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孝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9章 孝2

 

我在《历史忒不靠谱儿(先秦)》中,有一个小节叫:《孝感动天》。讲的其实就是贯穿我中华民族始终的“孝”的起源的故事。

当时间的进程,行驶到春秋的这个时候,我不得不为大家讲解另一个关于“孝”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正好与齐僖公的另一块“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块“姜”,就是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提到的当时天下的著名美女:宣姜。

在前面的一篇小文《男大当婚》中,我其实为大家留下了卫国世子急子的悬念,急子命运的悬念。在这里,我们其实可以看见史料记载的矛盾之处。前文说了,根据周礼,如果世子迎亲,就首接迎到女方方国的国都。可是,我们后人看到的史料记载的是:当宣姜出嫁的时候,卫国的世子急子同学,却被卫宣公支去了宋国。

所以,才有《诗经·新台》面世。

问题出来了,卫国世子不去齐国国都迎娶宣姜,这个……合周礼吗?

按照周礼规定,世子迎亲,应当前往女方方国的国都。那么,急子未去齐国迎娶宣姜的行为,显然不符合这一礼制要求。

既然不合立志要求,齐僖公为什么会让他的宝贝女儿出嫁呢?毕竟,齐国强大啊。卫国的做法,不是在藐视齐国吗?

退一万步说,就算齐僖公同意宣姜出嫁了,但宣姜到了新台,可至始至终见不到急子,送宣姜去卫国的齐国下卿在干什么?

按照礼法,出嫁前,新娘子不能见新郎官,也许还说得过去。但是,送亲的齐国下卿可以见啊,毕竟是一场国际联姻嘛,这位下卿,显然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送亲大任啊。

公主的安全、婚礼的顺畅、包括国与国的相互尊重等等礼仪问题,肯定就是他的职责之一嘛。

但是,在宣姜嫁与卫国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看不见这位齐国下卿的作为。难不成,他居然可以堂而皇之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他是摆设吗?

或者也违背了周礼,中途溜号?

毕竟是一场跨国婚姻,各种的礼仪纷繁复杂,尽管是春秋时代,那个流传了N多个百年的周礼,会毫无征兆地简约了吗?

在这一系列的礼仪中,这个齐国的送亲大臣(下卿),在干什么?

就躲在自己的车里……剪脚趾甲吗?

本是嫁与世子,却是嫁给了世子的老爸……他将如何给予自己的国君交代?

在我们的史册中,通通没有见到如此的记载。

我前面就讲过,因为时代的太过久远,史料不全,N多的事件就是扑朔迷离。但不管怎样,在我们后人重读这些史料的时候,应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分辨力,那就是至少要符合推敲的逻辑。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一事件的记载,其实疑点很多。

我的问题是:宣姜出嫁的对象,真的就是急子吗?

她要嫁的,为什么不会本就是卫宣公呢?

因为卫宣公也没有迎亲出国。也就是说,卫宣公还真就没有违背那个所谓的“周礼”。因为周礼规定:方国国君迎亲,不能迎出自己的方国国境。

卫宣公就只到了本国的新台嘛。

《诗经·新台》中的癞蛤蟆,真的就是指的卫宣公吗?而且真的就是说的,卫宣公抢夺儿子的夫人吗?

实事求是讲,我存疑。

不管怎样,史料就是这样记载的,宣姜嫁给了卫宣公;也无论如何,急子没有异议,因为他:孝。

如果是后一种说法,急子无论孝与不孝,都不应该也不可能存有异议,春秋的那个时侯,宗教礼法规定了,老爸娶妻,根本就与他没有关联。

他存那么多异议干啥?

新台的那个地方,也许风水很好,也可能气候宜人,卫宣公尽管老胳膊老腿,居然宝刀未老,几经折腾,宣姜的肚子就长胖了,也圆滚滚了……十月风云,儿子下地了。

这个儿子,就是《诗经·二子乘舟》中的另一个“子”:公子寿。

照道理,有了公子寿,卫宣公应该歇一把火了吧?不,他老人家的精神却更是,荷尔蒙也越发飞扬,回到国都后,他老人家理所当然地继续折腾。

宝刀不老嘛。

宣姜晕菜。

她是高兴得晕菜。因为她的肚子又长胖了,再一次滚圆滚圆,十月风雨,又一个儿子下地了。这个儿子,就是促成“二子乘舟”的始作俑者:公子朔。

司马迁先生就记下了:宣公得齐女,生子寿、子朔(《史记·卫康叔世家》)。

我们常说,三个女人一台戏。不曾想,三个男人,也依然可以好戏连台。卫宣公的这三个儿子,又何尝不是演了一出好戏?

因为,如此的一出戏,居然青史留名,更是千古流传。

到今天,我也不得不为大家讲解,并顺带解惑。

其实,公子朔最初的举动,是希望推动自己同父同母的哥哥公子寿替代急子。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他的哥哥没有替代,甚至阻止替代。结果,公子朔自己替代了。

原因是公子寿太爱自己的哥哥、也是公子朔的哥哥急子了。尽管他们不同母亲,但是他真诚地热爱这个大哥哥,他甚至宁愿自己替代急子死。

啊,他居然还是替代。

只是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替代。

那一年,急子己经33岁,公子寿己经年满16岁。这个时侯的卫宣公,就有点老当不益壮了——他病了。卫宣公病了,其实最为着急的,就是公子朔。

因为,他知道,如果老当不益壮的老爸一病不起的话,急子就是卫国当仁不让的继任国君。公子朔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也非常的爱自己的哥哥,同父同母的哥哥公子寿。

在他小小的心眼儿里,下一任的国君,非公子寿莫属。

我都有点想不明白,这位小人家哪有那么多的心眼儿?

按年龄推算,他应该只有14岁左右。

古时候,计算年龄的方法为虚岁。按这样的方法计算年龄,一翻年,即长了一岁。也就是说,按今天的实际年龄计算,这位阴谋家,居然还不满或者刚满13周岁。

这不禁令人疑惑,如许年龄的孩子,真的能够策划如此复杂的阴谋吗?实事求是讲,即便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样的行为,仍显得难以置信。

不好意思,史料给出的结果,他还真就玩了阴谋。

当然,有学者就断定了,公子朔的所作所为,就是要让自己上位。

我其实看不出来,13周岁都还不到的公子朔,就算把急子干翻了,但还有公子寿挡在自己的前面。毕竟公子寿是他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啊。他凭什么就知道,自己有能力更有机会上位?

莫非,这小人家开了天眼?

不管怎么样,他伙同了自己的母亲,而且,玩上了阴谋。

所谓阴谋,其实没有滴滴儿的技术含量。

他们的办法,就一个字:哭。

这一哭,就能把自己的嫡次子的身份,给哭成嫡长子了吗?

至于公子朔究竟如何利用“哭”这一手段达成目的,以及这场宫廷权斗最终将如何收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详细解析。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下:为何看似简单的策略却能在权力斗争中奏效?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