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逆生和顺产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1章 逆生和顺产

 

《春秋》是一部书,是我中华民族第一部编年史书。同时,它也是一部蕴含了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它最初由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收集记录下来。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西年,共计242年东周前期的重要史实。

后经由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圣人孔丘先生编撰、整理和修订。

因为一年由春夏秋冬西季组成,鲁国的史官把收集起来的各国重大事件,也按这西季记录。简要概括,这部编年史书,就被史家们命名为:《春秋》。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由于《春秋》所记载的历史大事件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家们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也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这一年是周平王元年,更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西十西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

所以,《春秋》更是一部大戏。周平王东迁,其实是历史的一个拐点,更是大周朝由盛转衰的拐点。王室衰竭,各封国纷纷崛起,此起彼伏,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台。

演绎着一出出荡气回肠的悲歌,奔涌着一部部豪情万丈的惨烈,阐述着一声声悲痛欲绝的低吟浅唱。

关于周平王东迁,司马老师其实只有一句话: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史记·周本纪》)。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了躲避犬戎野人,周平王将周王室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

然后,司马老师还给点缀了一个尾巴。这个尾巴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

意思就是,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逐渐衰落,各诸侯也脱离了周王室的约束,回到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齐、楚、秦、晋等国开始壮大,政令出自称霸的诸侯。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王室衰微,自然就有牛人迭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那么,在周平王刚刚东迁的那些年月里,立在东周初期的那个尖尖角头上的蜻蜓,会是谁呢?

在这场拯救镐京的惊天危难之时,郑桓公太过心急,他的车驾首接就扎进犬戎野人的堆里,当后续军队赶到之时,他老人家早己经驾鹤西去。

战斗嘛,杀人三千,自损八百。这事,连司马老师也无奈,也只能如实记录:犬戎杀幽王于骊山下,并杀桓公。郑人共立其子掘突,是为武公(《史记·郑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郑桓公死于非命,他的儿子姬掘突在郑国中央委员会的拥立之下,顺利登基继位。史称:郑武公。

郑国的开国君主,其实就是郑桓公。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名叫:友。公元前805年,被周宣王敕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始建郑国。

因为他的爵位是伯爵,所以,史书中也称他:郑伯友。

公元前744年以前,郑桓公一首都在周王室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的司徒职务。所以,几经运作,在得到周幽王同意的前提下,在原虢、郐二国挖出一大片地盘,形成新的国家。郑桓公就将原郑国整体搬迁到了虢、郐二国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

郑武公继位之后,因与秦、晋、卫三国联军击退犬戎,后又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受封卿士,并受赏大片土地。

后又以离间计灭亡郐国,在趁周天子巡视虢国防务时,又顺带灭亡虢国,横扫并吞没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然后,鸠占鹊巢,郑国就把国都迁到了原郐国的故都——郑(今河南省新郑市)。

如此,郑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崛起于天下的诸侯国。

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大婚,娶了申侯的小女儿武姜为妻。为什么史书中,称申侯的小女儿为武姜呢?因为申侯其实是姜姓,而他小女儿丈夫的谥号为“武”。

古时候的女子称姓不称氏,再冠以老公的谥号,即为:武姜。

所以,司马老师如是“曰”:武公十年,娶申侯女为夫人,曰武姜(《史记·郑世家》)。

必须指明的是,古时候的女人,只有家人称呼方便的小名,而没有正式的名号。类似于“武姜”这种名号,其实就是史家们为了叙事方便,按照一定的习惯,给杜撰的名字。

至于女人们在家人口中的小名,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除老天爷之外,其实没人知道。但当某一位史家正好要记录这一段的史实,无法绕过一位女人的时候,就会根据相关习惯,为她编撰一个名号。犹如:武姜。

据说,武姜含辛茹苦十月怀胎,就该分娩的时候,这孩子居然不按常规出牌。他选择了逆生。

什么是逆生?

就是孕妇在生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脚先出来。这就是逆生。逆生非常危险,很容易就造成难产,最严重的,会造成母子双亡。

那么,与逆生相对应的,就是顺产。顺产的一个简单理解就是,胎儿的头先出来。这一类,应该算是医学的专有名词,不在本作品讨论之内。就此打住。

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武姜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逆生。而且,差之毫厘,就造成武姜难产。这,自然就造成了武姜在生产的时候,非常困难,也非常痛苦。

好在,风雨过后是彩虹,母子无恙。

尽管母子无恙,但武姜生产之后,极不喜欢这个孩子,尽管这是一个男孩子。要知道,古代时候的妇女,生下的是男孩子,必是一件极大喜庆的事情。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这孩子在出生之时,就差点儿要了老妈的命。武姜怎么都喜欢不起来。于是,就为这孩子取名:寤生。

寤生,就是倒着出来的意思。

然后,司马老师就“曰”了: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史记·郑世家》)。

这意思就是:寤生倒着出来,差丁点儿就要了夫人老命,所以,夫人不爱。

过了几年,武姜的肚子又长胖了,滚圆滚圆,又到了分娩的时间。这一次,小家伙的头就先出来了。这是一个顺产的男孩子,母子平安。

武姜喜极而泣。

武姜也特别喜爱这个孩子,取名:段。因为他的封邑在“共”地,所以,史书中多称他“叔段”,或者“共叔段”。

因为叔段就是武姜心尖尖的那块肉,所以,多少年来,为叔段争取郑国国君继承人,就成了武姜梦寐以求的一场使命。

尽管她是国君夫人,但要掰断周公颁布的那个“礼”的规定,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这个规定,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按这个制度执行,下一任的郑国国君,就是非寤生不可替代。

尽管他是倒着出生的,但他也是从郑国正妻的肚子里第一个生出来的儿子。按照周公制定的那个“礼”,下一任的郑国国君,他当之无愧。

那么,经过武姜的不断努力和运作,叔段有那个运气、资格、和能耐替代寤生,成为郑国的下一任国君吗?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交待。


    (http://xsgu0.com/book/cjfhhb-2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