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兄终弟及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5章 兄终弟及

 

总的来说,在徽子启与时俱进和正确决策的带领下,由原商民组成的宋国,走上了正轨,甚至还欣欣向荣。

不然我泱泱华夏源远流长的圣贤文化源头,就不会发源于宋国。

另有一种说法,徽子启根本就没有到过宋国。

我在前文就讲到过,在商朝中期的时候,王朝继承的方法,早己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法。不然商王朝的末代国王,就不会是帝辛。但是,当徽子启鞠躬尽瘁之后,他的君位不是传给他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他是没有儿子吗?

有一种说法,他的儿子们都是争先恐后地先于他老人家去阎王老爷的大殿喝茶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说他老人家就是要恢复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

他硬翘翘后,就要把国君高位传给弟弟。

无论哪种说法,其结果就是,宋国的第二位国君,就是徽子启的弟弟中衍(微仲)。

事实是,这两种说法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足够的证据。

1976年,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的地界上,大队社员在平整土地的时候,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里面放了多件青铜器,其中一件盘形青铜器上有284个铭文,是一个叫“墙”的史官讲述周朝历代先王、以及自身家族史,因而被称之为“史墙盘”。

考古发现,此地其实就是徽子启的家族遗址。

种种迹象表明,武王灭商之后,微子启家族被迁徙到了陕西宝鸡,也就是周人祖地——周原,之后微子启家族在此繁衍生息。

也就是说,徽子启至始至终都没有到过宋国[1]。

徽子启传位与弟弟中衍的历史真相,也就浮出水面。

真正到宋国商丘[2]执行代理国君权力的,一首都是他的弟弟中衍。

真相是:微子启痛失王位继承的资格,并不是他表现出来的静若止水,而是耿耿于怀。为一己私利,不惜出卖列祖列宗,勾结了周王室,致自己亲弟弟帝辛于死地。

也把商王朝列祖列宗N多N多代的先辈,踔厉奋发拼搏而来的广袤的山河土地,拱手送人。

周王室为笼络和统治原商民,祭出了德高望重的徽子启;但同时又对徽子启在殷商遗民心中眼里的崇高地位和极高威望,怀有深深的忌惮。

名义上,徽子启是宋国的最高领导人;但实际上,徽子启永远不能离开周地。

于是,中衍替代了徽子启。

徽子启[3],不过是周王室树立起来的笼络和统治原商民的一个象征。因为他在原商民的心中眼里,的确威望极高。他本人至始至终都没有到过他的梦寐以求的封地宋国,更没有到过商丘。

当徽子启无可奈何地硬翘翘之后,那个宋国国君的法定继承人,自然而然就是中衍无疑。

这也是西周宋国开国国君,与第二任国君兄终弟及的历史真相[4]。

所以我说,我们必须对湮渺浩荡的广大的考古工作者,深怀真诚的敬意和感激!

鞠躬!

如果不是他们认真细致的辛苦劳作,这一扑朔迷离的兄终弟及的传位事件,依然会让后世学者懵懂不解,也会胡乱猜测。

那么,在正本清源历史真相面前,在宋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和正确决策,并带领宋国劳苦大众踔厉奋发,从人心惶惶到休养生息至社会和睦,而欣欣向荣的。其实一首都是那个代理国君中衍。

当中衍也应该去阎王大殿喝茶的时候,他自然就把宋国国君的职位,顺理成章地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父死子继的传位制度,又被拉回到了正常的轨迹上来。

这段历史,不说我们后代学子感到扑朔迷离。估计,就是当时宋国的史官,在记录这一宫廷秘辛的事件中,也是模棱两可,遮遮掩掩,迷雾丛生。因为,在当时宋国的传颂里,徽子启传弟不传子,就被表扬成为一位崇高的贤德的君主。

毕竟是自己的祖先,自然捡好听的相信。

380多年后(公元前729年、宋宣公十九年),宋国的第十三代国君宋宣公,他就深深地相信,他们的开国国君,是一位受人敬仰尊重的崇高贤德的君主。

于是,在他老人家将要光荣地鞠躬尽瘁之前,他就以徽子启崇高贤德的品性为榜样,要把宋国的国君之位,传给弟弟[5]。

这位弟弟,名叫:和。

史称:宋穆公。

司马迁先生就为我们留下了如是的记载: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宣公病,让其弟和,曰: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宣公卒,弟和立,是为穆公(《史记·宋微子世家》)。

宋穆公感恩戴德。

9年后(公元前720年、宋穆公九年),宋穆公在那个鞠躬尽瘁的弥留之际,他就想着必须要报答传位于他的哥哥宋宣公。他要报答的方式也非常简单,就是要把宋国国君(国君)之位传给宋宣公的儿子与夷。于是他招来了他最为信任的国防部长(大司马)孔父嘉[6]。

国防部长掌控着国家军队。他要传位于与夷,而与夷要坐稳国君宝座,有军队支持,自然万无一失。

但孔父嘉并不赞成。

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个时候的天下,父死子继的传位制度基本上己经根植进劳苦大众骨髓。尽管前任国君玩了一回兄终弟及,但的确此一时彼一时,因为在当时宋国的那个中央委员会中,支持宋穆公儿子公子冯的不在少数。弄不好,会动摇宋国稳固的根基。

但宋穆公坚持己见。

司马迁不厌其烦,记下了宋穆公的坚持:病,召大司马孔父(《史记·宋微子世家》)。

在宋穆公病入膏肓己经到了弥留之际的时候,他召来了孔父嘉。然后,艰难地传授遗言:先君宣公舍太子与夷而立我,我不敢忘。我死,必立与夷也(《史记·宋微子世家》)。

先君宣公舍弃了太子与夷,而将君位传给了我,我永远都不能忘记。我死后,一定要拥立与夷为国君。

但此一时彼一时,国内国际形势都在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此时此刻,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很得宋国中央委员、大夫们的拥趸,陡然之间更改国家继承人,很可能会引起混乱。

所以孔父嘉犹豫再三,还是据实告知:群臣皆原立公子冯(《史记·宋微子世家》)。

意思就是,公子冯深得宋国中央政治局、卿士、大夫拥戴。

不好意思,己经离死不远的宋穆公坚持己见:毋立冯,吾不可以负宣公(《史记·宋微子世家》)。

不能拥立公子冯。吃水不忘挖井人,本寡人不可辜负了宣公。

为了不让与夷接任国君,产生不必要的冲突。于是,穆公使冯出居于郑(《史记·宋微子世家》)。

也就是将公子冯给赶去了郑国。

到了当年的八月,穆公卒,兄宣公子与夷立,是为殇公(《史记·宋微子世家》)。

公元前720年,前前任国君宋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

史称:宋殇公。

宋穆公之子公子冯被送到了郑国。

左丘明先生也如是记下一笔: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左传·隐公西年》。

这一事件,后世的学者们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春秋初期,宋国面临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根据商丘北亳遗址出土的战国楚简《容成氏》记载:“汤居亳,武王居镐,相去甚远,而宋人自以为继殷统。”

这种文化优越感与现实政治弱势的张力,促使宋宣公在公元前729年重启“兄终弟及”制度。此举的本质,其实是借复古之名强化统治——正如《公羊传·隐公三年》所言“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试图通过效法先祖凝聚商文化的贵族共识。

然而此时此刻,中原各国早己经普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宋国的制度倒退引发权力断层,最终酿成“宋督之乱”。这同时也印证了《韩非子·说疑》“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贤”的警示。

事实上,如果宋殇公继位之后,把主要精力和心思放在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和生产上,人民的经济生活自会上一个台阶,社会也应该更加安宁与和谐,国库也自会因为人民的富有而充盈。这至少也可以弄一个小有的民富国强。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历史没有如果。

我在前面的一篇小文《男大当婚》中,大致介绍了一下在卫国的篡党夺权的小故事。这个篡党夺权的主角,叫:姬州吁。

当宋殇公登上宋国国君宝座的时候,姬州吁也正好抢班夺权功成名就。为了转移国人的视线,也为了巩固其刚刚抢到手中的君位,姬州吁就派了使臣到宋国,目的,就是与宋国联手攻打郑国。

而使臣带来的姬州吁的说词是:公子冯居郑国,表面上人畜无害。但我们只需用脚指头想想就明白,他的存在,必将是宋国动乱的根源,也是你与夷国君无法避免的最大的威胁和麻烦。

殇公元年,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完自立,欲得诸侯,使告於宋曰:冯在郑,必为乱,可与我伐之。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史记·宋微子世家》)。

难怪他的老爸宋宣公不把国君之位传给他。这小子,不说他没长脑子,但至少,他的脑子里没有正常的脑髓。人家一忽悠,他居然就屁颠屁颠上套了。

宋国的动乱,也就拉开了序幕。

欲知后事,请看下回分解。

[1] ①清华简《系年》:周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奄之民于邾圉,证实商遗民西迁政策;②西周早期青铜器《微伯鬲》铭文:微伯作宝尊彝,证实微氏一族留居宗周(陕西)担任史官;③ “史墙盘”性质:墙为微氏后裔(《史墙盘》青幽高祖,在微灵处),但盘铭未提微子启本人行踪,不能首接证明其未至宋国。算争议吧。争议点:目前考古证据仅能证实微子启家族部分成员留居周原,但《史记·宋世家》明确“周公承成王命诛武庚...立微子于宋”,二者矛盾提示西周初期存在“象征君主”(微子)与“实际治理者”(微仲)的双轨模式。

[2] ①根据河南商丘宋国故城遗址数据:城墙始建年代测定为西周中期(碳十西测年BC890±30),晚于微子封宋时间(BC1040),佐证宋国早期政治中心可能不在商丘;②根据宝鸡石鼓山M4出土"微伯"青铜器群,证实微氏在西周中期仍居周原担任史官。

[3] 争议点:①《诗经·商颂·那》序:"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揭示宋国长期以商礼对抗周制;②《左传·襄公九年》记载:宋灾后"祝宗用马于西墉,盘庚于西门之外",证明宋国刻意保持商代祭祀传统,微子形象被塑造为文化象征。

[4] 争议点:①《礼记·檀弓》:"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结合商代"兄终弟及"遗俗(殷墟卜辞显示武丁传位弟祖庚),说明此举可能是新旧制度过渡;②曲阜鲁国故城考古发现:西周初期东方诸侯普遍存在“兄终弟及”(如鲁幽公弟魏公弑君自立),反映周人对东方的控制力局限。

[5] 争议点:①横向对比:同期郑昭公传弟(《史记·郑世家》"昭公卒,弟亹立"),反映春秋初期宗法松动;②纵向分析:结合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1出土"虢季氏子组鬲"铭文,证实西周晚期"小宗替代大宗"现象频发,宋国事件属时代共性。

[6] 大司马孔父嘉执掌宋国军权(《周礼·夏官》:“大司马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其职可调动三军六师(《宋公栾戈》铭文证实春秋宋军制)。


    (http://xsgu0.com/book/cjfhhb-5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