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诺或者承诺这样的事情,估计是个人就干过。无论对家人、对朋友、对同事,以及过去的同学,许诺或者承诺,基本上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妈妈对孩子说,考了一百分,带你去迪士尼乐园玩,是许诺吧?
朋友帮了一个忙,你说请吃饭,这是承诺吧?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百分之一万比比皆是。
我中华民族最著名的许诺的故事,便是“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这也是我中华民族最为著名的成语“一诺千金”的出处。
与一诺千金相近的成语还有一言九鼎、言而有信、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等。
这一系列的成语,其实都是在表扬那些信守诺言的人们。
当然,与之相悖的成语也非常多,比如:背信弃义、轻诺寡信、食言而肥,等等,等等。
现在,晋惠公面临的问题就是:守信呢,还是守信呢?
我们从前文中知道,为了能顺利登基继位,晋惠公广撒许诺包。对国内诸大臣的许诺自可以压一压,毕竟他现在是国君,诸大臣就算有些许的不满,也不敢表达出来。
关键是,对外国的许诺呢?
显然,外国的君主可不会看你晋惠公的眼色。
特别是对秦国许诺奉上黄河以西的五座城邑,咋办呢?
是耍赖呢,还是耍赖呢?
以里克为首的大臣认为,既然承诺了,那就要信守诺言。但是,以郤芮为首的大臣则认为,那不过是权宜之计的无奈之举,在承诺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兑现。
毕竟是N代先祖踔厉奋发艰苦奋斗获得并流传下来的土地,岂有拱手相让之理?
只不过就是大军送了国君一程,就要割去N代先祖流血挥汗辛苦挣来的五座城邑,这也太他妈滴蛋痛了嘛。不行,送点儿金银可以,土地不能割舍。
那么,给一半行不行,比如,割舍2个城邑?
也不行,割去2个城邑,依然得罪了秦君。反正都是得罪,不如一个都不给。
所以,耍赖,更符合国家利益。
现在我们明白了,普天之下层出不穷的老赖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就是这样形成的。
但是,就是这样拖着也不是办法啊。晋惠公己经顺利登基继位,该兑现的承诺总得兑现。毕竟大国外交,不想兑现,也总得有一个合理的说辞吧?
这个说辞,自然不能说老子堂而皇之就赖账了,而是要委婉地告诉秦穆公,晋侯刚刚登基,大夫们还没有转过弯来。
缓一缓,等把大夫们的死脑筋给疏通,即刻奉上河西五城邑。
在“尊王攘夷”的春秋法则下,晋惠公需构造符合“礼”的毁约逻辑:或诉诸《周礼·夏官》“山川神主不可弃”的天命观,或援引《尚书·康诰》“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的君权神圣论——正如齐桓公伐楚以“包茅不入”为名(《左传·僖公西年》),政治失信必须包裹礼法外衣。
但是,晋惠公采取的办法,就在三个字以内。
一个字:拖。
两个字:拖黄。
三个字,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拖没有。
那么,派谁作为晋国使者去当这样的说客呢?
这可是去赖账,而且,是去世代与野狼打交道的大国赖账。弄不好,那比野狼更狠更恶的氏族头子脾气上来,说客的脑袋可是要搬家滴。
郤芮不敢去,因为割舍五座城邑,就是郤芮信誓旦旦拍着胸口为公子夷吾担保的。
吕省不愿意去,这又不是我惹的祸,凭什么我要去挨刀?
梁由靡更是躲得远远的,他见过秦穆公,那可是果断杀伐的主。咔嚓掉一颗脑袋,真的比踩死一只蚂蚁要轻松很多。这世界如此美好,脑袋搬家了,可就没得玩儿的了。
谁活厌烦了,要拿项上的脑袋儿开玩笑?
一句话,晋惠公的心腹,谁都不敢去。
关键时刻,丕郑站了出来:我去吧。
晋献公如释重负。谁让自己的心腹不愿也不敢出使秦国呢?尽管千不愿万不愿,也不得不同意丕郑使秦。于是,丕郑如秦谢缓赂(《国语·晋语》)。
《国语·晋语》中的这句话,其实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是请求秦国允许晋惠公承诺的割让五座城邑,缓一段时间分割;第二层意思是:代表晋惠公并晋国,表达秦穆公允许晋国缓一段时间割让五座城邑的谢意。
这说明,秦穆公其实是同意了晋国缓一些时间再割让河西五城邑。
不好意思,丕郑首接就告诉了秦穆公,晋惠公的目的不是要缓一些时间,而是根本就不给这五城邑。说得更首接一点儿,就是背信弃义,毁去承诺。
原来,这世界最不可信的,就是政治家的诺言。
于是,秦穆公恍然大悟。
然后,恶向胆边生,首接就怒发冲冠。
这不是在虎王嘴边拔须吗?
秦穆公这一口恶气,百分之一万不打一处出来。
丕郑自然就不失时机地“曰”了:吕甥、郤称、冀芮实为不从,若重问以召之,臣出晋君,君纳重耳,蔑不济矣(《左传·鲁僖公十年》)。
丕郑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是吕省、郤称、郤芮等怂恿晋惠公背信弃义的。秦公派人用厚礼给予问候,并把他们召到秦国。
然后派军队护送重耳公子回国,我们也在国内举事,里应外合拥立重耳公子,并赶走夷吾。如此,功成名就。
我有点疑惑,用我们今天的价值观衡量丕郑的举动,其实就是叛国无疑。或者,至少也是勾结外部势力,颠覆国内政治。
不过呢,丕郑此举,有其春秋时期"大夫政治"的特殊性。
春秋时代的实际情况为:卿大夫可跨国结盟(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弭兵会盟);也有“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政权更替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丕郑的行为,实为践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
对于丕郑的建议,正在愤怒中的秦穆公,给予了支持。
左丘明先生记载:冬,秦伯使冷至报问,且召三子(《左传·鲁僖公十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这一年的冬天,秦穆公派大夫冷至随同丕郑出使晋国,表面文章是对晋惠公缓期割城给予理解;终极目的是,诱骗吕省、郤称、郤芮三人去秦国观光旅游,并顺带养老,或者,干脆就长眠于秦国地下。
这中间,也难免没有秦穆公的战略考量。1、缓兵计,假意接受拖延,避免即刻军事冲突(《孙子兵法·九变》);2、反间计,诱捕晋国权臣,瓦解惠公统治根基(《六韬·文伐》);3、首接换君,重启重耳选项,实践《管子·霸言》"代立为帝者危"的颠覆策略。
观惠公之毁诺,非独个人品性之失,实乃宗法封建制解体的缩影。当“授土授民”的周礼体系崩塌,“利”字终将碾压“信”字(《墨子·兼爱》),此乃三家分晋之先声,亦战国纵横术滥觞之始。
那么,吕省、郤称、郤芮三位,会如丕郑所想,欢欢喜喜结伴去秦国旅游吗?
还有,重耳公子也能如丕郑之愿,风风光光回国登基继位吗?
别急,休息一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16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