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利用他至高无上的威权,强力插手鲁国国君的继位制度,也严重破坏了统治当时天下人民主流意识的周礼、以及为之产生的宗法制度。
表面上,周宣王的威权的确起到了作用,至少鲁国的确按照周宣王的意愿,改立公子戏为太子;也的确在鲁武公去世之后,公子戏顺利登基继位成为鲁懿公。
殊不知,强行破坏周礼的后果,就是为鲁国埋下了不可避免的动乱契机。这事儿,在鲁国公族中,也埋下了强力对抗的隐患。
事实也证明,九年后,也是公元前807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
毕竟,按周礼的规定,九年前当卫武公鞠躬尽瘁之后,顺位登基继位的,应该就是公子括。但因周宣王利用天子威权,乱点鸳鸯谱,整得公子戏捷足先登。
这一做法,其实使公子括一系的族人、家臣通通的不服气,甚至严重愤懑。在处心积虑的准备、和精心策划的运作之后,公子括的儿子伯御也就高举起了维护周礼的正义大旗。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即率领其家族私兵,悄然攻入鲁宫,将刚好与爱妾欢畅之后、正在熟睡的鲁懿公的脑袋,就给搬了下来。
脑袋被搬将下来,这鲁懿公无论有多么的清秀俊美、也无论有多么的英俊潇洒。在人间的这个世界里,通通都没法儿玩。
根据司马老师的说法,将鲁懿公就“床”正法之后,而立伯御为君。
请注意“而立”着这两字。
当鲁懿公被杀之后,司马老师写的是“而立”,却非“自立”。这中间,其实透露出一个重大信息。那就是,伯御被确立为鲁国的继任国君,是得到了鲁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及相关公室家族宗主和长老们的同意、和支持的。
不然,伯御同志也就只能“自立”了。
这事儿,又引起了周宣王不快。周宣王亲自确立的鲁国国君继承人,你他奶奶滴随随便便就整了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就把既成事实给翻转过来。
这还把俺周天子给放在眼里吗?
士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当伯御都登基继位十一年后,周宣王也就高举起维护君威的正义大旗,起兵讨伐鲁国。
之所以要拖到十一年后,周宣王 高举维护君威的正义大旗。本作者认为,估计就是这个时候,周王室的经济得到一个良好的收成;也估计,到了这个时候,周宣王刚好就腾出了手来。
于是,司马老师写道: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
这应该是,在当时的那个时候,周王室的国力、军力的确强大,鲁国军队根本无法抗衡。也估计,周宣王毕竟代表了周天下的最高权威,惯性使然,鲁国军民根本就没能抵抗。
无论怎么样,周天下的中央军一阵摧枯拉朽,就首接荡平鲁国都城。
伯御也在强大的中央军面前,获得了与鲁懿公一样的待遇。
脑袋被搬将下来,还用脚踢。
这周宣王,估计多少也有些儿鲁莽,一拍脑壳,先把事情做了再说。当把事情做绝之后,才想善后之事。这不,伯御的脑袋倒是被他给搬将下来。
但是,搬下来之后呢?
他没想。
如是,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
到这个时候,他才想起询问:在鲁国的公子中,有谁能做到启发与训导的诸侯?让他做鲁国嗣君。
如此,居然没人回答,至少鲁国公族中人不敢回答。
而随同周宣王来讨伐鲁国的周王室中央委员们,又不怎么了解鲁国公室子弟,自不知应该怎么回答。关键时刻,还是我们前文中讲到的樊仲山甫,给站了出来。
樊仲山甫:即樊穆仲,又称樊仲。姬姓、周太王之子虞仲的后代。西周王室中央政治局委员、卿士。在史册中,首言敢谏著称。曾因功被封于樊地,后代即以封地为氏。樊姓先祖。
见周宣王询问,却无人回答。于是,樊仲山甫就“曰”了: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咨。
鲁懿公之弟公子称,庄重恭谨敬事神灵,敬重长者;处理事务和执行法规时,必定会遵循先王遗训和正确经验;不干犯先王遗训,不抵触正确经验。
周宣王随即便顺水推舟:然,能训治其民矣。
好,这样就能训导治理其民众了。
这说得,好像之前的鲁国君主,就不能训导治民一般。鲁国的这场动乱,本就是你破坏周礼、废长立幼给整出来的,好不好?
此时此刻,鲁国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们;鲁国公室的各级公族长老、宗主们,也不过敢怒不敢言,而己。
于是,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
也就是在周宣王的确认下,鲁国军民拥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新一任鲁国国君。
史称:鲁孝公。
对于此事,司马老师就给予了这个评价: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从此之后,统治周天下的主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也就被残忍地撕开了一道口子。而天下诸侯,也就多有违抗王命的情况发生。
二十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71年,诸侯畔周,犬戎杀幽王。
西周灭亡。
所以说,史学家们判定周宣王为西周的灭亡,埋下了无可挽回的伏笔。
其实,还当真没冤枉他。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继承权危机,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宗法制度的“神圣性外壳”,与“权力实质”的彻底剥离。周宣王看似维护权威的举动,实则是给垂死的宗法制度执行了死刑,其政治遗产不是"宣王中兴",而是为平王东迁搭建好了历史舞台。
这应该是周礼在鲁国的第一次遭到的破坏,其结果就是,两任国君死于非命。按说,周礼被破坏过一次,也给鲁国公室、包括鲁国人民和鲁国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破坏。
这就应该吸取教训了吧?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愿望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很多很多的事情,其实不会按人们的意愿为转移。也不会真的按照人们的愿望去发展。
那么,鲁国是否又再次发生过破坏周礼的现象、或者事例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3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