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虎落平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2章 虎落平阳

 

当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到了西月份,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左传·鲁隐公三年》)。

啥意思?

意思是:公元前720年4月,郑国的政府总理(正卿)祭足,就带领了一支军队深入到周王室王畿内的温(今河南温县南)地,割取了正待丰收的麦子。

不知为什么,周王室的麦子被偷割之后,居然没什么反应。

咦,那我们再去偷点儿其他东东?

这给了郑国一个启示,也更使郑国来了精神。偷一次是偷,偷两次也是偷。那为什么我们不多偷一次呢?

于是,秋,又取成周之禾(《左传·鲁隐公三年》)。

这意思是,当年的秋天,祭足又带领郑国军队,又把伟大首都成周(今河南洛阳市东)的稻谷给偷割了。

这也太猖狂了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周平王东迁以来,郑庄公就真没把周王室当了一回事。

郑国毗邻王畿(今河南新郑至洛阳百余里),其军队两度劫掠温邑(王畿北门户)、成周(东周都城),也凸显周王室在当时的天下,基本上己丧失了军事威慑力。

这也说明,随着周王室东迁后实力的衰落,传统的宗法等级秩序,己开始瓦解。郑庄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新兴诸侯势力的崛起,更折射出春秋时期权力结构的深刻变革。

俗话是怎么说的?

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士可忍孰不可忍,麦子被割,稻谷被偷,总得有些个反应吧?

不好意思,没有反应。

或者,左老师没有记下周王室的反应?

总之,我们在史册中找不到周王室的任何反应。能够看见的倒是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去成周第一次朝拜周桓王,左老师的记载是:王不礼焉(《左传·鲁隐公六年》)。

就是不按照正常的礼仪接待郑庄公。

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话说,就是不待见他呗。

这自然令郑庄公非常不爽。

说来也是,你又割人家的麦子,又偷人家的稻谷,而且,名义上你还是人家的臣子,凭什么要待见你呢?

对此一事,左老师倒是记载了周大夫周公黒肩对周桓王的劝解: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况不礼焉?郑不来矣(《左传·鲁隐公六年》)!

周公黑肩,是周公旦的后裔,不过不是鲁国的那一支;周国国君,公爵。

他这话的意思是:我们周朝东迁,依靠的是晋国与郑国。好好地对待郑国,用以鼓励其他的诸侯,还怕来不及,何必不加礼遇呢?郑国不会再来了!

估计,当郑国偷割他们麦子和稻谷的时候,周公黑肩也是如此劝导的吧。

严格来说,这其实是力量对比的一个转换。当力量转换到弱势的那一方后,哪怕你是上层中央,也不得不低头。

听了黑肩的话,周桓王是否就会转变态度呢?

这边厢,周公黑肩还在规劝周桓王。毕竟,将整个郑国给拒之门外,那么,将得到郑国的支持,也必将减少,甚至没有。

另一边厢,郑庄公还在为周桓王不予礼遇,愤慨不平。为了报复周桓王的不礼遇,公元前715年,与鲁易祊、许田(《史记·郑世家》)。

就是与鲁国交换了靠近许国的田地。

不好意思,本作者才疏学浅,还学艺不精。我还真有点儿没明白,与鲁国交换了田地,就报复了周王室吗?

实事求是讲,我还真在故纸堆找过相关史料,的的确确没有找到相关的证据、或者说明,证实如许的做法,就是报复了周王室。

无论怎样,我们后世的学者,都认为如许做法,就是报复了周王室。那么,我们也姑且认为,这或许,还当真就报复了吧。

你报复我,也自然我也要报复你。不是有俗语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么?此时此刻,周桓王也早就将周公黑肩的劝导,给抛掷了脑后。

于是,为这报复,周桓王也几经准备,几经运作,到公元前707年,即向天下宣布:夺郑伯政(《左传·鲁桓公五年》)。

就是褫夺郑庄公周王朝总理职权。

于是,郑伯不朝(《左传·鲁桓公五年》)。

这下子,一件小事,就给整成了冤冤相报。

周桓王气不打一处出来,想想还真是不过味,这郑伯也太不把领导当干部了吧。士可忍孰不可忍,这得整波狠滴。不然,猴子真的要翻天。

于是联络了卫国、蔡国和陈国,组成国际联军。

周桓王亲自率领国际联军出征,讨伐郑国。

然后,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这意思是:周桓王自领中军;虢公林父率领右军,蔡、卫两国军队归属右军;周公黑肩率领左军,陈国军队归属左军指挥。

为对抗国际联军,郑国军队也组成三军对阵。左老师如是“曰”: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左传·鲁桓公五年》)。

这意思是,针尖对麦芒:郑国大夫曼伯统领右军;祭足率领左军;郑国大夫原繁、高渠弥统帅中军,并护卫郑庄公。

我们在后文中,还会讲到祭足、原繁和高渠弥。所以,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至于曼伯,我没有查到关于他的更多史料。大概率,在后文中他也不会再出现。从名字上分析,估计,他应该是郑武公庶出的儿子,年纪大于郑庄公。

此时此刻,烽烟西起,两军对垒,战于繻葛(《左传·鲁桓公五年》)。

繻葛在郑国境内,今河南省长葛。

东风吹、战鼓擂、荆旗蔽空,漫天飞舞,喊杀之声震天穹。郑国大军掩杀而来,蔡、卫、陈皆奔(《左传·鲁桓公五年》)。

啥意思?

这意思是,仅仅一个冲锋,蔡、卫、陈三国军队,瞬间崩溃。

这里的“奔”:在古代战争术语中,特指军队溃散。这表明在郑军的猛烈攻势下,三国联军未经有效抵抗,便迅速瓦解,显示出诸侯联军的脆弱性。

随后,王卒乱(《左传·鲁桓公五年》)。

随着蔡、卫、陈军队的崩溃,周桓王领导的中央大军,也瞬间混乱。然后,郑庄公高举胜利的大旗,奋勇杀来,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左传·鲁桓公五年》)。

正在中央大军慌乱奔逃之际,郑庄公手下大将祝聃那一双犀利的眼睛,就盯紧了周桓王的帅车。不慌不忙,张弓搭箭,“飕”地箭出弦。

周桓王应声而倒。

这一箭,正中周桓王肩膀。

周王中箭,中央军大溃。不好意思,关键时刻,周桓王倒还有些儿骨气,咬咬牙,腾地站起身来,大叫:小伤不碍事。大伙儿别乱,听本王指挥。

然后,中央军有序而退。

于是左老师表扬: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左传·鲁桓公五年》)。

这意思是:尽管周桓王被祝聃射中肩膀,但周桓王依然咬牙坚持,指挥军队。

眼瞅着中央军的退却,祝聃还想率军追击。

但是,郑庄公阻止了他。

为什么呢?

郑庄公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左传·鲁桓公五年》)。

这意思是:君子不赶尽杀绝,更何况斗胆冒犯天子呢!暂且自救吧,社稷无损,足矣。

哇,原来这位还是心怀天下的好干部。

当天晚上,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左传·鲁桓公五年》)。

这意思是:郑庄公派祭足,带了足够的礼品,到周桓王的大帐来,给予真诚的慰问,同时,并问候其周桓王的各位左右近臣。

老天爷,这算什么啊?

狠敲一闷棍,再给一颗枣?

不得不说,这种先武力打击、而后示好的做法,的确体现了郑庄公高超的政治智慧。既通过军事胜利确立优势地位,又以怀柔手段避免矛盾激化,展现了春秋时期特有的外交艺术。

如此境遇,周桓王也唯有苦笑。好在,祭足带了一大堆慰问品前来,而且还好言好语一阵巴结。

打,不是对手,蔡卫陈三国军队,早逃得无踪无影。剩下中央军,百分之一万独木难支。既然祭足代表郑国给了一个态度。奶奶个熊,撤军吧。

是谁在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

唉,虎落平阳被犬欺。

这一事件,也的确生动地诠释了“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历史意涵。周王室虽仍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其实力,己不足以支撑其地位。这同时,也标志着周代礼乐制度的重大转折。

繻葛之战,郑国将领祝聃“箭射王肩”,首接就终结周天子军事权威,也同时开启了春秋时代的霸权政治。

这是一个分水岭,从今往后,周王室的地位,一落千丈。也从实力雄悍的天下共主,变成了靠着诸侯扶持的貌似共主。

从此之后,各诸侯国纷纷崛起,各显神通。几经较量、几经倾轧,云舒云卷,风云变幻。是谁,在周的这个天下,纵横驰骋;是谁,在周的这个天下,叱咤风云?

欲知后事,我们后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3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