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三监之乱爆发时,东方的淮夷、徐戎等原东夷部落,闻风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随即高举正义大旗,率领鲁国军队,前往平叛。
关于此一事件,司马老师如是记载: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史记·鲁周公世家》)。
根据后代学者的考证,伯禽率军抵御叛乱东夷的部落乱军,其实到达的地点,是费邑,而非肸邑。所作的战前动员宣言,也是《费誓》,而非《肸誓》。
不过,无论费邑,还是肸邑;也无论《费誓》,还是《肸誓》。其目的,都是一样的,起到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其一、战前动员;其二、严明军纪。
誓言的内容,也是一样的。
誓言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无敢寇攘,逾墻垣(《史记·鲁周公世家》)。
准备你们的战甲头盔,必须良好。不许毁坏牛栏马圈。马牛走失,奴隶逃跑,军士不得擅离职守去追捕,他人之马牛奴隶跑到自己处要归还。不许劫掠侵扰,不许入户盗窃。
这一部分,其实是在告知麾下各级将领和军士,应该遵守的规矩。
第二个部分为:鲁人三郊三隧,峙尔刍茭、糗粮、桢榦,无敢不逮(《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之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
这一个部分,是告诫鲁国人民应该干好的后勤工作。
第三个部分为: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史记·鲁周公世家》)。
甲戌日我军修筑工事征伐徐戎,不许届时不至,否则处以极刑。
这一干部分,是在布置军事上相关的工兵工作。并宣布对消极怠工、旷工者,给予相应的处罚。
在伯禽的励精图治之下,在其率领的鲁国军队艰苦奋战了两年有余,在大周王朝和齐国军队的合力配合、帮助之下,最终平定了叛乱。
可见,这一场战斗之惨烈。
伯禽之后,历经九任国君,就到了鲁武公时代。公元前817年的春天,鲁武公就带着嫡长子括和少子戏,西行至伟大首都,朝拜周宣王。
周宣王:姬姓,名静,一作靖。周王朝第十一任国王。他就是在“国人暴动”中,被召穆公舍子保护的太子静。在西周历史上,他也算是比较著名的国王之一。曾经也励精图治、踔厉奋发,使日渐衰落的西周国力,一度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司马老先生,就曾经表扬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只不过,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到了晚年,即忘记初衷,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便整成了他的标配。致使宣王中兴昙花一现,也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伏笔。此为另一话题,在此略过。
估计,公子戏长得特别的可爱,明眸皓齿、鼻梁坚挺、面目清秀、白里透红、还身材修长。顾盼之间,更是聪慧灵动。总之,怎么看,就怎么喜欢。
周宣王就喜欢得不行。
其实,有得天下最高领导人喜欢,百分之一万不是坏事。领导人喜欢,多赏赐财物、领地、甚至美女,其实无可厚非。但周宣王的喜欢,就干了一件破坏周礼、也破坏宗法制度的大事。
对于此事,司马老师如是“曰”: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史记·鲁周公世家》)。
这可不是小事。在我中行大地浩浩然N多个千年的、整个封建社会,太子,其实就是一国之根基。轻易地更换太子,就是使一国之根基,在风雨飘摇之下,摇摇欲坠。
举手之间,就要破坏周礼、以及周礼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更是周王朝立国之根本。
这影响,非常之坏。
所以说,他为西周的灭亡,给埋下了伏笔。其实,一丁点儿也不冤枉。
对于此事,周王朝中央政治局委员、卿士樊仲山甫就竭尽所能地给予劝谏。他分五个层面,逐一分析废长立幼的极大弊端。第一个层面,他说明: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废弃长子而立少子,不符合于礼制;不符合礼制,必然触犯先王之命;触犯先王之命必被诛杀:所以发令不可违背礼制。
这一干层面,首接就说明,废长立幼,不合礼制。
第二个层面: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史记·鲁周公世家》)。
命令难以实行,政令就没有权威;命令被实行而又违背礼制,人民将不服从主上。
那么,什么才是符合礼制呢?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层面: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史记·鲁周公世家》)。
只有下级服务于上级,年轻者服务于年长者,这才符合礼制。
然后,樊仲山甫首接指明: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现在而今眼目下,作为天子的您,在确立诸侯继承人这个关乎国家稳固的问题上,居然废长立幼,这就是在教给人民违犯礼制啊。
接着,他分析: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令,其他诸侯也会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废长立少的命令,您必要诛伐鲁国。您就等于,您自己诛伐先王之命。
这就是大逆不道啊。
最后,他再次指出: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史记·鲁周公世家》)。
到那时,您诛伐鲁国是错误,不诛伐也是错误,请您慎重考虑,三思而后行。
言下之意,这不就是吃多了,撑得肚子慌,无事八事没事找事,胡乱整吗?
不好意思,面对樊仲山甫苦口婆心的劝谏,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宣王不听樊仲山甫的谏言,坚持立公子戏为鲁国太子。
到了公元前817年的夏天,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史记·鲁周公世家》)。
当鲁武公回鲁国后不久,即无可奈何撒手人寰。而公子戏是周宣王指定的鲁国国君继承人,也自然顺利登基继位。史称:鲁懿公。
可不曾想,周宣王这一废长立幼的举动,还就当真为鲁国给埋下了动乱的契机。
那么,这又是怎样的一场动乱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