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骨灰级白眼狼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9章 骨灰级白眼狼1

 

郑昭公登基之后,按照当时的那个国际惯例,首先得上报周天子,以获得天下共主的认可。但东周时候的周天子,早己经大权旁落,各路诸侯也只在名义上承认其共主身份,自然而然各行其是。

前文我就为大家讲过,郑昭公的老爸郑庄公,欺负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郑庄公不仅派军队潜入京畿地界抢割周桓王的小麦和稻米,而且还在周桓王亲自率领国际联军找(征讨)郑庄公讨说法的时候,居然被郑庄公的手下大将祝聃一箭射穿了肩膀。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的周王室,其实己经不在郑昭公或者郑国中央委员们的法眼里了。

郑昭公登基,说是上报周天子,其实,不过就是随随便便派一使臣通报一声。

如此而己。

然后,他还得派使臣前往各个睦邻友好的国家通报,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与支持。事实上,在对待友好睦邦的这个问题上,郑昭公倒还重视很多。

他派往宋国的使臣,就是郑国的政府总理(上卿)祭足。

尽管在过去的十年里,宋国的国防部长(大司马)孔父嘉对郑国发动了十一次侵略战争。但此时此刻的郑宋两国的关系,恰好就是友好睦邻的关系。因为,之前孔父嘉发动的十一次侵略战争,都是为了要干掉公子冯,也就是宋国现任的国君宋庄公。

严格说,当时郑国国君郑庄公,保护了还是公子冯的宋庄公整整十年。如果,孔父嘉在发动第一次对郑国的侵略战争的时候,郑庄公把公子冯交给孔父嘉,不就没有后面的侵略战争了么?

公子冯在回国登基之前,就曾经痛哭流涕信誓旦旦对郑庄公千恩万谢:郑国之恩,没齿不忘。

此时此刻,郑宋两国,正是水火交融的胶着时期。

理由有二:首先,郑庄公还是公子冯的时候,得到了郑国军民坚强的保护;其次,公子冯在郑国期间,多少也得到过郑国政府总理祭足的恩惠。如果,当时的祭足,只需给公子冯弄一滴滴儿的小鞋,那公子冯的日子必然非常难过。

郑国也非常重视宋国的友谊,如此通告,政府总理亲自充当使臣。

祭足大摇大摆来到宋国。

但是,祭足傻眼了。

他居然被宋庄公软禁在宋国的国兵馆里。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郑庄公看走了眼,祭足也看走了眼。这君臣俩遇到了以德报怨的白眼狼的祖宗——骨灰级白眼狼。

这事的起因,还得从弥留之际的郑庄公说起。

我们常说,知子莫若父。这话其实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当时的那个历史时期,郑庄公以他在东周列国叱咤风云的一生的经历,基本上一眼就能洞穿他的儿子们。

当郑庄公弥留之际与祭足讨论接班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儿子们就有一个客观、中肯而且准确的评价。他当然知道他的嫡长子公子忽优秀善良,性格温和品学皆优人见人爱。齐僖公就爱他得不行,多次要把自己的宝贝女儿更是天下第一美女的文姜嫁给他。

军事能力和治国手段,公子忽都是上上之选。但是,他的弱点,估计刚好就是善良,而且,还是性情中人,不够理性。从公子忽拒绝齐僖公联姻的一事看,他其实不具有担当一国首脑的风范。

至少,政治素养不够成熟。

在当时那个纷繁杂乱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具有成熟的政治素养,这国家主席(国君),估计干不大长。事实是,郑庄公的担忧不无道理。

在他长期对儿子们的测试和观察中,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他更属意次子公子突。因为在个人素质上,公子突的性格品行和手段,更适合于一个强国的领导人。

郑庄公曾经率领过次子公子突、大将祝聃抗击北戎入侵。这事儿发生在公元前713年的冬天。关于此事,左老师如是“曰”:北戎侵郑,郑伯御之(《左传·鲁隐公九年》)。

北戎入侵郑国,郑庄公率领郑国大军给予坚决的抵御。

尽管如此,长久以来就风闻,北戎人野蛮疯狂、血腥残忍。所以,在御敌之前郑庄公多少有些儿担忧,于是“曰”:彼徒我车,惧其侵轶我也(《左传·鲁隐公九年》)。

他们是步兵,我们是车兵,我怕他们会包抄突袭我们。

也许少年英气、也许初生牛犊不怕虎,在面对铺天盖地、蜂拥而来的北戎人时,公子突没有一丝毫的胆怯,而是坚定地献计献策。

他的计策,基本上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建议是:使勇而无刚者尝寇,而速去之。君为三覆以待之(《左传·鲁隐公九年》)。

派遣勇敢而又不刚强的人去诱敌,一交战就赶快后退,君王设下三处埋伏等着他们。

接着,他给出第二个层次的建议:戎轻而不整,贪而无亲,胜不相让,败不相救。先者见获必务进,进而遇覆必速奔,后者不救,则无继矣(《左传·鲁隐公九年》)。

戎兵轻率而不整肃,贪心而不相互亲爱,战胜时各不相让,战败时各不相救。在前面的人见到财物俘虏定然急于前进,前进而遇到伏兵必定快速逃跑,在后面的人不加救援败兵就没有救应。

如是,乃可以逞(《左传·鲁隐公九年》)。

如此,我军必能大获全胜。

郑庄公一听,有道理啊:从之。

果不其然,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左传·鲁隐公九年》)。

戎人的前军遇到伏兵后,当即败退逃跑。郑国将军祝聃迅疾率领大军追赶,前后夹攻,很快就将北戎人给包了饺子。

结局是,尽数杀死。

后续的北戎人一看,这还得了,戎师大奔。

自顾自逃命要紧,哪里还能理会被郑军包了饺子的兄弟。

然后,郑人大败戎师(《左传·鲁隐公九年》)。

这一战,公子突居功至伟。

同时,公子突细微见著臻于至善的个人素质,以及坚强坚定、果敢干脆的优良品格。也让郑庄公看在了眼里,自然也记在了心中。

在郑庄公的心里眼中,这是一个可以把国家从繁荣带向强盛,从强盛走向更加强大的领导人。

所以,当郑庄公就要鞠躬尽瘁之前,他想要更换继任者人选。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周公同志制定的那个“礼”,不允许。

为了郑国的长治久安,祭足也不同意。

因为,在国家领导人的交替之时,本就是国家基石最容易被动摇的时刻。此时此刻,突然更换继任者,危险顷刻将至,则国家离动乱也不会太远。

郑国的其他中央委员们,更不会同意。

几百年来,周公制的这个“礼”,早己经渗入进所有周朝人民的骨髓里了。

嫡长子继承法,不可质疑,更不能更改。

宋宣公不就是更改了这个“礼”,造成了宋国的暴动吗?

郑庄公无奈蹬腿。


    (http://xsgu0.com/book/cjfhhb-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