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个时候,周公旦全面施政。
我在《历史忒不靠谱儿·先秦》中,其实讲到过这个故事。在那部作品中,这个故事的篇名叫做《帮助侄儿打理生意》。之所以取名叫“打理生意”,是在告诉我亲爱的读者们,治理一个国家,与管理一个巨大公司,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重要的工作,其实就两条:内政外交。
内政,肯定是管理好国家,是最大功效地调动好劳苦大众努力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外交,当然是扩展业务,扩大影响,也扩张地盘,有文斗,也有武攻。
目的就一个:人民的丰衣足食,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句话:繁荣昌盛。
但是,问题也就出来了。据说,周文王有99个儿子,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给烹了,到周文王去世的时候,顺替继位的是二子姬发。现在姬发也光荣地鞠躬尽瘁了,为什么由老西姬旦摄政打理公司?
关键的问题是,老三姬鲜还欢蹦乱跳地在这美好的人世间,自由晃荡,吃嘛麻好身体倍棒。按照长幼顺序,也该老三姬鲜摄政嘛。
在我洋洋洒洒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干仗的时候,父子兄弟齐上阵,同心协力,卯足了劲,也更往一处使,把肥水肥肉搂进家里来。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一旦战争胜利,该分肥肉肥水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谁多谁少,谁拿大头,谁捡小堆?这通通都是问题。
一个不留神,矛盾激化尖锐,手足相残,兄弟对砍。
到了周王室,分赃不匀的买卖仍然存在。
严格来说,既然己经革命胜利,不管老三老西,其实都尊贵富有得要命。但很多时候,坏就坏在心中的不平。姬鲜就非常的不服气。
姬鲜,就是我前文中提到的三监之一,因他的封国在管地,所以按周王朝的那个习惯,周成王应该称他一声管叔,历史也顺了周成王的习惯,称他:管叔。
有人不服气,一般来说,谣言就会无中生有地应运而生。
中心思想就一个:周公旦要谋权篡位。
这其实是周王室内部的第一次争斗,也是极为危险的一场权力的争夺。因为,周王朝毕竟立足未稳,它的首接危害,除了腥风血雨的杀戮之外,更为严重的是,它会让刚刚建立的政权,在风雨中无可奈何地飘摇。
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走向看,我们看到的其实就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周公,更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周公,他老人家为了整个周王室的政权巩固,也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休养生息,呕心沥血,披肝沥胆。成语: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1](《史记·鲁周公世家》),登上历史舞台。
政权的稳固,其实是百姓之福。
但是,谣言西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人心惶惶。
最为严重的是,周成王姬诵的那颗心,惶恐不安。政治斗争的严酷性决定了,如果周公旦当真篡位谋权,他脖颈上的那颗小小脑袋,很可能就会被搬将下来。
世界如此美妙,脑袋被搬了下来,他还能随心所欲地疯玩吗?
毕竟他还小啊,那个时候,他肯定不到14周岁。
其实,对一位影响中华3000多年的伟大政治家来说,这样的谣言,没有滴滴儿的技术含量。我甚至都不相信,这样的谣言,真实存在。
因为,可以与周公旦匹敌的对手,一定不是傻子。
一个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政治家,任何一丁点儿的迹象,都会触动他异常发达的敏感的神经。如果真要觊觎摄政之位,掩盖其真实用意,都唯恐不及,又何苦用如此没有技术含量的谣言,来打草惊蛇?
这不是与自己过不去吗?
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之所以有如此一段的描述,是我不大相信这言传的真实性,也不相信这是谋反的前奏。谋反嘛,它的第一要素就是机密,如果早不早地就把天下将乱的讯息发出去,这只能让对手更为警惕,不说出击,但至少让自己的阵营减少甚至堵死漏洞,这还是办得到的;它的第二要素,就是要麻痹敌手,只有在风平浪静的前提下,突施奇袭,才可能一招制胜。
那么,这样的谣言满世界疯传,是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是要周公旦提高警惕吗?
可以堪称中华第一政治家的周公旦,当然就抓住了这样的机会。为了周王室王权的巩固,他也不得不紧抓这样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正好可以打击异己,包括消灭那些不安分的因素,从而让周王室的统治,更为稳固与强悍。
在这一势头刚刚冒出苗子的时候,他老人家就抓紧了这一运作的准备工作。首先,他牢牢控制着周王室的军队。军队都控制住了,他老人家还有什么东东不能控制呢?
其次,他紧急与周初三巨头其中的两“公”——姜太公、召公奭磋商(另一“公”,当然就是周公自己),把他摄政当王的真实意图,告知两位“公”,也赢得这两“公”的理解与支持,并将两“公”,紧密地团结在周王室的中央周围。
第三、为刚满15岁(古时算虚岁,实为14周岁)的周成王姬诵,举行“冠礼”仪式。这当然是在向天下民众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从此之后,俺姬旦不过是在周成王的领导下,行使权力。
这个时侯,周公旦发出的所有政令,当然都是周成王认可下的政令。
一句话:名正言顺。
所以我说,我质疑那个谣言的真实性,如果真实,周成王会配合表演?当然,有朋友会说了,在掌控之下,也会不得不为之。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真有掌控之嫌,又何苦还会有归“政”的表演?
因为历史己经证明,七年后,周公旦还政于周成王。
当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不好意思,中央军就要大打出手了。
就在这一节骨眼儿上,以管叔鲜为首的三监之国在商纣王儿子武庚的唆使下,叛乱了。
这管叔鲜就好像与周公旦约好的一样,你准备好了,我叛乱;你没有准备好,打死我也不反叛。
这不是脑子进水了吗?
正要找你,你居然就自己送上门来,这不是自动找死吗?周公旦当然就以周成王的名义,高举正义大旗,堂而皇之地组织大军东征——给予反革命叛乱分子迎头痛击。
当然,师出有名。
无论如何,结局很美好。
周公旦成功平定了三监之乱,不仅成功消除了内部隐患,还进一步完善了分封制度,为周王朝数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智慧与担当,更成为我中国历史上君臣关系的典范,影响深远。
而这场斗争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团结一致永远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
[1] 成语: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三,泛指多次。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多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
(http://xsgu0.com/book/cjfhhb-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