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生死时速2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54章 生死时速2

 

他己经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法了,只是逃往哪一个外国,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于是,他召来了他的精英团队。他召来的就是上面左丘明先生记载的“有士五人”。

第一位,就是前面提到的狐偃[1]。

表面看,狐偃是公子重耳的舅舅,但深层次理解,他其实是公子重耳最为倚重的人才,更是公子重耳的首席谋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没有狐偃的鼎力支撑,就没有重耳公子复国的可能性。

第二位,名叫赵衰[2]。我们前文讲到过“由赵夙为御戎,毕万为车右”,他就是赵夙的孙子。受家风影响与熏陶,以及赵夙的培育和教养,谋略和战力,都可以睥睨天下。

七十年后发生的那一场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悲剧,其主角孤儿赵武,就是他的曾孙子。

第三位,名叫先轸[3]。晋国大夫先丹木之子。我在前面的一篇小文《申生伐皋落狄》中,提到过先丹木。历史上,先轸的成就,包括名气都远远超过了其父先丹木。赵衰对他的评价就是“先轸有谋”,说明其谋略出类拔萃。

第西位,名叫魏犨[4]。他的父亲,我也在前文中提到过。“由赵夙为御戎,毕万为车右”,他是毕万的儿子。因在前文讲到的晋国灭耿霍魏三国的时候,毕万因功封魏,所以其后世子弟即以“魏”为氏。谋略与战力,同样出类拔萃。而且,力大无穷,勇冠三军。

第五位,狐射姑,狐偃的儿子,也是重耳公子的表兄弟。此人沉稳大气,胆气过人。

以上五人,应该是重耳公子的核心团队。然后还有第二梯队。这一梯队,有二十多人,包括狐毛、栾枝[5]、胥臣[6]、介子推[7]等。这一梯队的人,也基本上百分之一万,个个精英。

两千多年来,我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著名的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一梯队中忠君赴义、鄙弃功名利禄的介子推。

核心团队的讨论,其实还是围绕在留与走的焦点上进行。留的一派认为,就以勃鞮带的兵甲,根本不足为惧,干掉即是。走的一派认为,不能干翻勃鞮。勃鞮代表君父而来,把勃鞮干翻,其实就是明目张胆与君父对抗。无论结局如何,都是不孝。

勃鞮死,必然会引来晋国大军围剿。仅靠浦邑的这点人马,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还是得走。这个时候的走,显然就是带着不孝之身的声誉走。

反正最终都是走,何不现在就走?

第二个问题是,往哪儿走?秦国还是野蛮之地,能去吗?不知底细,冒然而去,前途未知。君子不立围墙之下(孔子语),秦国否决。那么,齐国或者楚国呢?太远,落难公子投奔,不受待见怎么处?齐楚两国也被否决。

最后,狐偃一锤定音,去北翟国吧。北翟国是重耳公子的母国,狐偃狐毛对该国都非常熟悉。而且,这么多年来,晋国常常欺负北翟国。按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规则看,去北翟国相对安全。而且,离晋国近,真有需要回晋国的时候,可以迅疾回来。

然后,核心团队的成员便分散开来,为北逃北翟国分头准备。

公子重耳独自去祠堂,烧香祭祖。

就在他跪下为祖先叩拜的当口,一股杀气从他的后颈袭来。

不好!

重耳公子顺势就地一滚,一个鹞子翻身,刚刚站稳,一把明晃晃的利剑,正指在他的胸前。

利剑的后面,站着杀气腾腾的勃鞮。

重耳倒吸一口凉气:你,不是明天到吗?

勃鞮哈哈笑:为了给你一个出其不意,我决定今天就到。明天到,我还能找到你吗?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驿站快马日行可达200里(约合今80公里),而《左传》详述勃鞮曾创“一夜七驿”的奔袭记录。

考据当时晋国军制,“化境级”武士需通过“负重百斤日行百里”的考核,且战术预判作为刺客必修课,包含地形分析、目标行为预判等五维评估体系。

勃鞮在蒲城之役中展现的迂回包抄战术,恰印证其具备战略级路径规划能力。

最终,勃鞮提前抵达刺杀现场的事实证明,在特定历史情境下,顶尖武者的机动性可与快马匹敌,甚至因策略优势实现反超。

冷静下来的重耳回答:那当然,我会等你的。

勃鞮没有接话,掏出一个药瓶:把这喝下去,我就不动手了。

重耳没有接药瓶:我是逃不掉了吧?

勃鞮很自信:那当然,当今天下,没有人能在我的剑下,可以走出十招。

重耳嘻嘻而笑:我舅舅在你身后呢。

勃鞮很冷静:哄鬼呢,我看见他们离开的。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勃鞮的身后,的确传出狐毛的声音:我还真在你身后。

勃鞮没有理会后面的狐毛,而是利剑首接刺向重耳。

但是,又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重耳的身前,己经多出手持利刃的先轸。刀光剑影之下,一前一后的夹击,重耳公子脱离危险。

左丘明先生是这样记载这一事件的: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逾垣而走。披斩其袪,遂出奔翟(《左传·鲁僖公五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重耳公子告诉他的核心团队,君父的命令不得抵抗。而且还宣誓,谁抵抗谁就是我的敌人。然后,他自己翻墙而逃,寺人勃鞮在追击他的时候,利刃砍下了他的衣袖。

于是,公子重耳带着他的精英团队,逃去了北翟国。

勃鞮也拿着重耳公子被砍下的衣袖,回绛城向晋献公交差。

重耳的逃之夭夭,事实上正合晋献公之意。晋献公并不想杀死自己的儿子。他只是希望,年长的几个儿子为奚齐让路。

逃之夭夭,是最好的结局。

很可惜,只是申生认了死理。

给予一个小小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的核心并非单纯的速度竞赛,而是政治博弈与人性抉择的叠加。

晋献公默许重耳逃亡的态度、狐氏家族对公子重耳的效忠、勃鞮作为君权执行者的矛盾立场,共同构成了这场生死角逐的深层张力。

左丘明《左传》中"重耳逾垣而走,勃鞮斩其袪"的记载,既凸显了重耳"避君命而不抗"的政治智慧,也暗示勃鞮在完成形式任务与留有余地之间的微妙平衡。

这场看似速度较量的背后,实为春秋时期君臣与生存智慧的集中展现。

[1] 狐偃(约前715年-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狐突之子。

[2] 赵衰[cuī](?-公元前622年 ),即赵成子。嬴姓,赵氏,字子余。造父的后代。战略家、政治家、赵国君主的祖先。

[3] 先轸(?-前627年),晋国原邑(今河南省济源市)人,春秋时期晋国名将、军事家,因采邑在原邑,故又称原轸。

[4] 魏犨(生卒年不详),姬姓,魏氏,名犨,谥武,故魏犨又称魏武子。《左传》载其为毕万之孙,《史记》载其为毕万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勇力闻世。战国时候魏国君主的先祖。

[5] 栾枝(?-前622年),姬姓,栾氏,名枝,谥贞,又被称为栾贞子,是栾共叔之子,晋靖侯之孙栾宾的孙子,春秋时期晋国下军将,后为上军将。

[6] 胥臣(公元前697-前622年),字季子,中国春秋时代晋国政治家、教育家。

[7]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并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下了大量吟咏缅怀的诗篇。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