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成王之后,其子康王继承大统,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更是我中国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太平盛世。
在成康之治期间,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劳苦大众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总之一句话: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要命的关键还是:西方来朝。
这一时期,应该是周王朝统治的最为鼎盛的时期。
司马老师也由衷赞叹: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西十余年不用(《史记·周本纪》)。
这意思是,在成康之治的西十多年里,由于社会安定、百姓守法,刑法竟无用武之地。即法律几乎无需施行,因为社会程度,高度稳定和谐。
这种罕见的治理成果,不仅体现了周初政治制度的成功,也成为后世历代王朝追求的理想状态。
这一时期的辉煌成就,也奠定了周王朝长期统治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昭王继位。昭王之后,就是那个忒爱旅游的穆王继位。据说,他最远到过红海沿岸阿拉伯半岛一带的萨巴王国。而且,还与西王母对酒当歌。
穆王之后,又传了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什么是厉?在我中华民族帝王谥号标准中,杀戮无辜曰厉。
这位,就是整出著名的国人暴动的周厉王。
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在周厉王的眼里心中,这世上一切的一切,都是“孤”滴,国人同志们要进山里去砍柴采药,可以,但材和药是“孤”滴,你们得交税;要去山里狩猎,也可以,但山中的浣熊、牛羊、野兔、野鸡包括天上飞的鸟儿等等等等,都是“孤”滴,你们得交税;要到河里去捕鱼捕虾,也可以,但鱼虾也是“孤”滴,你们还是得交税……山林川泽都是“孤”滴,无论干什么,都得交税。
当然,如果有反对意见的,或者敢于议论的,也简单:处死。
原来,砍的柴,捕的猎,以及网的鱼虾,根本就不够交税,而且,还不能说,更不能议论。
司马迁先生如是记载: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史记·周本纪》)。
这句话的意思是:老百姓都不敢说话,走在大街上,只能以目光示意。
这估计,就是我中华民族“闭嘴”最为严厉的时期。因为你一旦开口说话,很可能就被怀疑议论朝廷。这个,可比国民政府“莫谈国事”,要严重很多。
周厉王的那个时候,整个镐京城都布满了奸细,就是等着你议论。其后果:议论者脑袋被咔嚓。
而奸细则兴高采烈领奖赏。
这世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哪怕是丧心病狂的奖赏,也自有毫无底线的“勇夫”,勇于领奖。
在周厉王的高压政策下,举报他人,即成为获取奖赏的重要途径。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更是趁机诬告陷害,制造大量的冤假错案。
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使得社会信任崩塌,人人自危。
如是,人人闭嘴——大家都不议论了,咋办啊?
其实很好办啊,嫁祸一个议论的倒霉蛋,不是奖赏照领不误吗?
自然,冤假错案,层出不穷。
这个买卖好,来钱快,只需一个报告。
如此,老百姓可咋办啊?
反,反他娘滴!
忍无可忍也,国人暴动。
所以,要把老百姓逼反的办法,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不准老百姓讲话,或者,只能讲一种话。要不了多久,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记念刘和珍君》鲁迅语)。
接着便是共和时代,而我中华历史有确切纪年的第一年,就正是共和元年。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从此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完全信史时代。
因为国人暴动,周厉王狼狈而逃……这段时间就是共和的时代,由共伯与召公联合执政。14年后,周厉王死于“外国”,由太子姬静继位,是为周宣王,他不错,一上台,就干了一个:宣王中兴。
司马老师就表扬他: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史记·周本纪》)。
意思就是:修整政治,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遗风,诸侯重新以周朝为宗主。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周宣王之后,大周王朝就迎来了我们这篇小文的主角,作妖装怪的周幽王。
周幽王,姬姓,名宫湦,西周王朝第十二任君王。因他去世之后,谥号为“幽”,所以,史书中多称他为周幽王。
为什么他的谥号为“幽”呢?
因为: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估计,这位将所有的坏事都沾上了边,于是,所有的臭名昭著的恶名,也就都安在他老人家的头上了。
壅遏不通,指的是阻塞不通,气血不畅,气机无法运行。寓意一意孤行,无法沟通。
蚤孤铺位,铺位即位而卒。指的是继位不久即死于非命。
动祭乱常,指大的典礼仪式,都乱了常规的。一句话,不按规矩出牌。
周幽王的这个“幽”,估计与一美女不无关系。
这美女,就是大名鼎鼎的:褒姒。
关于褒姒,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是在夏朝的时候,有两条神龙将唾液留在了朝堂前。夏帝就命人用匣子,将神龙的唾液给收藏了起来。
经过商王朝,在进入周王朝,这匣子都未被人打开过。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到了那个什么都是“孤”的周厉王的时候,这老人家就是不甘寂寞,他非要打开看看。
这一看看不打紧,神龙的唾液竟然就流进了后宫。刚好,后宫里有一七、八岁的小侍女给碰上了。到周宣王继位之后,小侍女的肚子就长成圆滚滚了。
然后,小侍女居然一朝分娩,诞下一女婴。
这下子,小侍女害怕了,未婚生子,无论杀头与否,都是一件令人羞愤的事情。于是,在一个月儿朦胧的深夜,小侍女就将这孩子,给扔进了荒野里。
说来也巧,周宣王曾经听见一个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史记·周本纪》)。
我们把这童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桑木做成了弓啊,箕木制成了箭袋,周朝将要被射亡。
这还了得,这不是反革命势力在暗中集合吗?
于是,周宣王下令相关特务机构,给予坚决的打击与歼灭。
正好,有一对夫妇在集市上卖桑弓箕箭袋,特务们蜂拥而至,想要抓住这对夫妇立功受赏。但是,又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这对夫妇居然逃脱了。
然后,就在逃亡的路上,捡到了被小侍女扔掉的女婴。之后,夫妇俩就带着这个女婴到了褒国。据说,是因为褒国人犯了罪,便将这个女孩儿献给周幽王,以求赎罪。
于是,这个女孩儿就再一次来到了周王室的后宫。
因为,这女孩儿来自于褒国,所以被称作:褒姒。
我不知道,我们伟大的、有着“史家绝唱”美誉的司马老师,为什么会记载这么一个连野史都不如的荒诞的道听途说?
也许是历史的局限性,也许当真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无论怎样,以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史观,来看待这一故事,纯系毫不栽根的无厘头扯蛋。
所以,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第二圣孟轲先生就“曰”了:尽信书,不如不书(《孟子·尽心下》)。
真实的史实是,公元前779年,褒国因未向周王朝正常纳税,而遭到周幽王率兵攻打。褒国被周王室的军队打得晕头转向,为了求和,献上了褒国最为美丽的姑娘:褒姒。
什么龙的唾液、七八岁的小侍女、什么桑木箕木、逃亡路上的夫妇,全他奶奶的毫无根据,也毫无逻辑。
我有点儿不能理解的是,差不多三千年来,我中华民族精英畅达、英雄长歌,有识之士层出不穷,为什么对这些儿作妖搞怪的荒诞史实,深信不疑。
随随便便来一个貌似的史学专家,便会喋喋不休地津津乐道。
这是我中华史学的悲哀?
还是我中华人文之悲戚?
明知假的,却要假装深信。
这是我们国人的精明?还是我们国人的精明?
好吧,我也找不到答案。题外话,就此打住。
据说,周幽王得到褒姒之后,当真含在嘴里怕化了,扛在肩上怕掉了,喜欢得不行。但是,又有一丝丝儿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自打褒姒进宫以来,穿金戴银,山珍海味,却居然从未笑过。
难不成,这是电脑人在穿越?
或者,脸部神经有毛病,无法笑?
非矣。
怎么样,才能使褒姒笑……笑?
这事儿,整得周幽王头皮发麻。
打个屁呗。
庸俗。
打个屁,除了臭臭之外,并不好笑。
此时此刻,周王室一位名叫虢石父中央委员,就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那一天,他就悄悄地给周幽王耳语了一番。
这一番而语,整得周幽王哈哈大笑,竖着大拇指:这主意好,一旦褒姒发笑,本寡人首接奖励。
这下子,虢石父心里发笑,于是舔了脸:什么奖励啊?
周幽王大手一挥:首接升职,你就干总理吧。
哇塞,这是什么样的建议啊?
一下子,就跃升为王室中央政治局[1]常委、周王朝执政、政府总理(正卿)。
好吧,我们在下文中,就说说虢石父的建议吧。
[1] 中央政治局: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分设有类同于“中央政治局”的六卿、或八卿高层决策机构。此语仅为调侃,不具有其他意义。
(http://xsgu0.com/book/cjfhhb-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