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间走到公元前744年的时候,郑武公就基本上完成了来人间的任务,那一口丝丝的气,还在胸中游走弥留之际间,武姜为更换太子,做出了最后一次的努力。
为此一事,司马老师是这样“曰”的:夫人请公,欲立段为太子(《史记·郑世家》)。
同样地,她也遭到了郑武公最后一次的断然拒绝:这不合规矩。
规矩的破坏,必是国将不国。
更是亡国的先兆。
前情后事,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前车之鉴,公弗听(《史记·郑世家》)。
然后,郑武公就英勇地闭上了眼睛。
而且,再没有睁开。
于是,在郑国全体中央委员(卿士大夫)的拥趸之下,姬寤生登基继位,史称:郑庄公。
据相关史料推测,这一年郑庄公年仅一十三岁。我们看看今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应该正在初二的中学校里,埋头苦读。尽管有学校老师的敦促,尽管有家长的压制,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只要能抽出稍许的间隙,要么游戏,要么疯玩,娱乐满天。
然而,郑庄公却在一十三岁的年龄,却担负着国家的重任。
郑武公尸骨未寒,但武姜要办的第一件事,却是为叔段谋封邑。此时此刻的叔段,按相关史料的推测,也不过十岁左右。
面对母亲的咄咄逼人,郑庄公毕竟年幼,老妈为弟弟谋封邑,那就给呗。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老妈为叔段要的封邑是:制(今河南汜水县境内)。
制,原本是东虢君的领地。东虢国在郑武公的时候,就被歼灭,制地也随之并入郑国。这地儿,是郑国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担负着郑国的立国安全。
九百多年后,有一个我中华民族劳苦大众津津乐道的戏码,就发生在此地。而三国时候此地的地名,就是著名的:虎牢关。
这个戏码就是:三英战吕布。
郑庄公尽管年龄幼小,但国家大事,还是分得清轻重。把虎牢关给了弟弟,那么,今后郑国的安全,应该如何保障?
就靠年仅十岁的弟弟保护吗?
这,显然是一件扯蛋的事情。
但从小就在母亲厌恶的神态中长大,他还从没有当面忤逆过母亲。自然,这一次他也不敢给予断然拒绝。
怎么办?
那就委婉一些儿办呗,于是,这小人家便心平气和地“曰”了: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鲁隐公元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制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死在那里。选其他地方吧,寡人一定照办。
“虢叔死在那里”的潜台词是,那地儿是兵家常争之地,弄不好就是兵戈西起,是会死人的。虢叔不就死在那里了吗?
武姜一想,对啊,叔段才十岁,一到封邑就遇到兵戈咋办?
退而求其次:那就把京城封与你弟弟吧。
京城,就是郑桓公将郑国整体从陕西搬迁到河南的都城。也就是说,除了郑国现都城新郑之外,就数京城最为繁华,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
郑庄公其实依然是不舍得的,但话都出口了,也没办法收回。左老师寥寥数语,便道尽了他的无奈: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左传·鲁隐公元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庄公被迫将京城封给叔段,而叔段也被称作:京城大叔。
这里的“叔”,指的仅仅就是国君的弟弟。与我们今天的社会,对“叔”的概念,有着千差万别。
这事,当郑庄公在郑国政治局常委会上讨论的时候,遭到郑国政府总理(上卿)祭足的激烈反对。他就“曰”了: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左传·鲁隐公元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都城相比较,城墙超过三百丈,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而京城作为封邑,不合规定,也违反了制度,将来您一定会受害。
祭足,姬姓、祭氏、字仲,所以史书中,也称他“祭仲”。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谋略家。他应该在郑武公、甚至郑桓公时期,就是郑国重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
不然,十三岁即为国君的郑庄公,如果没有他的尽心尽力的辅佐,如果没有他竭尽心力的左右斡旋,是很难在刚刚进入春秋时代的那个天下,叱咤风云的。
无论怎样,祭足的意见,年仅十三岁的郑庄公,都是非常尊重的。但这是老妈的讨要,郑庄公也很无奈。于是“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鲁隐公元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妈要这么做,我有什么办法躲避祸害?
祭足叹息: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左传·鲁隐公元年》)。
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做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
然后,他还加深了一个比喻: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鲁隐公元年》)?
意思是:蔓延的草,尚且难以根除干净,更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
这话很有道理。
其实人的本性,都是善良朴实的,但某种贪婪的欲念被勾发出来,就很难控制了。
对郑庄公来说,尽管年幼、尽管总有人暗中计算,但有忠实谋臣在身边,深谋远虑,也总能趋利避害。
有谋臣祭足的真诚提醒,年幼的郑庄公就来了一句语惊西座的经典名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左传·鲁隐公元年》)。
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便在我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熠熠生辉。
这个成语,我在前文中己有提及,不再赘述。
郑庄公说这话的意思是,您老人家就走着瞧吧。
小小人儿,其实胸有成竹。
一个小孩子的胸有成竹,他真的就有十足的把握,长久地控制着郑国朝堂,保障着郑国在正确的轨迹上,砥砺前行吗?
这一场有母后插手的兄弟阋墙之争,又将如何收场?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2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