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非常的幸运,公子允就是公子允。当公子允听了公子翚的话后,即刻就惶恐不可终日。
被吓滴。
公子翚是这样告诉公子允的:子允啊,宫廷绝密,鲁隐公早己经掌握朝政,现如今他打算让他自己的儿子当世子。你就是障碍了啊。
公子允惊恐:他要干干……干什么?
公子翚用手在颈项比划:你死了,他就没有障碍了啊。
公子允吓得够呛:那那那……我怎么办?我逃去宋国……怎么样?
毕竟,在春秋、包括春秋之前的西周王朝各封国,因内部倾轧和争夺君位事例并不少见。同时,因争斗失败而流亡外国的公子哥儿、侯伯贵胄、卿士大夫等,也的确太多。
所以,公子允的第一反应,就是逃亡宋国,也实属正常。
受此惊吓,公子允不会当真逃亡宋国吧?
据说,公子允早就在担心如此的下场。也该他小人家如此担心,历史上的先例实在太多,不胜枚举。一听这样的消息,胸腔里藏着的那颗小小红心,就在嗓子眼儿上胡乱折腾——心惊肉跳啊,第一个反应,就是:逃。
因为,按当时当刻的实力能耐,如果还想活命的话,他还只有这么一个办法,百分之一万是唯一的办法。
毕竟,他是宋国的外甥啊。
的确也是,作为宋国的外甥,公子允与宋国,自然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的关系。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公子翚那奸佞的脸上,挤出了一丝冷酷的冷笑:宋弱鲁强,宋国能保护你吗?
这一丝的冷笑,估计都冷凝进公子允的骨髓里了。
而且,公子翚的这句话更是残酷。
残酷到了一针见血。
公子允懵了,胡乱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于是急,连哭腔都给急出来了:那那那……我咋办啊?
难不成,等死吗?
唉,毕竟年小,还的确经不得大事。
实事求是讲,长这么大,他还真就没经过大事。
要的就是你这个样子,公子翚大义凛然:他不仁,你也可以不义啊。我公子翚最看不惯的,就是这种恃强凌弱的道貌岸然者。你公子允本就是君位的合法继承人,他把持君位还要赶尽杀绝,士可忍孰不可忍,我必须主持正义,锄强扶弱——我一定还你君位。
啊,大哥——你是我的救命稻草啊!公子允喜极而泣,豪气干云竟然即刻爆发:你能帮我恢复君位,我一定任你为鲁国总理。
一分钟前,还在为颈项上的吃饭东东担忧;一分钟后,居然就大封总理。
啊,原来这公子允好忽悠嘛。
这件事,左丘明先生是这样记载的: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左传·鲁隐公十一年》)。
鲁桓公,就是公子允死后的谥号。
刺杀计划连夜就赶制出来。
因为公子翚的时间拖不起,如果第二天鲁隐公即当众宣布退位,那么,公子翚这个奸佞小人,就是案板上的钉子,永远没有翻案的日子。
毕竟,公子翚跟随鲁隐公N多年,对鲁隐公的起居习惯,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知道,N天后,鲁隐公将会去郊外的钟巫庙,祭祀钟巫。
刺杀计划,就与这钟巫的祭祀有关。
十多年前,鲁隐公还是公子息姑的时候,曾经率鲁国军队与郑国开战。不好意思,那一战,公子息姑变成了郑国俘虏。
毕竟是大国公子,郑国也比较优待俘虏,居然将他关在郑国中央委员尹大夫的家中。
其实,公子息姑打仗不大在行,但是居然还很有忽悠的能力。在当俘虏的期间,他竟然还有机会忽悠尹大夫。
他就利诱尹大夫:老尹啊,我瞧你在郑国也混得不咋滴,不如跟我去鲁国吧——高官厚禄,我自不会忘记你老尹的大恩大德。
这老尹就当真想了想自己在郑国的处境,还真就不咋滴。不过,毕竟远赴鲁国,内心中多少也不大踏实。于是就“曰”了:鲁国的确是富有的国度,令我们向往。不过,我得问问神仙,神指示行,我就跟你去鲁国。
古代的同志,淳朴啊。
他还当真就带了公子息姑去问了神。不过,这位“神”,住得并不远,就被尹大夫供在自己家中的庙里,这位“神”,就是:钟巫。
钟巫给出的签,竟然就是上上签,大吉啊。
尹大夫当真就扔下家产,带了全家跟着公子息姑逃到了鲁国。公子息姑也从此获得自由,而且还因祸得福,不久之后即摄政登位。
当然,他没有忘记尹大夫,除了给予真诚的关照之外,他还亲自在鲁国建了一座钟巫庙,定时祭祀。
对于此事,左老师也如是记载: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左传·鲁隐公十一年》)。
每一次祭祀之后,他都就近住在鲁国中央委员妫大夫的家里,十多年来,无一更改。
同志们明白了吗?刺杀的地点,就在妫大夫家里。
公子翚跟随鲁隐公多年,当然非常的了解鲁隐公的日常起居等等一应习惯。鲁隐公其实就是那种非常的体恤手下人的好公仆,从来就不兴师动众——因为他厚道啊。
也的确有史料显示,鲁隐公为人谦和,行事低调,这显然就是他一贯的处事风格。
这一风格,居然就为公子翚找到了,促成“阴谋”的契机。
与往常一样,这一次的钟巫祭祀,鲁隐公依然轻车简从,没几个随从。当晚,他就安息在妫大夫的家里。
这一安息,他老人家就永远地安息了。
因为,那一天的夜里,公子翚安排的杀手,就潜伏在妫大夫的院里。
鲁隐公还在梦见老祖宗周公旦的时候,就英勇地“薨”了。
他老人家好梦成真。
鲁隐公去世之后,鲁国中央政治局即为其上谥号“隐”。按照《谥法表》的标准:不尸其位曰隐。
也就是指,他老人家在君位上,未得善终。
有哀怜之类的意思。
妫大夫全家,也因此背上了黑锅,以谋杀国君罪,全体处斩。
无可奈何,左老师也只能悲愤记载: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左传·鲁隐公十一年》)。
唉,所有的阴谋,都伴随着血腥。
尽管以“礼”为尊的鲁国,也不例外。
冤枉啊。
鲁隐公死得冤,妫大夫一家更是冤。据说,全鲁国的同志通通都知道,这是一个千古奇冤的事件,但就是没有人说出来。
确切地讲,是没有人敢于说出来。
因为,鉴于公子翚的权势,更因为公子允的为虎作伥。
同志们通通的敢怒不敢言。
对于此事,朝野上下自然议论纷纷,但的确,无人敢于公开表达异议。
当然,公子允也顺其自然地登上了鲁国君位,史称:鲁桓公。
也当然,公子翚也轻松干上了政府总理(太宰)。
后世有朋友评价鲁隐公,他至少有三个方法,可以保全自己:第一、干掉公子允;第二、杀死公子翚;第三、提拔公子翚。
但是,鲁隐公太过厚道,他居然一个办法都没有使用。
因为,他只为他人着想了,结果倒使自己死于非命。
所以,有同志就给出了结论:做人不能太厚道。
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这件史实的本身,都不一定百分之百的真实。
对的,我心存疑惑。
自然,我会在下一篇小文中,为大家分解这一疑惑。
(http://xsgu0.com/book/cjfhhb-4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