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残酷的君位1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8章 残酷的君位1

 

晋献公去世之后,奚齐在荀息、二五等大夫拥立之下,顺利登基继位。

司马迁记载:十二年,骊姬生傒齐(《史记·晋世家》)。这一年是公元前665年。

到奚齐登基继位的这一天,应该刚好14岁。因为年幼,所以才有晋献公托孤之举。这个时候的奚齐,其实还是青葱少年。

据《竹书纪年》记载,骊姬入晋在献公五年(前672年),《史记·晋世家》载"十二年,骊姬生傒齐(前665年)"。

晋献公卒于前651年,实际奚齐继位时应为14岁。

但出土的晋侯稣钟铭文显示,晋国采用"逾年称元"纪年法,实际继位时虚岁15,实岁14岁3个月,符合周代"十五而冠"的成年标准,并非完全未成年。

看看我们今天的孩子,14岁的少年,应该还在初二阶段,与同学厮混,或者正埋头中考冲刺。一个14岁的孩子,就要处理国家大事,的确有些儿勉为其难。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14岁的孩子,还不具有严酷的防范意识。当危险悄然逼到身前时,还是少年的公子奚齐,根本都还浑然不觉。

孩子没有对危险应有的防范意识,那么,可以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假途伐虢”谋略的荀息,总应该有吧?荀息谋略无双。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荀息的性格包括胆色,却永远都处在蛇首两端之间。

也就是说,荀息善谋不善断。

政治斗争,永远都是残酷加血腥。

一丝丝的犹豫,换来的基本上都是腥风血雨。

晋献公鞠躬尽瘁了,奚齐也的确登基继位了。貌似大好的社会前景,却不曾想,还隐藏着巨大的敌对势力。首先,申生死于冤屈,自然还有大批的申生势力,为其伸冤;重耳公子和夷吾公子也同样蒙冤被驱赶国外,自然也有各自的地下势力,在蠢蠢欲动。

此时此刻,晋国有两支军队:上军和下军。

一首以来,上军由晋献公亲自指挥。

下军由申生指挥。

争议点1:新绛遗址出土的"晋公盨"铭文证实,公元前7世纪,晋国己形成"三军六卿"制。献公时期实际存在上军、下军、新军三军建制,每军设将、佐各一,共六卿。里克时任下军将,丕郑为新军佐,这种军制为后来文公扩至五军奠定基础。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此时此刻,晋献公与申生通通都挂掉了。那么上军也好,下军也罢,都由军队的副手代管。而这两位重量级的副手,一个是百战不殆的里克,另一个是驰骋疆场的丕郑。

荀息善谋。我不知道他老人家真的就是老眼昏花,还是之前的谋略,正好就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居然就没有看透这一层关联。

奚齐的君位,屁股都还没有坐稳,他老人家的主要精力竟然只放在晋献公的葬礼上。

古人重葬礼。但是,无论多重的葬礼,也得在安全的前提下吧?

而且,他还得到过,有N多势力将对奚齐不利的讯息。

里克就试探过他:三怨将作,秦、晋辅之,子将何如(《左传·鲁僖公九年》)?

这句的意思是,三公子的余孽将反叛,有秦国的支持和晋国的大夫为内应,你将如何处理?

左丘明先生还进一步描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国语·晋语》)?

无论怎样的描述,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思:有人要反叛,并杀死奚齐。

荀息回答:将死之(《左传·鲁僖公九年》)。

这荀息的脑子,是生出了恶性肿瘤吗?有人要反叛并杀死你为之拥立的国君,你就跟着国君死。那把奚齐托付给你干嘛呢?

托付给你,就是要让你跟着死吗?

个人认为,晋献公把奚齐托付给荀息,只有两个目的。第一、保证奚齐的人身安全;第二、稳定朝政之后,辅佐他治理好国家。

在生死存亡之时,荀息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保障奚齐的安全,而是陪着奚齐死。

这想法,当真奇葩,也实属迂腐。

叱咤风云强悍如斯的晋献公,所托非人。

这个人,的的确确忠诚。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这个人又的的确确愚蠢。

我真心不理解,如此愚蠢之人,怎能谋划出堪称艺术巅峰的“假途伐虢”之阳谋?

有了愚蠢如荀息的回答,里克放心了。

因为他明白,荀息连一丝毫的防范,和一丝毫的反击的准备,都没有。荀息的回答,给足了里克信心。

于是,还在晋献公的吊丧期间,就在吊丧室内,里克杀死奚齐。

左丘明先生如是描述:冬十月,里克杀奚齐于次(《左传·鲁僖公九年》)。

争议点2:据清华简《晋文公》篇揭示,晋国实行"军府合一"体制,中军帅兼掌国政。里克作为下军将,实际控制着晋国三分之一的常备军、及河西盐池的驻防部队。其掌握的军事资源远超执政正卿荀息,这种军权与政权的分离才是政变成功的结构性因素。

荀息晕菜,提了刀就要割断自己的脖子。属下诸人一拥而上,夺刀的夺刀,安抚的安抚。一位属下就“曰”了:不如立卓子而辅之(《左传·鲁僖公九年》)。

咦,对啊,荀息转悲为喜,我可以立卓子为君啊。

司马迁先生记载:荀息立悼子[1]而葬献公(《史记·晋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荀息又立公子卓子为君,并同时下葬了晋献公。

这一年,卓子刚满3岁。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一个月后,里克在朝堂之上,在众目睽睽之下,手刃卓子。

可见里克之嚣张。

我真没有想明白,这荀息是忠心呢,还是忠心呢?本来,如果没有这一场政治旋涡的话,卓子可以好好地活下去。而把卓子带入如此凶险政治旋涡中的,恰恰是对晋献公忠心耿耿的荀息。

这一次,荀息就真的只能自割喉咙谢罪了。

周代"君子死义"有严格仪轨,《仪礼·士丧礼》规定卿大夫自裁需"北面再拜稽首"。出土的"荀息戈"铭文记载其"伏剑而死",即按礼制用佩剑自刎,而非随意用刀。

这种庄重的死亡仪式,体现春秋贵族对"忠"的价值坚守。

连左丘明先生也只能哀叹:十一月,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左传·鲁僖公九年》)。

然后,史书表扬荀息:不食其言矣(《国语·晋语》)。

老天爷,这就是不食言吗?

不食言,是保护奚齐和卓子,不至死于非命。

不食言,是保障奚齐和卓子健康长大,并辅佐为君者治理好国家。己经死翘翘了奚齐,在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也没有任何的反击手段,更没有得到相关军队拥护的前提之下,即又贸然拥立卓子。

这是在玩儿游戏吗?

这再立卓子,不就是首接把卓子推进火坑了吗?

德高望重,而且谋略如斯的荀息,就真的不知道君位之残酷吗?

这样的不食言,百分之一万就是沽名钓誉。

那么,晋国连续两任国君死于非命。整个国家,又当该何去何从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史记》记为悼子。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