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革命的接班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8章 革命的接班人

 

当时间运转到公元前701年的时候,最早崛起于东周时期的郑庄公[1],就感到了自己基本上到了那个油尽灯枯的时刻。那一年,他56岁。在前面的篇幅中,我曾经提到过郑庄公,在《历史忒不靠谱儿·先秦》中,我就为大家讲过郑庄公的故事,他老人家不仅派军队抢夺周天子的稻麦,他居然还胆大包天地指使手下祝聃,一箭把当时天下的老大周桓王的手臂洞穿。

左丘明先生如是记载: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左传·鲁桓公三年》)。

牛吧?

但是,自然规律决定了,无论郑庄公有多么的“牛”,也无法与命运抗争。尽管他老人家在当时的天下横行无敌,尽管包括周天子在内的革命同志见到他,都会没有来由地腿脚杆儿筛糠。他也明白,他己经到了该去阎王老爷地界儿喝茶的时间了,尽管120万个不愿意去,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不得不去。

在去之前,他想到了他的国家,或者说,他想到了他的家事国事,一句话,其实就是他离开人世间之后的后事。说得更首接一点儿,他要安排的,是他的接班人。

纵观我中华N多个千年的历史文明,基本上每一位国君之后的接班人,都是国计民生重中之重的大事。如果,这位接班人选择到位,便是劳苦大众的福祉;如果选择失误,不好意思,劳苦大众便只能在水深火热的份儿中,苦苦挣扎。

郑庄公其实与所有的国君一样,也希望自己的国家,绵延不绝永远兴旺。为了国家的正常运转与延续,在弥留之前,他就把他的重要智囊招到了病榻前。

这位智囊,名叫:祭足。

郑国在东周前期的空前发展与强大,以及郑庄公的牛气冲天人见人怕,祭足功不可没。

没有祭足,其实就没有郑庄公的不可一世。

后世有学者这样形容祭足:他就是周武王的姜太公。

这个评价,非常的高。

其实,历史上对祭足有颇多的争议,一说他足智多谋机敏睿智,一说他贪生怕死立场不稳。我对他没有太多的评价,但他的机敏睿智的确就是不争的事实。祭足的故事非常多,剿灭共叔段的谋反、前文提到的“黄泉相见”、偷割周天子的稻麦、以及假冒“中央军”东征西讨等等一系列事件,基本上都与祭足不无关联。但这一系列的事件与本作品的主题,联系不是太大。所以无关的事件,我也就是简略介绍,还望各位读者见谅。

也就是说,郑庄公的成就,祭足的作用,其实不可或缺。

到郑庄公将要去见阎王老爷的前夕,想到召见祭足,基本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一般来说,无论什么国家,只要到了那个新旧交替的时候,都是非常危险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可能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打入至万劫不复的境地。

祭足其实非常的明白,在郑庄公就要油尽灯枯的这个时刻召见,其所要交代或探讨的重中之重的问题,无外乎就是继承人的问题。因为,江山社稷的能否稳固,国家社会的能否繁荣,包括爵位的能否延续延伸,继承人选择的失误,都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很长时间以来,祭足就是郑庄公的重要谋臣,郑庄公的很多重要事件,祭足也参与其中。以祭足对郑庄公的了解,其实明白郑庄公想要探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他要探讨的,其实是公子忽。

在祭足的心中眼里,这个问题不具有探讨的可能性。

因为,公子忽本就是世子。郑庄公鞠躬尽瘁之后,无可争议地,就该世子继位。但是,在郑庄公的眼里心中,公子忽太过善良,而且,从文姜的事情看,也还太过迂腐。一位合格的政治家,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以及这些条件促成的力量。

但是,公子忽却将这一系列的条件和力量,通通的放弃。

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性情中人,但是,无法成为合格的政治家。公子忽的性格与为人,郑庄公其实看在眼里,总以为假以时日,他会以国家为重。但是,非常遗憾的事实是,公子忽仍然我行我素。这不得不让郑庄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他得到阎王老爷的地界处喝茶去了,但是把国家交给善良到家的公子忽手上,的确让人放心不下。

他看好另一位公子:公子突。

因为,公子突恰恰心狠手黑。

国家的掌舵人,也只有心狠手黑的人,才可能掌得更稳。

祭足不赞成。

道理非常的简单,这样做,违背了老祖宗周公同志制定的那个:礼。

其实,在祭足的心里,郑国由公子突来掌舵,肯定会比公子忽掌得更好。因为公子突的人品性格,更适合做一位政治家。但是,同样的道理,周公的“礼”,其实是在兄弟相残聚血成渊的严酷现实中建立起来的,突破这样的“礼”,国家的混乱,就不会有太长的时日。

就是在当期的阶段,鲁国与宋国,就发生了这样的越“礼”的流血事件。

难不成,郑庄公也希望自己的子弟,在权力争夺的机巧中,无端的流血吗?

罢了,罢了。郑庄公有气无力地摇头。

他知道,以曾在东周的这个时间段里叱咤风云的他,也不具有更改周公“礼”的能力。他把公子忽托付给了祭足,同时,让公子突流亡宋国。

因为,公子突的妈妈是宋国人,娘家是“雍”姓,为宋国豪族。

安排好这一切,郑庄公还真就鞠躬尽瘁了。

一代英豪就此谢幕。

公子忽继位,史称:郑昭公。

司马迁如此描述: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史记·郑世家》)。

那么,流亡宋国的公子突,就甘愿听从命运的安排,就此罢手,碌碌无为过其一生流亡公子的安逸生活吗?答案是否定的。

他都碌碌无为过了一生,又如何配得上“心狠手黑”的光荣称号?

如此,公子突又会有什么逆天改命的突出表现呢?

欲知后事,我在稍后的文章中,一定会为大家解惑。

[1] 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郑氏,名寤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位国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


    (http://xsgu0.com/book/cjfhhb-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