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还真不是小老百姓能想得通的事情。我都有点不明白,这三监国君[1],在周的那个时代,其实都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甚至常委的那个级别。按今天的说法,都是国级副国级领导,通通都早己经位高权重。
何苦要为了心中那一滴滴儿的心里不平衡,就要干他娘滴——叛乱泄愤?
吃香的喝辣的,吃嘛嘛香,应有尽有,在自己的那一方国度,为所欲为,指东打西,想干嘛就干嘛。老百姓就算怨声载道,也必须逆来顺受,最多就是敢怒不敢言。人上人的生活,而且是子子孙孙人上人的生活,不好吗?
为什么一定要拿了鸡蛋砸石头,把自己砸一个头破血流,把子孙后代也砸进水深火热之中。何苦?这是脑壳遭门夹匾了吗?
所以,本人也只能是小老百姓。
武庚被消灭,但他的身后还剩下人口庞大的原商民。这可不是“三光”政策就可以解决得了的问题。原商民瞬间即群龙无首,慌张惶恐,甚至群情激奋。基本上就是不争的事实。一个不留神,这显然就是国家动乱的另一场契机。
此时此刻,无论周王室还是原商民,都急需一个可以带领原商民们正常耕耘与繁衍的国君。周王室的目的,当然是国家社稷的和谐与稳固;原商民的希望,则是能带领大家休养生息。
这个国君的人选,必须是:1、在商人中至少有德高望重的威望,否则无法服众;2、在他的领导下,原商民们不会成为新政权周王朝的麻烦甚至危机。也就是,必须得周王室认可。
于是,徽子启再次登上历史舞台。
其实,捋顺下来,徽子启根本就是不二人选。
三监之乱,暴露了周人首接统治东方的困境。据清华简《系年》记载:"周成王既迁殷民于洛邑,欲践奄,淮夷叛"。
不得不说,在此背景下,周公选择微子启具有三重考量:其一,其庶长子身份可分化商遗民(《尚书·微子》载商贵族"今尔无指告予颠隮");其二,宋国地处商丘,既远离镐京又可屏障淮夷(考古显示商丘宋城遗址面积仅周王畿1/20);其三,通过"以商制商"转移矛盾(《逸周书·作雒》载封宋后"殷民大说")。
山不转水转。本因早出生N年而与王位失之交臂的徽子启,却因“三监之乱”与不知天高地厚的武庚复辟,获得方国的君位。
徽子、箕子和比干被后世称为“殷末三贤[2]”。我相信,这样的荣誉称号,一定是周王室颁发的。道理很简单,这三人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用今天的话说,这三人其实是周王室在商王朝中央委员会里的卧底。他们三人当时的身份,徽子是帝辛(商纣王)的亲哥哥;另两位箕子和比干,则是帝辛的亲王叔。
要当卧底,也只有这样的身份,才有卧底的资格。
后世学者批评帝辛残暴的典型事例,就是帝辛把他亲叔叔比干的心肝给挖了出来。
我们中国人处理叛徒的手段,不正是如出一辙吗?
显然,这帝辛是愤怒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叔叔,把商王朝中央委员会的最高机密,不止一次地出卖给敌人。这不把心肝挖出来,足以平民愤吗?
按今天的说法,这三人其实是作恶多端数典忘祖的典型的“商奸[3]”。
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对徽子启就有一个最为中肯公平的评价:微子最坏,是个汉奸[4]。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孟津观兵回去了。
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
纣王把比干杀了,把箕子关起来了,但是对微子没有防备,只晓得他是个反对派,不晓得他里通外国(《党的文献》1995年第4期,1959年6月22日毛泽东同吴芝圃等人的谈话)。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周王室为了自身统治的顺畅与稳固,把“殷末三贤”的荣誉称号颁发给了他们。目的:自然是混淆视听,当然也稳定人心。
只是,如此崇高的光荣称号,这三人当真就受之无愧吗?
我个人认为,当武王灭商之后,箕子显然心中有愧。至少他们三人的所作所为,愧对祖先。所以,箕子并没有接受所谓的“殷末三贤”的荣誉称号,也没有接受周王室的封赏。而是带着自己的部族远赴朝鲜[5],另谋他路。
至少,这是一颗有滴滴儿良知的“箕子”。
也许,在箕子的心灵深处,是真的无颜面对商王朝的列祖列宗。他就算死,也无颜死在列祖列宗们曾经奋进拼搏的土地上。
比干己死,他的族人是否接受了周王室的赏赐?在史料中没有查到相关记载。所以,我也不敢胡乱猜测。但是,不可争议的事实是,徽子启留了下来。显然,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他老人家的居功至伟。把祖先都卖掉了,他当然要留下来接受周王室的奖励。
这不,奖励来了。
周公旦平定三监及武庚之乱后,遵循“兴灭继绝”的传统,于公元前1014年,封商纣王帝辛的兄长微子启于商朝的旧都商丘,建立宋国。并特准其用天子礼乐奉商朝宗祀,与周为客。宋国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为“三恪”之一。
所谓“三格”,按左老师的说法是:宋,先代之后也,于周为客(《左传·鲁僖公二十西年》)。
周王室授予宋国"公"爵(《春秋》称宋公),许其“备三恪(《礼记·郊特牲》)”,即保留商代桑林祭典、使用六佾舞(《史记·宋世家》),这种“存亡继绝”本质是周人构建“天命转移”合法性的政治表演。
徽子启,其实就是我们在春秋的众多故事中,常常看见的那个宋国的开国国君。
《汉书·地理志》记载: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国的版图,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6],皆膏腴之地。国都商丘。
宋国,其实是我华夏圣贤文化源远流长的源头,是处于我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西大思想的发源地。被我们后世学者亲切地誉为礼仪之邦。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西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
商丘,也由此被誉为“中华圣人文化圈”。
不过必须指明的是:孔子先祖为宋国贵族(《孔子家语》),庄子故里蒙城属宋地(《史记》),但墨子籍贯存“鲁人说”“宋人说”之争(孙诒让《墨子间诂》),将西大思想完全归源宋国并不准确。
这也恰恰说明,宋国的特殊地位催生了独特的文化张力:作为商文化最后的堡垒(殷墟晚期青铜器风格在宋延续至春秋),却孕育出颠覆传统的墨家的"兼爱"(墨子先祖为宋大夫);继承商代"上帝"信仰(《商颂·玄鸟》),却诞生了道家自然哲学(庄子故里蒙城属宋地)。
这种矛盾恰恰源于“亡国遗民”身份的——孔子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司马(《孔子家语》),其“从周”主张实为对宋人尴尬处境的回应。
正如学者所言:宋国是殷周之变的活化石,诸子百家在此找到批判现实的支点(《中国思想史·第一卷》)。
注:[1] 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作为周王室宗亲,受封为'三监',享有'侯'爵(《令彝》铭文载'侯田男'三级爵制),可统兵五百乘(《周礼·夏官》),实为首属王畿的地方军政长官。据西周早期青铜器《小臣宅簋》铭文"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三监实际掌握商故地军事权。按《周礼·夏官》"大国三军,次国二军",管叔鲜作为"监"可统兵三军(约37500人),相当于西周"西方大监"体系中的东部军事长官,其权力远超后世所谓"诸侯"。
[2] 《论语·微子》将微子、箕子、比干并称“三仁”,但据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H3卜辞显示,微子启(子启)与纣王实为异母兄弟,而箕子(子胥余)属王族旁支,三者并非同阵营。
[3] 从《清华简·系年》微子启自归于周的记载看,微子集团代表商旧贵族利益,选择与周合作以保全阶级地位(李峰《西周的灭亡》)。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顺天命”,而非简单的“叛徒”
[4] 毛泽东在1959年谈话中将微子比作"汉奸",此评价需置于特定历史语境理解。郭沫若在《青铜时代》中指出:"微子代表旧贵族与周人妥协,本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现代学者李硕则认为微子投周加速了商周制度融合(《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这算一学术争议吧。
[5]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教民以礼义,田蚕织作”,被后世附会为东迁朝鲜。但考古发现(如平壤乐浪郡汉墓竹简)显示,箕子朝鲜更多是战国时期燕人构建的历史记忆。
[6] 据西周早期“商丘”遗址(今河南商丘睢阳区)考古勘测,宋国初封时疆域南北不过200里(《左传·哀公七年》),至春秋中期通过兼并戴、曹等小国,方扩展至豫东-鲁西南一带。
(http://xsgu0.com/book/cjfhhb-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