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就是我在前面为大家讲到的,那位学习雷锋的先进分子,把齐僖公本想待价而沽却砸在手里的文姜,娶回鲁国的好学生。
在国际事务中斡旋调解,这既彰显鲁国的大国风貌,也的确适合他热心肠的性格,更能炫耀他温文尔雅的外交周旋与手段。
何乐而不为?
然后,左老师就“曰”了:公欲平宋、郑(《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鲁桓公想要促使宋、郑两国和好。
于是,在公元前700年秋天,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鲁桓公就约上了宋庄公,并在句渎之丘与之结盟。
句渎之丘:即穀丘。穀丘:宋邑,在今河南商丘东南。
按冯梦龙先生的说法,第一次会面,鲁桓公就表达了郑厉公愿意多给金玉,而不割城池的意愿:鲁侯代郑称谢,并为求宽(《东周列国志》)。
据说,这一次的鲁、宋会盟,宋庄公给予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
但是,明眼人基本上百分之一万都明白,这只是碍于鲁桓公的情面,宋庄公不愿意撕破脸皮而己。
想来也是,宋国耗费国力财力、出谋划策、还历经艰苦扶持郑厉公上位。这倒好,这郑厉公过河就拆桥,这不是耍无赖吗?
本寡人也是一国君主,不能使其兑现承诺,如何面对全国臣民?又
如何让列国君臣看待寡人?
这不是世界级笑话吗?
第一次斡旋,鲁桓公怏怏而罢。
没谈拢呗。
由于没有得到宋庄公的肯定答复,所以鲁桓公又谋划了第二次会盟。关于这第二次会盟,左老师是这样“曰”的: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宋国是否有诚意和好尚不清楚,所以又相会于虚地。
虚:宋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
不好意思,依然没有得到满意答复。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没谈拢。
没谈拢,那就算了呗。己经尽够了人情,多少也算仁至义尽,回家享受快乐呗。据说,是经不住郑厉公的一再请求,于是鲁桓公又约了宋庄公第三次会面。
所以,左老师又在他的竹简上,给刻下了:冬,又会于龟(《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冬天,又在龟地相会。
龟:宋地,在今河南睢县。
这一次,郑厉公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拿出了宋国曾经的纳贡:商彝。
商彝,本是宋国祖庙镇庙之宝。当年宋庄公流亡郑国回国继位之后,作为郑国的保护与拥立之功,进献给郑国的。此时此刻,郑厉公拿这宝贝出来,就是希望抵了那三个城池的债务。当然,也顺便提醒当年对宋庄公的照顾和保护。
宋庄公勃然变色。
这是要打寡人的脸吗?
从上面的记载看,鲁桓公的确是助人为乐的好同志。为郑宋两国的国际争端,不辞辛劳,尽心尽力。一趟又一趟鲁宋郑来回斡旋。
从地图上看,春秋时候的鲁国在今天的济宁一带,宋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郑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我在网上查了一下,按高速公路的距离,济宁至商丘,大约200来公里,而商丘到新郑,又有260多公里。
近三千年前的那个会面,可不同于今天。飞机、动车,悠哉游哉,方便快捷;或者,驾上豪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还顺便欣赏沿途风景,舒适惬意。
古时候的那个交通工具,最豪华的也就是马车。当然有一匹马拉的马车,也有N匹马拉的马车。国君出行,就算是N匹马拉的豪华马车,那也无法与今天的奔驰宝马劳斯莱斯相提并论。
再加上,古时候那个马路,最高档的也就是黄土铺就的土路,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颠簸摇晃,那根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且,还可能车不同轨。
来回一圈,500-1000公里。来回时间,估计得按月计算。
满脸飞灰,屁股颠肿。如此艰难困苦的奔波,鲁桓公居然乐此不疲。
他老人家爱好旅游。
也为国际事务操碎了心。
但是,宋庄公并不给脸。
不仅如此,宋庄公变本加厉委派催债使团,频繁进入郑国首都,好吃好喝还要回扣;颐指气使幺五幺六,还耍横卖泼。关键的麻烦是,还络绎不绝,层出不穷。
冯梦龙先生如是描述:不绝于道(《东周列国志》)。
郑厉公不厌其烦。
祭足给主意:要不,我们再去求求鲁桓公?鲁桓公真的是学雷锋的典范,他居然第西次约会宋庄公。
这助人为乐的精神,鲁桓公也当之无愧。
真的是一朵娇艳的奇葩。
这一次,宋庄公根本就连面都没见,派一使者传话:寡君与郑自有成约,君勿与闻可也(《东周列国志》)。
这是本寡人与姬突之间的恩怨,你就少管闲事。哪儿凉快待哪儿去吧。
显然,宋庄公也被热心肠的鲁桓公搞得烦腻歪了。
好心肠的鲁桓公,终于发怒了:给脸不要脸,老子娘滴!
于是,孔老师也非常愤怒地在竹简上刻下了:公会郑伯,盟于武父(《春秋·鲁桓公十二年》)。
武父:郑地,在今山东东明县西南。
于是,转而与郑厉公会盟于武父,相约伐宋。反正,外交斡旋没达成协议,那就武力解决。
然后,鲁、郑两国国君各自回国动员军队,举起正义大旗,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当鲁郑两国在武父商量妥切之后,即祭起正义大旗,率领鲁郑联军,攻打宋国。而且,还给出了与宋国交战,这是因为宋国没有信用。
我靠。
这高举的正义大旗,居然是宋国不守信用!
我终于明白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原来是从这里给整得天衣无缝的。
就如同两千五百多年的俄某斯暴打乌某兰,就是因为:守寡多年的乌某兰,竟然要找野男人!这岂不是,明目张胆威胁俺老鹅的安全吗?
于是,干他奶奶滴!
这委屈,乌某兰找谁说理去?
对于此事,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孔老师也给出了一批语。这批语是:苟信不继,盟无益也(《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便没有什么好处。
然后,孔老师还以《诗经·小雅·巧言》的诗句给予佐证: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君子多次结盟,骚乱也因此滋长。
最后,孔老师即给出总结:无信也(《左传·鲁桓公十二年》)。
无论怎么折腾,其实都是没有信用的结果。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在这一事件中,其实可以看到如下几个问题:1、鲁桓公的 “学雷锋”行为,实则暗含政治算计:通过斡旋提升鲁国国际间话语权。
2、宋庄公的强硬态度,折射出早期"质子外交"的脆弱性——郑厉公(公子突)曾为宋国人质,继位后赖账暴露了宗法制度约束力的衰退。
3、商彝事件极具象征意义:国器归还是对宋国宗庙尊严的挑衅,远比三城更具羞辱性。
4、鲁国的调解本质是制衡策略:防止宋郑联盟威胁东方诸侯体系,这种第三方干预模式在当代中东冲突中仍可见。
5、伐宋借口"无信"揭示古今相通的外交法则——道义谴责往往服务于军事行动的合法性建构
那么,鲁、郑两国讨伐宋国的战争,又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发展、及收场呢?
欲知后事,我们后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