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走向来看,周公旦无疑就是伟大的,同时也是光明磊落的。但是,这不能说,他老人家就不懂得玩弄权谋。
学习历史,我们其实就是要拨开迷雾,看到本质。历史上,在对待“三监叛乱”这一事件上,一首都存有争议,有正面的维护,当然也有负面的理解。
正面的一派,肯定以我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为代表。他们认为,这管叔鲜就是狼子野心自动找死,因为他受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影响,想要兄终弟及。
恰好,这武庚同志,更是希望周王室内部的内讧,浑水摸鱼,乱中复辟商王朝曾经的辉煌格局。
于是,大肆散布谣言,寄希望谣言撼动周公旦的地位。
我真的有点不相信,一滴滴儿政治智慧都不具有的所谓谣言,竟然可以撼动一位伟大政治家权倾朝野的地位和势力?
如果真能撼动,这谣言岂非原子弹无疑?
撼不动,那好,干脆反他奶奶滴!
事实也的确如此,从史料记载来看,仅凭谣言,很难真正动摇周公旦的权力基础。这也表明了,所谓的“谣言”,很难说不是另有隐情。这一点,也当真值得我们后人,深入探究。
我就有点没有明白了,既然是反叛,总得高举一个“正义”的大旗吧?
不,他们既不高举正义大旗,也不派兵攻打周王室,他们就等在原地。心安理得地等待周王室的大军,给开过来迎头痛击,再一个屁滚尿流抱头鼠窜、还再加痛哭流涕。
我的天啊,这是反叛吗?
给我的感觉,咋有点像“欲加之罪”呢?
对了,负面的理解,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场讨伐三监的战争,正是出于“欲加之罪”。从周武王任命管叔鲜为三监之首,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武王对管叔鲜,其实也是非常信任的——这毕竟是拱卫周王室至关重要的职位。
但是,真的不好意思,周武王很快就挂掉了。
管叔鲜的确对周公旦摄政,具有120万个不服气。毕竟,他刚好就是周公旦的哥哥,按顺序排位,摄政之位,也非他老人家莫属。
那个时候,又的确有这样排序的风俗和习惯。
同样的道理,这样的风俗和习惯,正好就是天下人共同遵循的约定俗成。也就是说,有这样的想法和看法的人,一定不仅仅只有管叔鲜一个人。这应该是整个天下的劳苦大众,共同的想法和看法。
毫无疑问的问题是,管叔鲜正好就是,挡住周公旦顺利摄政的一颗坚不可摧的钉子。而且,毫无疑问的是,这颗钉子,还具有定时核弹一样的巨大威力、和随时爆炸的特性。
一旦爆炸,其后果不可估量。
周公旦想要顺利摄政,他就必须拔去,这颗正好就咬住他喉咙的钉子。
这钉子,是人心——周天下的全体人民的那颗,人心所向的心。
于是,管叔鲜反叛了。
这钉子也就拔得,非常的顺畅。
所以,后一种的认为就是,管叔鲜的反叛,其实是周公旦的阴谋。他不反叛,周公旦又如何拔除那颗刚好就卡住他喉咙的钉子呢?
但是,又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后一种的说法,在我们伟大雄主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就被美妙地“和谐”了。
所以,今天我们后人所能够看见的,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通通都是前一个版本。也就是说,由于历史记载的局限性,现存史料多倾向于维护周公旦的形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儒家史观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所以我说,历史的话语权,永远都掌握在强者的手里。
哪怕那是过去的历史,不好意思,话语权依然还是由强者掌握。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历史的书写,往往受到权力结构的影响,这也提醒了我们后世的学者,在研究历史时,要特别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不过,我倒认为,无论正面负面,为了王权的稳固,为了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为了天下苍生的休养生息,包括顺畅的繁衍。
周公旦的所作所为,通通的无可厚非。
也就是说,他的做法,无可争议地,就是正确的。无情地打击异己,消除不安定因素,是每一个有着清醒头脑的政治家,无可奈何,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为。
因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是国家动乱的契机。
国家的动乱,真正受苦受难的,还是天下苍生。
管叔鲜的存在,就是对当时的周王朝的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因为他在出生的时候,就运气不好,按顺序排位,他居然正好就是周公旦的哥哥。
而且,他还不认真学习伯夷叔齐,拍拍屁股逃走了事,那当然必死无疑。
这样的战争,显然没有悬念。
管叔鲜和武庚,当然就被强大的中央政府专政。蔡叔度与霍叔处削职为民。随后,周公同志也就顺带趁手红打灯笼,率领周王朝的中央大军乘胜继续东征,并在东线与鲁国军队汇合,痛击淮夷与徐戎,首至征服。
这不仅使周王朝的疆域空前的扩大,也顺带使周公旦自己的封国、鲁国的地盘和势力扩张至山东南部、安徽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并首接延伸到了东海。
这,算不算以公夹私?
我们或许也可以如是总结:周公旦在东征的过程中,既扩大了周王朝的疆域,也增强了其封国鲁国的实力。这种公私兼顾的做法,也充分体现了,在西周初期分封制度下,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地盘的扩大,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随之也就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是:如何控制?
这地盘实在太大,按袁腾飞的说法,150多万平方公里。按当时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算马拉车走一个来回,也需要一年多的时间。
如此广博的地界儿,控制和管理,无疑就是头等大事。
周公旦采取的办法,就是更进一步地扩大分封,将王室宗亲、开国贤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藩国,以此作为天子的屏障。
对此一事,左丘明先生就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表扬: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鲁僖公二十西年》
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苟子·爪效》)。
我们前文提到的卫国开国国君康叔封,就是这一分封的受益者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分封,就是叔虞封唐(因晋水于此流转,后改国号为:晋),我们在《春秋》中常常可以看到的那个著名的大国,晋国,其开山鼻祖就是这个叔虞,他是周成王的弟弟。
这一系列的分封,就是我们今天,人们常常提到的:封建。
那么,周公旦自己的封国,又是如何的分封、建立和传承的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3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