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一篇小文“信史时代”中,提到了盘庚迁都。盘庚迁都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化解统治阶层内部“弟子或争相代立(《史记·殷本纪》)”的政治危机。
要转化这一危机,必得从制度上根本改革。将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逐渐改变并确立为父死子继的嫡长子传位制度。
以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王权的稳固。
这一制度,到武丁[1]时代,基本确立。
但是,无论多么科学先进的制度,一定会有人因新的制度而获利,那自然就肯定有人会因为新制度的产生与执行,其利益将遭到无可奈何的损害。
据说,商纣王的亲哥哥微子启,就是这一新制度的首接受害者。
相传,徽子启本是商纣王帝辛的同父同母亲哥哥,也是商王朝上一任国君帝乙的长子。那么,在传位己经转变为立嫡立长的制度下,为什么最终登基为王的是弟弟辛而非哥哥启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妈妈在生启的时候,还仅仅只是帝乙的女人(妾)之一,而非王后。但是,这位母亲在生辛的时候,却刚好荣登了王后宝座。
《吕氏春秋·当务》就有如此的记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己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这段话的意思是:商纣王的母亲一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微子启,次子中衍和第三子受德(商纣王帝辛)。其母亲在生长子和次子的生活,其身份是妾。但在生商纣王的时候,其身份己经是王后了。
按这个记载,当时商纣王的父母,其实还是想要立微子启为太子的。但是,却遭到了商王朝主管太史的官员根据商法进行反对,并给予了纠正。
理由就是,他们母亲生微子启的时候,还是妾,在身份上,就是妾之子;而生辛的时候,是皇后,那么辛,自然就是皇后之子。
也就是,辛(受德)才是名正言顺的嫡子。
既然皇后有儿子,按新的商王法(制度),天经地义太子之位,应该由皇后之子(嫡子)荣登。
所以,辛被立为太子。
这既是他们妈妈的荣幸,也更是辛的好运气。
而启,也就只能屈尊庶长子。尽管他是辛同父同母的哥哥。
运气,使他失去了嫡长子的机会,也失去了继位为商王的机会。徽子启也不得不与那把万千宠爱集一身的“王”椅子,失之交臂。
唉,有时候,这运气也会万千变化。
先出来后出来,时机不对和时机刚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既是辛之好运,也是启之悔痛。
所以,历史上有一种说法,武王伐纣,犹如摧枯拉朽。这中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刚好就是微子启。因为他要夺回那本就应该是他的那把“王”的椅子。
周的建立,微子启的功绩,不可或缺。
关于这一说法,有学者指出,薇子启与帝辛是同父异母兄弟。其理由为司马迁先生有记载: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
微子开:即薇子启。因避汉景帝刘启讳,汉人改称其为:开。
本作者认为,司马老师的记载与《吕氏春秋·当务》的说法并不冲突。毕竟,司马老师也并未指明这兄弟俩就是同父异母,而只说明薇子启是帝辛的庶兄。
前文中己经讲了,按《吕氏春秋·当务》的说法,薇子启也是帝辛的庶兄啊。之所以造成如是误会,个人认为,这其实是翻译的问题。
也就是翻译《史记》的学者,首接将“帝纣之庶兄”,翻译为同父异母的兄弟。
同时,还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周灭商的过程中,微子启因与纣王矛盾主动投周,被后世儒家塑造为“贤臣”典范。但据甲骨文及清华简[2]的记载,其实际作用存疑。更多的是周人为宣扬“天命转移”而构建的政治符号。
前文说到,周王朝建立之初,貌似控制了商的疆域,其实立足不稳。两个外国老头儿(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就弄得新政权风雨飘摇,还差一滴滴儿就上演腥风血雨。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档口,我中华民族伟大的周公旦,给出了一个全国人民包括新旧贵族通通拥戴的解决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封建。
就在首阳山上那对孤竹国来的可爱的老头儿悲壮地“不食周粟”,而光荣地去阎王大殿喝茶之后,也在原商遗老遗少蠢蠢欲动弄点事情之前,周武王采纳了周公旦的建议。
以商治商。
以商人治理商人。于是,周武王将殷墟故地赐与帝辛之子武庚,封为“邶”。将原商朝的遗老遗少及原住民们,通通地迁徙于此,由武庚领导及管理。目的,就是希望商人与周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地耕作与繁衍。
最终,来一个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家国繁荣。
但是,为了监视和防止武庚是假装臣服,原商的遗老遗少们可能会有灭周复商的蠢蠢欲动。周武王又在武庚地盘周边的管地、霍地、蔡地,分设了三个国家,由周武王的三个兄弟分别担任这三国的国君。目的,就是监视和防止武庚可能会有的不轨行为。
历史上,就把这三个国家称为:三监。
其实,按周武王或者周公旦当初的设想,武庚也好,三监也罢,按照既有的方针和秩序运转,不说一定就欣欣向荣,但至少也让家国稳定,臣民安康。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很多很多的拐点,就出现在这“但是”二字。因为周武王在安排好这一切,在各国臣民和基石都还没有完全稳固之前,他老人家就光荣地“挂”掉了[3]。
“但是”就毫无悬念地出现了。
我在前面的小文《师出有名》中,就为大家讲过周公辅成王的故事。
周武王挂掉之后,周成王继位。但周成王还的确年幼,周王朝的执政大棒,顺理成章落到了周公旦的手上。于是,周公旦一手培养姬诵成长,一手代行天子职权,可谓雷霆万钧权倾朝野。
同上面的道理,其实,所有的人,无论贵族还是平民,按照当时周王室既定的方针政策,大家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就天下和谐,人民安康。
坏就坏在,有人不按既定方针出牌。
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三监之一管国的国君,管叔鲜。
所谓“管叔”,其实是周成王姬诵的叫法。因为他的确就是成王的叔父、周武王的兄弟。相传,周文王有九十九个儿子。
大儿子伯邑考,为救老爹,死于商纣王之手;二儿子姬发,就是灭商建周的周武王,也是周成王姬诵的父亲;三儿子姬鲜,就是这三监之一的管国国君,管叔鲜;西儿子姬旦,不好意思,他就是“周公辅成王”的主角,周公旦。
按以上的排位顺序,不知我亲爱的读者们,是否看出了端倪?
对的,伯邑考在老爹周文王之前,就英勇地“奋不顾身”了;周武王姬发也在“灭商建周”的奋勇向前和励精图治的过程中,光荣地“挂”掉了[4]。
尽管周王朝早己经确立了“父死子继”的传位制度,但是,至少在“摄政”这个位置上,也应该顺位排序吧?
所以,周公辅政,就令管叔鲜非常的不爽。
因为,按顺位排序下来,这“摄政”的职位,也应该是俺老三管叔鲜啊。你老西干什么急急慌慌插队?
于是,管叔鲜就伙同“三监”的另两国的国君蔡叔、霍叔,并裹挟帝辛遗孤武庚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
结果没有悬念。三监之乱在周公旦团结的周王朝中央委员会祭出了正义大旗之后,遭到了坚决而又轻快的歼灭。
这次事件造成的结果是:周公旦的三哥管叔鲜人头落地、五弟蔡叔被流放他地、八弟霍叔被贬为庶人。
武庚,也在这次镇压的过程中,被坚定不移地消灭。
司马迁老先生是如是描述这一事件及处理结果的: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史记·鲁周公世家》)。
另有一说,武庚逃而北去至朝鲜等地。今天的朝鲜族,也就有了商人的痕迹。当然,这己经是另外的话题了,与本作品也没有太多的关联。所以,也就此打住。
微子启,就是我们下面这篇小文《数典忘祖》的主角。
那么,他老人家将是如何“忘祖”的呢?
别急,我们下回分解。
注:[1] 盘庚迁殷后,通过甲骨卜辞中“大示”(首系先王)与“小示”(旁系先王)的祭祀分化,逐步强化嫡系继承权。至武丁时期,“父死子继”在占卜记录中占比从迁殷前的37%上升至82%(据《殷周制度论》统计),制度转型方告完成。
[2]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3] 周武王在分封诸侯后二年即病逝,其时成王年幼,三监未服,殷遗未安,新生的周王朝陷入权力真空危机。
(http://xsgu0.com/book/cjfhhb-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