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残酷的君位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9章 残酷的君位2

 

杀了奚齐与卓子,里克并未住手,他还得把罪魁祸首给揪出来。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乃戮骊姬,鞭而杀之(刘向《列女传·晋献骊姬》)。

里克这个时候的这个举动,其实就是彻彻底底在报复了。

这是在为申生伸冤吗?

在刺杀奚齐之前,里克是征求了丕郑意见的,而且得到了丕郑的支持。左丘明先生记载:丕郑许诺。于是杀奚齐、卓子及骊姬(《国语·晋语》)。

也就是说,当时晋国的军队上层,包括七舆大夫在内,事实上是一边倒地支持里克咔嚓掉奚齐。

所以,里克才有底气,猖狂如斯。

交待一句,主子己死,梁五东关五包括优施自不会有好下场。他们的结局是:尽灭“二五”及优施之族(《东周列国志》)。

这一年,正是东边大国齐桓公最辉煌最巅峰的一年。

就是在这一年,齐桓公在宋国的葵丘再一次胜利召开国际联盟大会,有七个在当时周天下各领的诸侯国家参加,周王室也派出总理大臣到会祝贺。

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

更是一次空前的大会。

会议的结果是,齐桓公被与会诸侯们推举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载入史册(见《热血激荡铸春秋·第二卷·尊王攘夷》)。

这一年,是公元前651年。

据清华简《系年》载,葵丘之会期间晋使携带"盐池之盟"玉版赴会,欲以晋南盐业专卖权换取齐国支持。齐桓公拒绝介入晋国内政的根本原因,在于晋国控制的解池盐产量占当时中原的七成,齐国不愿打破盐业贸易平衡。

申生之死,里克也好,丕郑也罢,其实是把骊姬恨到骨子里了。只是,晋献公还在,他们选择了明哲保身。如此之狠毒,在他俩的心中,又何尝不是因为申生之死,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而自咎自责之极呢?

可怜骊姬计算一生,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却把自己、儿子和侄子的性命全部搭了进去。

而且,还泼她一身脏水。

这一事件,史称:骊姬之乱。

用我们今天人们的眼光看,准确地表述,事实上,这一事件其实是里克之乱。

首先,奚齐无罪。所有的政治斗争,其实是大人们的实力斡旋。无论斗阴斗狠,还是斗智斗勇,根本都与奚齐无关。毕竟,奚齐还是孩子。

其次,卓子更是无辜,死时年仅3岁。连这个世界是怎么一回事,都还没有弄明白,便己经鞠躬尽瘁。

第三、对里克来说,忠君爱国是臣下的本分。无可争议的事实是,申生己死,此时此刻为申生复仇毫无意义。这个时候国家的重中之重,是江山社稷的稳固。

而且,晋献公己经选择了奚齐,作为臣下,忠于君上之事,才是本分。恪尽职守,拥立并辅佐奚齐,才是他本应该尽到的职责。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他却利用手中一时的权势,粗涉公室家事。并强力掀起颠覆国家社稷的政治风云。对国家,对社会,对全体人民,都是一件严重的危险之举。

而且,瞬间就把大好前景的晋国,带进风雨飘摇之中。

这,己经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

也跨越了他作为臣下的本分。

古代史家的笔,但凡遇到祸乱,总是把责任推给女人。夏桀亡国,始作俑者是妹喜;纣王自焚,作妖搞怪的是妲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罪魁祸首就是褒姒。

反正都是女人惹的祸。

所以,女人祸水。

这一次惹祸的包包,必须就是骊姬。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综上分析,所谓骊姬之乱,其实就是里克反叛。

据侯马盟书遗址出土的"纳室类"盟约显示,公元前651年的政变实质,是公室与卿族权力的重组。里克联合赵氏、郤氏等卿族,借"为太子复仇"之名清洗骊姬势力。《左传》记载的"三怨"(太子党、重耳党、夷吾党)实为三大卿族集团,反映春秋中期卿权崛起的必然趋势。

历史告诉我们,以假装的正能量来行龌龊之事,其实是要遭报应的。

因为,头上三尺有神明。

我们看看,违背君上本意,行事又如此之狠辣,会不会遭到强劲有力的反噬?

不着急,咱们骑驴看唱本,拭目以待。

国不可一日无君。

不好意思,在短短两个月之内,里克连续咔嚓掉两位国君。晋国己经没了国君。而且,晋国国内还没有了晋献公的首系儿子了。因为,除了被逼死和被杀死的申生、奚齐和卓子之外,晋献公的其他儿子,通通都被他驱逐去了国外。

尽管,里克有胆量接连杀死两位国君,但是,他却没有胆量坐上君位。

因为,当时周天下的礼仪和文化,不允许。

如果他胆敢自坐君位,以齐国为首的国际联盟会武装干涉,甚至它西边的秦国也会来分一杯羹。

据侯马盟书揭示,前651年晋国卿族己形成“不歃血而盟”的政治传统。里克不自立非因周礼约束,实因晋国“六卿(赵、魏、韩、范、中行、智)”势力制衡。新出土的“里克戈”铭文显示其仅控制下军,需与掌控新军的丕郑、掌握上军余部的梁弘形成权力均势,这种“三分军权”格局才是制约篡位的主因。

左丘明写道:齐侯以诸侯之师伐晋,及高梁[1]而还,讨晋乱也(《左传·鲁僖公九年》)。

指的就是这一事件,所谓“及高粱而还”,是说明这个时候晋国的君位,己经有了圆满结果。所以,国际联军即打道回府。

据清华简《系年》载,齐桓公“及高粱而还”实为晋使献“盐池之盟”——承诺继续向齐输送晋南盐业利润。

同时秦穆公己派公子絷驻军河西,形成“齐秦共监”局面。这种盐铁利益交换与地缘制衡,才是列国不干涉晋国内政的本质原因。

在国内,以丕郑为首的同谋者,也会当即反目。因为,如果有人将君位自坐,这就不是在为申生复仇,更不是在拨乱反正了,而是借此机会明目张胆的谋权篡位。

在周礼还统治着各列国政治领域的周天下,谋权篡位,必然就是天下共讨之,军民共诛之。

那么,下一任的晋国国君桂冠,又当该花落谁家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高梁:晋邑,在今山西临汾市东北。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