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中我们讲到,武王克商后,康叔始封于康国。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后,徙封康叔于卫,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是为:卫国。
三监之乱,我在前文中多有介绍,在此也就不予赘述。
关于此段事实,司马迁先生如是记载:周公旦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闲故商墟(《史记·卫康叔世家》)。
据说,周公东征时,康叔随行,且荣立战功。在三年克殷践奄之后,周公即命康叔留守殷都,封为卫国诸侯。同时,周公担心康叔年少,缺乏政治经验,不能治理好殷畿旧壤,于是告以治国之道。
如是,司马老师再次“曰”之:周公旦惧康叔齿少,乃申告康叔(《史记·卫康叔世家》)。
周公旦所告的具体内容为: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意思就是: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经验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衰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自己的百姓。
然后还谆谆告诫:纣所以亡者以淫於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史记·卫康叔世家》)。
纣灭亡的原因在于他饮酒无度,一味作乐,沉溺于女色之中,所以纣王时的混乱正从这里开始。
同时,为梓材,示君子可法则。故谓之康诰、酒诰、梓材以命之(《史记·卫康叔世家》)。
周公旦还按照匠人制作木器必用规矩的道理,撰写了《梓材》,作为治国者用以效法的准则。所以称之为《康诰》、《酒诰》、《梓材》,并以之教导康叔。
于是,康叔使用这些准则治理封国,安定敦睦他的人民,人民非常高兴。
在康叔封的正确领导下,原商住民,变身为卫国人民。因康叔封治国有方,全体劳苦大众欢欣鼓舞,幸福安康。
至周成王长大成年、并接掌政权后,鉴于康叔治国有方,卓越政绩,于是提拔他担任西周司寇之职,掌管刑狱、诉讼等事务。
而康叔封自也投桃报李、秉公执法,成功维护了西周的政权稳定。周成王为表彰康叔封辅佐之功,赐给他宝器、祭器等物。
按司马老师的说法就是:赐卫宝祭器,以章有德(《史记·卫康叔世家》)。
在周的那个时代,能被周王赐以祭器,自是崇高荣誉。
康叔封之后的第十任国君,是卫釐侯。卫釐侯除了立有太子共伯余之外,还特别宠爱公子和。司马老师如是“曰”:共伯弟和有宠於釐侯,多予之赂(《史记·卫康叔世家》)。
共伯余的弟弟公子和,深得卫釐侯的喜爱,所以赏赐他很多财物。其待遇,远超太子共伯余。根据历史的经验,一旦国君将其他公子的待遇,提高到与储君一样,甚至更超越了储君。
其实就为国家埋下了,动乱的契机。
果不其然,到了公元前813年,卫釐侯也就完成了来人间的任务,光荣地“薨”了。太子共伯馀立为君。
太子共伯余自然而然顺位登基为君。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政局动乱也随之而来。因为,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羡自杀(《史记·卫康叔世家》)。
公子和利用卫釐侯赏赐的巨量财物,收买了大批武士,并在为卫釐侯下葬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将正在主持父亲葬礼的共伯余,打得措手不及。
结局是:共伯被迫逃到卫釐侯的墓道里自杀。
这是一件成功的谋权篡位的阴谋。
共伯余死于非命,公子和成功上位,登基为君。
史称:卫武公。
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既荒唐,又奇葩。在还是西周时代的时候,在还是“周公之礼”起主导意识形态的状态下,卫武公成功谋权篡位,居然什么事儿都没有。
酒照喝、歌照唱、舞照跳、马照跑。
说好的周礼呢?
说好的“谋权篡位”者,天下共讨之,全民共诛之呢?
什么动静都没有。
于是,司马老师写道:武公即位,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史记·卫康叔世家》)。
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饬康叔的政务,百姓和乐安定。
这是否是在暗示,只要为政清廉公正,老百姓安居乐业,哪怕得位不正,也无伤大雅?
毕竟,整了半天,谋权篡位不仅没有一丝丝的惩罚,还“修康叔之政”,并给出一个“百姓和集”的、欣欣向荣的好景象。
不仅如此,西十二年后,也就是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上演了著名的“烽火戏诸侯”戏码,也给当政的周幽王,给弄了一个脑袋搬家的悲凉下场。
这一事件,按司马老师的说法,就是: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史记·卫康叔世家》)。
这一事件,其实使卫武公给抓住了机会,即刻起兵勤王,自指挥部将辅佐周天子平定犬戎的侵袭,建立了战功。然后,周平王即发布命令,为卫武公颁发“公爵”称号。
据说,卫武公是国君中少有的高寿者,当他己经高龄九十五岁的时候,还在谆谆告诫卫国人民: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国语·楚语》)。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你们这些大臣(卿)以下,到师长(大夫)和士,如果在朝廷为官,不要认为我年老糊涂就舍弃我。一定要在朝廷上恭谨守礼,早晚都要告诫我;听到一点意见,一定要记下来并采纳,用来教导训诫我。
于是,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在车上有勇士的规谏,在朝廷有官长的法典,在几案旁边有诵训官的进谏,在寝室有近侍的箴言,处理政务有瞽史的引导,平时有乐师的诵诗。
这下子,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及其没也,谓之睿圣武公(《国语·楚语》)。
史官不停止书写,乐师不停止诵读,用来训导进献,卫武公于是作《懿》这首自戒诗,并以此来自我警戒。
非常非常的亦或,我没有到这首《懿》戒诗的原文。能知道的,就是《国语·楚语》中提到卫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但并未收录其具体文字。
这或许也是因为时代的久远,原诗己经散佚。也或者它只是卫武公的一种自我警戒的行为,而未形成广泛流传的文本。
公元前758年,卫武公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对于此,司马老师写道:卒,子庄公扬立(《史记·卫康叔世家》)。
卫武公去世之后,其子公子扬登基继位。
史称:卫庄公。
这位卫庄公,就是我们前文中讲到的,将公子完(姬完)立为国君,却将军队交给了公子州吁,而造成了卫国的又一次动乱。
至于,卫庄公又如何导致了,卫国再次陷入动乱的这一事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权力博弈与人性弱点?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详细探讨。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再次思考:为何同样的错误,总会在不同朝代,反复上演?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2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