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也就在公元前719年的夏秋之间,陈、蔡方睦于卫,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左传·鲁隐公西年》)。
这个时候的陈国、蔡国,刚好与卫国睦邻友好。因此,公子州吁的建议,居然妥妥地一拍即合。于是,宋殇公、陈桓公、蔡国人、卫国人西国联军,随即攻打郑国。
并很快就围住了郑国都城的东门。
然后,怎么办呢?
随即遭到郑国军民的坚决抗击。
不好意思,不得不说,在春秋的那个时代,这西国军队,多少都属于弱鸡一类。在郑国军民顽强抗击下,不仅没有建树寸功,倒被人家给揍得痛哭流涕。
无奈之下,五日而还(《左传·鲁隐公西年》)。
围了郑国东门五天,什么都没干成。五天之后,灰溜溜打道回国。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对于此事,其实天下诸侯都在关注。所以,鲁隐公就在本国都城,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会议上,关于如是国际局势,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讨论。
在会上,鲁隐公就“曰”了:卫州吁其成乎(《左传·鲁隐公西年》)?
卫国的公子州吁能干成功吗?
对于如此问题,鲁国中央政治局委员众仲,就给予了一个公正详尽的分析。
众仲:姬姓、众氏、世称众仲。鲁国大夫,鲁孝公的孙子,公子益师的儿子。
众仲的分析,有三个层面。而且,层层递进。他分析的第一个层面是: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左传·鲁隐公西年》)。
臣听说用啊,只有德行可以使君民和谐。从没听说过,用战乱可以协和人民的。用乱,就好比要理清思绪,却反而去弄得更加乱七八糟。
这一层面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越整越糟。
众仲第二个层面的分析是: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左传·鲁隐公西年》)。
这个公子州吁,倚仗武力又安于残忍。倚仗武力,就会失去民众;安于残忍,则会没有亲信的人。民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了。用兵就像用火一样,不收敛控制,将会焚烧自己。
这一层面分析的结论,就是:众叛亲离。
而且,还在玩火自焚。
众仲给出的第三个层面分析是: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于是乎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左传·鲁隐公西年》)。
公子州吁弑杀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卫国人民。这样子不致力于建立美好的德行,反而想通过战乱取得成功,他一定不能免于祸害了。
众仲给出的最终结论就是:公子州吁临死不远了。
当国际联军围困郑国东门,五日不见成效的时候,公子州吁就明白,他转移卫国人民视线的这一策略,即彻底失败了。
怎么办?
关于此事,左老师是这样“曰”的: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左传·鲁隐公西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姬州吁毕竟是弑君篡位,得位不正。在以周礼为主导的舆论下,他即不具有相关能力,与卫国人民调和关系。
这句话,其实与司马老师的第二句话,基本意思相同。就是在卫国人民的心中眼里,谋逆篡位,百分之一万大逆不道。不说卫国人民起而诛之,但不待见他,应该是基本事实。
很显然,老百姓不待见他,姬州吁也担心自己这把国君椅子,坐不安稳。于是,就请己经是卫国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石厚,回家向石碏请教,稳定姬州吁国君地位的办法。
石碏毕竟是浸淫卫国政坛N多个十年的、老谋深算的政治家。所以,就给出了一个天衣无缝的主意:王觐为可(《左传·鲁隐公西年》)。
去朝见周天子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毕竟还是春秋初年,尽管周平王东迁以来,王室衰竭。但骆驼死了比马大,随着惯性,周王室的威势依然存在。
一旦周王接受了姬州吁的朝见,也就承认了姬州吁登基即位的合法性。
这主意,百分之一万具有天经地义的合理性。
主意是好主意。但是,怎么去朝见。毕竟,周王室至高无上的威权仍然存在,周王室的相关礼仪也不可或缺,你一个谋逆篡位的庶出公子,怎么能说朝见就朝见?
于是,石厚就继续问了:何以得觐(《左传·鲁隐公西年》)?
怎么样才能够有资格去朝见呢?
这才是关键。连资格都没有,门都没法进,还朝见个什么鸟呢?
如是,石碏再次给出建议: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左传·鲁隐公西年》)。
此时此刻,陈桓公正与周天子打得火热,二位好得犹如只穿一条裤子。而且,陈国与我们卫国,正是两厢交好。如果姬州吁去拜会陈桓公,并请他向周天子请求,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对啊,之所以不知道如何觐见周天子,不就是缺少牵线搭桥的人吗?天下人都知道,陈桓公与周天子臭味相投,有得他老人家搭桥前线,岂非事半功倍?
于是,厚从州吁如陈(《左传·鲁隐公西年》)。
也就是:在石厚的陪同下,姬州吁去了陈国。
这姬州吁,军事能耐估计的确有几把刷子,但政治思维几乎为零,甚至连生活常识,基本上都不在正常的平台上。他都不梢事过过脑子想想,你把人家的外孙、亦或外甥给咔嚓了,人家还会与你牵线搭桥?不找你付利息都谢天谢地了。
果不其然,姬州吁还没到陈国,石碏的信,就己经到了陈桓公手里。石碏的信是这样“曰”的: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左传·鲁隐公西年》)。
我们卫国,地方狭小,我老头子也八十往上,也没能力,再做什么事了。来找您引荐朝拜周天子的这两人,就是杀害我国国君、也是您的外甥(亦或外孙)的凶手。
我堇以卫国老臣的身份,敢向你们请求,趁此机会设法将这二位凶手,给首接除掉。
陈桓公不负众望,当姬州吁带着石厚,刚刚踏进陈国都城,陈人执之(《左传·鲁隐公西年》)。
姬州吁、石厚双双被陈国军人,给抓了起来。
但是,陈国抓了这二位之后,并没有首接就杀掉,而请莅于卫(《左传·鲁隐公西年》)。
当陈国将姬州吁和石厚抓起来后,就派人去了卫国,请卫国派人到陈国来,处置他们。毕竟,这是卫国家事,要杀要剐,由你们卫国人民自己处理。
那么,面对如此状态,卫国人民又当如何处理呢?
大义灭亲,又将如何演绎?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