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卫国先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5章 卫国先祖

 

郑国叔段叛乱,造成两个后果。一个就是叔段给逃去了共国,从此之后,除了他的名号被称作“共叔段”之外,然后,在史料中从此即销声匿迹。

犹如夜空中划过的一颗流星,转瞬即逝,再无踪迹。

另一个后果就是,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在这场叛乱与反叛乱的战斗中,趁乱逃去了卫国。史料中没有信息可以说明,公孙滑为什么会逃亡去卫国。

但根据经验判断,这卫国应该与他的舅家有关。也就是说,他的母亲很可能是卫国人,而外公家在卫国,多少也能算着是位高权重的中央委员(大夫)一类的人物。

所以,才能为他提供保护。

在春秋的那段时期,因为君位的争夺、或者政见不在一个平台上,出逃外国的公子哥、卿士大夫等的现象,其实非常的多。

一般来说,人家都流亡外国了,国内的主事者也会顺坡下驴,放人一条生路。很少有那种斩草除根、赶尽杀绝的事件发生。

郑国这边还当真放下了仇恨。毕竟,郑庄公己经与母亲讲和,自然也就放过共叔段、包括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卫国这边却不答应了。的的确确因为时间的久远,史料的残缺不全,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卫国为什么不答应?

我们也不知道,当公孙滑逃到卫国之后,是如何与其舅家、外公传递的消息。而其舅家、或外公又用了什么办法,说动或裹挟了卫国决策层。

总之一句话,卫国军民于公元前722年,即举起了正义大旗。按左老师的说法,就是: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左传·鲁隐公元年》)。

意思就是,卫国军民为了给公孙滑报仇雪恨,即起兵攻打郑国。而且,还一阵摧枯拉朽,占领了郑国边境城邑廪延。

这下子,还把郑庄公给整懵圈了。首先是共叔段反叛,在刻骨铭心的、以“周礼”为主流的统治意识的社会中,谋权篡位的后果,就是天下共讨之,全民共诛之。

就算这样,郑国也打算放过叔段,包括叔段的儿子公孙滑。而你卫国却反过来,为谋逆者讨说法。这是老子被门给夹瘪了吗?

自然,士可忍孰不可忍,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左传·鲁隐公元年》)。

郑庄公即派人去联合了周天子。然后,周王室的中央军、郑国军队、还加虢国的军队,一起攻打了卫国南部边境。

老天爷,这不是没事惹事,讨打吗?

不仅如此,郑庄公还请师于邾(《左传·鲁隐公元年》)。

也就是,又派出使者去邾国,请求邾国出兵相助。邾国国君就认为,这其实是家事,而且都是兄弟子侄。为这么一点破事,给打得头破血流,毫无意义。

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

所以,邾子使私于公子豫(《左传·鲁隐公元年》)。

也就是邾国国君以私人情感,派人去请鲁国中央委员(大夫)公子豫,为郑、卫两国私下斡旋。这个,有点儿劝解夫妻干仗一样,总是奔着“劝和不劝离”的美好愿望。

那么,兄弟本是一家人,打断骨头,还连着筋。

何苦又往死的招呼呢?

公子豫本人倒是很愿意干这和事佬的工作。但毕竟是政府工作人员,而且还是去外国调解战事争端。这事儿,自是得国君批准,才能名正言顺。

公子豫请求出国调解郑、卫两国战事争端的报告,的的确确是递上去了。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得到的回复是:公弗许(《左传·鲁隐公元年》)。

不知为什么,这事儿,鲁隐公给予了坚决拒绝——不予批准。

公子豫一看,这不行啊,本同志早己经信誓旦旦答应了邾君,临阵不去,这不是不讲信用吗?那不得行,为朋友两肋插刀,比准得去,不比准,也得去。

于是:遂行(《左传·鲁隐公元年》)。

这的确是一位信守承诺的好同志。到了地儿,一阵斡旋之后,及邾人、郑人盟于翼(《左传·鲁隐公元年》)。

公子豫与邾国、郑国人在翼地(邾地,今山东费县西南)会盟。

如是,卫国呢?

感情这会盟,没卫国什么事啊?

如此会盟,公子豫代表谁呢?自己、或者自己的家族?毕竟,你这次的斡旋,没有得到鲁隐公的批准嘛。显然没资格代表鲁国啊。

这事儿,连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第一圣人孔丘先生,都给整生气了,于是:不书,非公命也(《左传·鲁隐公元年》)。

也就是,他老人家在整理《春秋》的时候,不予记载。

以此惩戒。

如是的会盟,也并没有解决战争的争端啊,这算哪门子的会盟呢?

这事儿,其实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郑、卫两国的梁子,也没有完全化解。到了第二年的冬天,两国军队又在卫国的边境,给干了一仗。

基本上互有损伤。

按左老师的记载是: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左传·鲁隐公二年》)。

就是因为,卫国军队为公孙滑出一口恶气,攻取郑国廪延的事件,郑国军队给予了再一次的报复。

然后,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也。

到了这里,人们、包括本作者在内,都不禁要问,为了一个逃难的公孙,卫国为什么会出动军队为他干仗。要知道,这可不是三两个村夫,为了兄弟伙的委屈两肋插刀、斗殴打架。

这是出动军队,更是国与国的战争。

俗语是怎么说的?大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旦军队开拔,每一天开销的白花花的银子,会如流水一般,倾泻而去。如果不是特别的关系,谁会不计成本,为一落难公孙发动战争。

所以,尽管我们没有确切的史料佐证,但从迹象来看,这公孙滑,应该是卫国国君的外孙。毕竟,动用一国军队,也只有国君才有这个权力。

这个时候的卫国国君,是卫庄公。前文中,我们在介绍急子的时候,提到过卫庄公,他是急子的爷爷,卫宣公的父亲。同样也是在前文中,我讲到“三监之乱”后,那个最终捡得落地桃子的康叔封,正是他们的先祖,也正是卫国的开国国君。

有史料显示,康叔封:姬姓卫氏、又称康叔封、卫康叔封、卫叔、卫侯。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获封畿内之地康(今河南省禹州市)国。

按司马老师的记载是:卫康叔名封,周武王同母少弟也(《史记·卫康叔世家》)。

对啊,他本被封在畿内的康国,怎么又成了卫国的开国国君呢?

这一问题,自然牵涉到了周初分封制度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政治考量。本作者将在接下来的篇幅中,与大家详细探讨。

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细心思考:为何一个小小的封国,能够成长为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2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