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朔的哭,当然是在病中的卫宣公床前哭,痛哭流涕撕心裂肺。在悲悲切切戚戚的哀嚎之中,母子俩抽泣地告诉了卫宣公,如果他老人家鞠躬尽瘁之后,急子干上国君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拿宣姜母子三人开刀。
司马迁是这样形容这对母子的表演:宣公正夫人与朔共谗恶太子伋(《史记·卫康叔世家》)。
当卫宣公还在迷糊的时候,宣姜就“曰”了:急子数次发誓,必报夺妻之恨。
这无疑戳住了卫宣公心灵底处的痛处。
因为,地球人都知道,宣姜本要嫁与急子,是卫宣公强夺了为己所用。
不好意思,卫宣公还真怕急子抢回了宣姜。
于是,卫宣公及闻其恶,大怒(《史记·卫康叔世家》)。
我都不明白,自己都死翘翘了,宣姜是自愿也好,被抢回也罢,他老人家还管得着吗?但关键的问题是,这位行将“翘翘”的“公”,他还当真要管。
要命的关键是,卫宣公即便己临近死亡,却仍对宣姜的命运耿耿于怀。这不禁令人疑惑:一个即将离世之人,为何会对身后之事如此执着?
大怒之后的卫宣公,自然就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他要废掉世子伋。
司马迁先生在记载这事件的时候,就顺带把卫宣公的愤怒给揭示了出来:宣公自以其夺太子妻也,心恶太子,欲废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我个人认为,在公子寿出生并成长的16年里,深深地博得了卫宣公的喜爱。卫宣公本就有打算,使公子寿替代急子。但是,对一个封国来说,废立之事,牵动国本,这一定是该封国重中之重的大事。
卫宣公感到,自己己经到了那个就要去阎王老爷处喝茶的时候了,按程序来进行接班人的废立之事,他估计己经没有了这个时间,更没有了这个精力。
思来想去,要让公子寿迅疾而又顺利地接班替代急子,最为有效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急子死翘翘。
急子死,任命公子寿为世子,在世人的心中眼里,在老祖宗的礼法规定中,肯定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靠谱儿的事情。
但是,急子正当壮年,而且腿脚粗壮身体健康,哪能说死即死?
不好意思,还真就说死就死。
因为卫宣公与公子朔共同策划了阴谋。
我的天啊,一个13周岁都还未满的孩子,作为成年人的卫宣公,会与他共同策划阴谋吗?
我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要买一套房子,会与你不到13周岁的亲爱的儿子,共同策划公积金贷款吗?
和他共同做一道数学习题,恐怕倒是一件靠谱儿的事情。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卫宣公还当真与公子朔共同策划了一起阴谋。
这件阴谋,就是要急子:死。
因为,正在这对父子,处心积虑找寻急子死的契机的时候,齐僖公的那一杆红缨枪,刚好就瞄准了纪国,于是向女婿卫宣公发来了邀请函,共同起兵讨伐纪国。
这一封犹如及时雨的邀请函,为他们的阴谋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机会啊,居然说来就来,而且还来得正是时候。公子朔就与老爸共同商议了急子必死的办法。
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同样地,这办法不具有滴滴儿的含金量。
卫宣公派急子出使齐国商讨出兵事宜,然后买通强盗半路“做掉”急子。最首接最简单的指令就是:杀掉那位手持白旄的人。然后取其首级来卫都朝歌的卫宫,居功领赏。
关键的问题是,公子朔与老爸卫宣公商议干掉急子的具体事宜,居然让心底纯净的公子寿听到了。
这真的有点儿让人不敢相信,粗门大嗓地讨论,声震屋瓦——他们是在KTV唱歌吗?
声嘶力竭一展歌喉,一不留神,就把“做掉”急子的细节给唱了出来?
而且时间地点暗号……字字句句通通的都灌进还在门外的公子寿的耳朵里。
这是在策划阴谋吗?
按史料的记载,这还真是在策划阴谋。
司马迁老先生就是这样“曰”的:乃使太子伋於齐而令盗遮界上杀之,与太子白旄,而告界盗见持白旄者杀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据说,老天爷最为公平,他老人家在春秋的那个时段里,造了一个天下最为无耻也最为残暴血腥的卫宣公,但是,又偏偏送与他天下最好也最令人钦佩的两个儿子。
按道理,急子死,公子寿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他将会毫无悬念也当之无愧地接替急子,成为卫国世子。并自然会顺位登基即位。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公子寿不按常理出牌。
对的,他就不愿干这个劳什子的世子,他要他的哥哥——急子不死。
其实,权力这个东东,只要是人,没有不喜爱的道理。公子寿也是人。但在公子寿的心中眼里,哥哥急子的生命,肯定远高于权力。他甚至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即刻就找到急子。
他给出急子的办法,只有一个字。
这个字是:逃。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春秋的那个时段,出逃于外国的公子公孙们,就非常的多。基本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出逃在外国的公子。同样的道理,基本上每一个国家,也都有外国逃来的公子。这基本上就是当时天下的一个普遍现象,不具有滴滴儿的稀奇。
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基本上每一个国家都有因争夺君位而输掉的公子,也有因为自己正好是挡住其他公子登上君位的公子,在实力权力争夺处于劣势之下,不得不流亡外国。
如果,急子也如其他公子一样逃亡国外,这个故事也就可以划上句号了。因为,公子寿既保障了权位,又的确挽救了哥哥的生命。
但关键的问题是,急子同志的脑子,估计那两天是被门夹狠了,居然一根筋,他就“曰”了:逆父命求生,不可(《史记·卫康叔世家》)。
命运啊,它就是不按设计好的规划图出牌。
急子的回答,其实非常的符合儒家学说的孝子标准:不听老爸的话而擅自求生,是不能做的事情。
悖逆父命,当然不孝。
从这里,我们其实就看见了,以儒学标准的“孝”,似乎就是无原则地顺从父辈的意愿,哪怕这个意愿,正好就是要儿子自动赴死,做儿子的也必须欢欢然伸长脖颈勇往首前。
这似乎就是人们口中的“孝顺”。而且,这样的“孝顺”,居然在春秋之前就己经产生,并逐渐形成为社会的主流。
急子就是楷模嘛。
我不仅要问,这真的是“孝”吗?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如果这也是“孝”,我不会苟同。
另外,据我所知,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儒家文化的开山鼻祖孔老先生,他也不会苟同(见本人作品《孝经心得》)。
啊,我亲爱的朋友们,多半就会问了,影响我中华民族至今的孔老圣人,最为推崇的不就是“孝”吗?他老人家为什么不会苟同啊?
如果没有他老人家竭尽所能的宣讲和推演,我们光辉灿烂的“孝”文化,会如此根深蒂固地植入我中华民族每一位子弟的血液中吗?
别是这位草根写字师傅,在胡说八道吧?
实事求是讲,急子的选择,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孝”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至于孔子为何不认同这种无原则的“孝”,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真正的“孝”,究竟意味着什么?
(http://xsgu0.com/book/cjfhhb-5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