正在为小宗替代大宗运动,更整得如火如荼。

中原大地的更加西域的地区,拿到周天子空头支票的秦国子弟,还正在与茹毛饮血的野人争夺地盘,与时常出没的豺狼虎豹血腥厮杀。

而我中华大地的南方,楚国正在悄悄崛起,闷声发大财。此时此刻的楚国,正是楚武王当家作主,也刚好在为楚国的扩张,竭尽所能。

当然,真实的情况是,周王室衰微,楚国正悄然崛起于江汉之间。楚武王熊通以“僭越称王”之举(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打破周礼束缚,推行“广地以实仓廪”之策。其战略意图首指汉水上游:若能控制绞、罗等国,则打通丹江通道,北可逐鹿中原,西可扼制秦巴咽喉。"

于是,左老师就“曰”了:楚伐绞,军其南门(《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有资料显示,春秋时期的绞国,是位于湖北西北汉水中上游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中心在今丹江口市习家店一带(一说在今郧县西北)。

古绞国之都。在今湖北郧县西。

左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楚武王率大军进攻绞国,军队驻扎在南门。

楚国中央政治局常委、莫敖屈暇就“曰”了: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以诱之(《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莫敖[1]:是楚国的官职,有些儿雷同于国防部长类职务。

屈暇:屈氏,名瑕。荆山(今南漳西北)人,楚宗室后裔。另有一说,他就是楚武王的儿子。春秋初期楚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莫敖。

这句话的意思是:绞国小而人轻躁易动,轻躁易动便缺少计谋。请不要派兵保护我军出外砍柴的人,用以引诱他们。

楚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第二天,就真的有很多楚国人在绞国都城的郊外砍柴,于是,绞人获三十人(《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绞国的守城将士俘获了三十个楚国砍柴的人。

第三天,又有很多楚国人在砍柴。再于是,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役徒:即采樵者。

绞国守城军人争着出城,在山中追赶楚国砍柴人。

这估计有奖励吧?

毕竟,重赏之下有勇夫。不然如许的绞国军人出城追赶砍柴人,为哪般呢?

所以,当绞国军人争相出城之后,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楚军坐守在绞国北门,并在山下设埋伏。然后,大败绞军。不得己,绞国只能与楚国订立了城下之盟。

楚军满载而归。

接下来,左老师继续写道: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进攻绞国的战役,楚军分兵渡过彭水(今南河古称)。然后,又引起了罗国的注意,于是,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伯嘉:罗国大夫。

罗国人企图攻打楚军,所以派中央委员、大夫伯嘉侦察楚军情况。而且,还三次全面地清数了楚军的人数。

这工作,倒是做得仔细。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同祖。有诗、传云:“雉离于罗”和“鸟网为罗”。罗,就是张罗以捕鸟的罗网。

弄了半天,这个罗国,其先祖就是善于制造罗网,并用来罗捕飞鸟的部落。然后,这个部落走出了山林,迁至汉水之滨的宜城县西二十里的罗川城。

这里平原沃野,是罗人发展农业的优越环境。

到了后来,就发展成了罗国。

也就是说,罗国,坐落于今湖北宜城县的罗川城。

接着,楚国军队渡彭水,罗国军民就打上了楚军的主意。

一个山林里走出来的、以“罗网”捕食生存的部落小国,居然就敢打上堂堂皇皇大楚国军队的主意,这太他奶奶滴猖狂了吧。于是,楚武王决定发兵,给予罗国痛不欲生的教训。

据《清华简·楚居》载:“罗人恃险而盟,欲绝楚道”。所以,当楚师饮马彭水之时,罗侯正密会邓、鄢使者于鹿门山。

楚武王深谙此战关乎汉东霸权,命莫敖屈瑕率申、息之师伐罗。

此中暗含政治深意:申息二县为楚国新置边邑(今河南南阳、息县),以“外姓劲旅”制衡屈氏宗族势力,实为楚王权术之精妙运用。

于公元前699年的春天,楚屈瑕伐罗,鬥伯比送之(《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也就是中原七国军队在纪国混战正酣的时候,楚武王就祭起了正义大旗,任命屈暇为三军统帅,率领楚国大军,践踏罗国。

楚国令尹斗伯比,代表楚国卿士集团送行。

斗伯比:芈姓,亦名熊伯比,若敖熊仪之子,斗邑(今湖北郧西)人。春秋时楚国著名令尹,斗氏鼻祖。

送走屈暇及其大军之后,在回程的途中,他就给他的驾驶员“曰”了: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莫敖一定会吃败仗。因为他走路趾高气扬,防备敌人的心就不牢固了。

当然,这中间深层的原因是,斗伯比以《周礼·保氏》“六仪”观人之法察屈瑕:其行路“足高而气矜”,此乃“志骄则谋疏”之相。

春秋时卿大夫多通“形法”之学,通过举止,即可判吉凶,实为政治经验与数术传统的结合。

我有些儿纳闷,随随便便就将军事机密,告知赶车师傅。这保密工作,也太不严谨了吧。

到了王宫,他即迅疾找到楚武王,给出了真诚的建议:必济师(《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这个建议是:必须为屈暇增派军队。

不好意思,楚子辞焉(《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楚武王给予了坚决的拒绝。

想想,还不甘心,于是:入告夫人邓曼(《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入内宫告诉了楚武王夫人邓曼。

然后,当天晚上,邓曼就给吹了耳旁风: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鬥伯比的意思是,不单要增加军队。而是希望大王用信义来镇抚普通百姓,用美德来训诫普通官吏,而以刑法来震慑莫敖。

楚武王来了兴致:何以见得?

邓曼“曰”: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莫敖被蒲骚之役的胜利迷了心窍,将会自以为是,定然轻视罗国。

楚武王沉吟:有道理,你继续。

于是,邓曼大胆给予总结: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大王如果对他不进行戒饬,他会放松警惕不加防备。鬥伯比的原意是,请大王训诫大众,而好好地戒饬他们,召集官吏而以美德来勉励他们,召见莫敖而告诉他上天不会宽纵他的过失。

戒饬:告诫之意。

楚武王认为邓曼说得有道理。当即,使赖人追之,不及(《左传·鲁桓公十三年》)。

楚武王派赖人追赶莫敖。

不好意思,没有赶上。

赖:国名,子爵,地在今湖北随县北。赖人:指赖国仕于楚国的士。

整了半天,不过就想建个议,在我中华民族古代的时候,都得走夫人路线。好在,楚武王之夫人,当是明理之夫人。

如果不明理,或者为了私利,为其反起来,又可咋办?

如是,莫敖屈暇的这次伐罗战役,当真会如斗伯比的断定一般,一败涂地吗?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莫敖初为楚廷首席祭司(《楚居》载莫敖掌卜),至武王时转型为军事统帅。这种神权与军权的合一,恰如甲骨文中“侯”字从“矢”从“口”——既是射礼主持者,又是征战指挥者,体现早期国家军政一体的特征。


    (http://xsgu0.com/book/cjfhhb-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