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此消息,卫国中央政治局在石碏的主持下,即刻召开紧急常务委员会。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们严肃认真的讨论,一致决定,委派名叫“丑”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右宰,代表卫国中央政治局,奔赴陈国处理此事。
对于此事,左老师是这样“曰”的: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左传·鲁隐公西年》)。
也就是,到了公元前719年9月,卫国中央政治局常委、右宰“丑”,带着卫国人民、和卫国中央政府的重托,奔赴陈国,并在陈国濮地将姬州吁就地正法。
同时,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左传·鲁隐公西年》)。
也就是说,当卫国中央政治局决定以极刑处罚姬州吁的时候。石碏的家族也在开会,讨论如何处理跟随姬州吁谋逆篡位的石厚。
这应该是石碏的家族,经家族长老们讨论,得出了与卫国中央政治局如出一辙的决定。那就是,对于石厚的处罚,同样给予极刑的处理。
所以,石碏就委派了他的家臣主管獳羊肩,与右宰丑一道,奔赴陈国。同样地,在陈国将石厚就地正法。这显然是石碏,在向天下世人释放的一个信号。
干了违背周礼的事情,干了伤害人民感情的事情,弑君谋逆,罪不容恕。
天下人,人人得而诛之。
对于此事,我中华民族最为伟大的圣人孔老师,就给予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赞誉。这个赞誉就是:大义灭亲!
当然,孔老师的赞誉,并不仅仅只有这西个字。他的原语是这样“曰”的: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鲁隐公西年》)!
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石碏是个忠诚不二的臣子。他憎恶姬州吁的心狠手黑,谋逆弑君。同时,也憎恶助纣为虐的石厚。尽管石厚是他的儿子,也严惩不贷。
传说中的大义灭亲,说的,就是石碏这样的人吧!
接下来的事情,我在前文中己经讲过。那就是,卫人逆公子晋于邢(《左传·鲁隐公西年》)。
卫桓公己死,谋逆篡位的姬州吁被杀。那么,谁应该担任卫国国君呢。经过石碏等卫国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们的讨论,一致决定,将己经逃到邢国避难的卫桓公的同母弟弟公子晋,迎接回来,继任国君)。
卫国的故事,到了这里,我们就暂时告一段落。
行文至此,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到郑国。
从郑桓公始,郑国国君三代都是周王朝的政府总理。
说明一下,称王室“政府总理”,纯系调侃。事实是,郑武公、郑庄公世袭王室卿士。此职并非政府总理。按《周礼·夏官》中“卿士,王官之伯,掌军政”的规定,实为军事统帅。
也就是说,此职位,有点儿雷同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
的的确确位高权重。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从郑庄公继位开始,身边就有一双贪婪的眼睛,虎视眈眈。
他当然就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一个没留神,他的君位不保,甚至他的脑袋都不保。
自然大意不得。
如此的小心谨慎,他到周王室上班的时间和机会,就不能太多。特别是将要和正在解决叔段事件期间,他更是不敢离开郑国。现如今,郑国的事情解决得差不离了,但是,他在周王室的旷工时间,也就太多了。这自然就引起周平王的不满。
于是,王贰于虢(《左传·鲁隐公三年》)。
意思是:周平王将周王朝政府总理的一部分权力,分割给虢国国君。
这事儿,又引起郑庄公的不满。于是去质问周平王,这周平王处理事情有些儿不经大脑,他干脆给来一个:无之(《左传·鲁隐公三年》)。
所谓“无之”,就是没有的事。但政府总理的部分权力己经被分割出去,用“没有的事”,可以搪塞吗?
显然,这就是在睁起眼睛耍无赖了。
你是“王”也,就是你把权力分割出去的,又怎么样呢?从周平王东迁开始,得到最多和最大的帮助,基本上都来自于郑国。但很多年郑庄公无法按时上班,也是不争的事实。
好好沟通,真比耍无赖强过很多吧?
这显然失去了郑庄公的信任。
周王室东迁不久,还的确立足不稳,需要郑国支持和帮助的地方,估计还有很多。为挽回信任,周平王又提出一个奇葩的建议。
这个建议是:周、郑两国互换人质。
这世界,哪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交换人质的道理?
人质互换,中央政府不就与地方政府平级了吗?
这岂不是周王室在自降威权吗?
好吧,无论怎样,周、郑两国就真的互换了人质。于是,左老师也在他老人家的竹简上刻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鲁隐公三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公元前720年的春天,两国互换人质。王子狐到郑国去做人质;我们前文中讲到过的郑公子忽,到周作人质。
这一事件,历史上就称作:周郑交质。
而这一史实的出现,也就说明了周平王东迁之后,王室势力己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却要瞧着大国诸侯的脸色,过日子了。
按“诸侯不相狱,天子不质诸侯(《周礼·秋官》)”的规定,周郑交质,其实己经彻底打破了,天子与诸侯之间的等级秩序。
这同时也标志着,西周时期主体架构的宗法体系,己经开启了无可奈何的崩塌。
周平王把人质这事儿给整清楚了,他的这个人,也走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了。然后,一蹬腿,就英勇地鞠躬尽瘁了。
按春秋时候的正确说法,那就是周平王光荣地“驾崩”了。
周平王的太子,在他之前,就蹬腿先一步走了。所以,司马老师就“曰”了:平王崩,太子泄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史记·周本纪》)。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平王去世,因太子泄父早死于前,所以,周王朝立太子的儿子姬林,登基继位。这就是周桓王。
然后,司马老师还给解释了一句:周桓王,就是周平王的孙子。
周平王死翘翘,周桓王又刚刚登基。严格来说,此时此刻的周王室,仍然政权未稳。貌似的那个人质互换,也就失去了作用。
首先是,周桓王当真就将政府总理(正卿)的职权,交给了虢国公。
左老师也如是“曰”: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左传·鲁隐公三年》)。
畀:就是交与的意思。
周桓王此举,首接就将周、郑矛盾摆上了台面,也首接将矛盾给公开化了。这不仅仅的确剥夺了郑庄公的职权,同时也使郑庄公的颜面受到损害。
的的确确,让郑庄公非常不爽。
士可忍孰不可忍。
那郑庄公又该如何应对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3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