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去北翟国怎么样?夷吾问郤芮。
北翟国,其实也是夷吾的第一选择。毕竟,这也是夷吾的母家。
不可。郤芮分析,重耳公子己经逃到北翟国了,如果你再去,这就坐实了你俩兄弟是共谋的事实。这就给了骊姬们要求君上攻伐北翟国的理由和机会。
哪,那,我们咋办?显然,夷吾有点儿急了。
郤芮建议:我们去梁国吧。梁国与秦国交好,也许我们有机会借上秦国的力量。
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梁国(今陕西韩城)地处河西要冲,控制着晋秦间的盐铁贸易通道。郤芮选择奔梁,实为利用秦晋争霸的地缘格局,通过控制战略资源换取政治支持,这种选择体现春秋士大夫的地缘经济学智慧。
于是,夷吾带着郤芮等核心成员,奔梁国而去。
左丘明先生是这样记载的: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将奔狄,郤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乃之梁(《左传·鲁僖公六年》)。
然后,除了奚齐和卓子,晋献公就把自己其余的儿子,通通赶去了国外。从此之后,晋国就没有了公族。扫除一切障碍之后,奚齐被立为太子。
这一年,是公元前654年。
左丘明先生是这样描述的:尽逐群公子,乃立奚齐焉。始为令,国无公族焉(《国语·晋语》)。
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保障了继承人的大宗地位,不受其他小宗的觊觎。因为所有的小宗,通通都被赶去了外国。
当时间走到了公元626年唐朝的那个夏天,就发生了至亲血拼的震惊寰宇的玄武门之变[1],这其实也是诸子夺嫡的惨绝人寰的血案。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晋献公“尽逐群公子”政策实施于前654年,而唐初玄武门之变(629年)相隔近1300年。二者虽同属继承权争夺,但春秋时期的宗法制与唐代科举制下的权力结构,存在本质差异,不好简单类比。
晋献公的做法,也是从心底里祁望,避免如此的手足相残的血案。
坏处是,当大宗的地位遭到外族人的联手攻击时,没有本宗族人强有力的保护与抗击。270多年后,当韩魏赵三家联手分晋的时候,晋国君主也就流水无情,无可奈何花落去矣。
因为这个时候的晋国,己经没有姬姓的宗族了。
自然,也就失去了强劲有力的宗族子弟的拱卫和保护了。所以,任何的办法,或者处理方式,其实都是双刃剑。
弄不好,那剑的某一边刃,就会刺向自己。
曲沃代翼后的晋国公族衰弱是个渐进过程,《左传》记载前550年栾氏之乱时,晋国尚存十一公族。真正导致三家分晋的主因是“县制”改革引发的军功阶层崛起,以及铁器普及带来的经济结构变革。
所以,我们需用长时段视角,审视制度变迁。
当晋献公处理好这一切之后,他的继承人,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顺利登基继位、并继续叱咤风云吗?
一晃,三年过去了。时间自然就走到了东边大国齐桓公辉煌时代的巅峰时刻。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广撒英雄帖,在宋国的葵丘召开了意义深远的国际联盟大会。有七个诸侯国参加,周王室也派出了大臣太宰到会祝贺。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正义旗帜,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当之无愧成为天下实际意义的霸主。
春秋首霸登上了历史舞台(见《热血激荡铸春秋·尊王攘夷》)。
事实是,晋献公也收到了齐桓公发来的参会邀请函。
在以往的岁月里,晋献公并没有多在意东边各国的各种纷争,更没有在乎什么尊王攘夷的具体事宜。至于在斡旋这一类纷繁杂乱事务中,拔得头筹的齐国,他也没有太多关注。
因为在春秋那个时代的交通前提下,两国的距离的确太远。
并且,晋献公重中之重的关注点,还是晋国在中原地区自身的扩张与拓展。
再有了,自然是继承人的问题,让他心烦意乱。
所以,在以往齐桓公以国际联盟的各种会盟中,晋献公基本上通通首接忽视。
这一次,他发现,他必须得参加国际联盟的大会了。因为他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身体,早不如以前,甚至是每况愈下。他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这不仅仅只是留恋美妙的人间,更是公子奚齐太小。
严格说,奚齐根本就还没有根基。
他不知道,当他光荣地完成了在人间的任务之后,奚齐能否安全?谁,将是奚齐登基继位之后的君位包括生命的安全保障?
他想到了齐桓公。
毕竟,为大局计,齐桓公做到了尊王攘夷;毕竟,为周礼计,齐桓公做到了救邢存卫(见《热血激荡铸春秋·尊王攘夷》)。
眼瞅着在他的身前欢蹦快跳,聪慧阳光的公子奚齐。他突然心痛,因为他不知道奚齐的前路,是光明,还是迷茫?他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撑起疲惫不堪的这把老骨头,谋得光明的保障。
所以,他决定,这一次必须得参加国际联盟大会。他得利用这样的机会,会会管仲,为奚齐寻求保障之法。他得求求齐桓公,在百忙之际抽出那只正义之手,以维护周礼之名,保障奚齐顺利登位。
如果有齐桓公的保障,国内的还没有显现的宵小们,自不敢铤而走险。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晋献公还在赶去宋国葵丘的路上,就碰到了周王朝派去恭贺国际联盟大会胜利召开的总理大臣宰孔。
这个时候,国际联盟大会早己胜利闭幕。
此时此刻,宰孔正是在参加完国际联盟大会之后,回首都洛邑的路途中。
遗憾。
宰孔告诉晋献公: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左传·鲁僖公九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不用加盟了。今天的齐侯,己经是膨胀的齐侯了。不真心致行于德政,却挥舞着尊王的大棒,到处惹是生非。
北伐山戎,南伐楚,西又组织会盟。
东边要干么事,暂时不知道。
是否会西征入晋?基本没可能。
看您这神色,怕是国有内乱吧?您不如全力平乱,无须屁颠颠趟齐国浑水。
这下子,希望得到齐桓公、管仲帮助的计划,完美落空。
如是,晋献公当该怎么办?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朝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武装夺嫡的政治血案。太子李建成和三子齐王李元吉双双被杀。之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最终登基继位。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