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先生曾经记载过,周王室一位名叫周任的大夫,脱口而出的至理名言: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左传·鲁隐公六年》)。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君主,定要杀伐果断。见到恶人恶事,就要像农夫在田间铲草一样,连根挖掉,务必不让与之再生。则天下为善也。
后人在总结这类事情的时候,就归纳出来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是:斩草除根。
只有把荒芜乱草的根茎除尽了,它们才不会再次疯长。
后世的白居易,也在此基础上,发挥了他的浪漫主义的诗人情怀,于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激励着后世子弟,踔厉奋发的坚韧与励志。
再然后,斩草除根,就变成了除去祸根,永绝后患的代名词。在这样的语境里,其实己经分不出好与坏了。因为坏人,为了达到私欲的某种目的,自也会狠辣歹毒于斩草除根。
那就是,无论男女老幼,痛下杀手,杀一个鸡犬不留。
当真是杀伐果断。
清华简《治邦之道》载“除其本,绝其类”,印证“斩草除根”的思想,源于周代“族刑”制度。但晋献公诛杀诸公子实质是推行“县制”的前奏——曲沃代翼后,新绛遗址考古发现,战国早期县衙遗迹叠压晋国公族墓葬区。
当申生己死的消息传到晋都绛城的时候,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在宫里拜会君父。
优施就找到骊姬:夫人啊,尽管申生己死,但重耳和夷吾还在啊。可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刻呢。如果此时掉以轻心,天知道什么时候春风一吹,那祸根又长将出来。我们,岂不是又耗精力又耗油,白欢喜一场?
骊姬为之一颤:提醒得对,提醒得对!
然后还呢喃一句:提醒得对。
没错,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重耳与夷吾正在绛城,时不我待,必须尽快下手。她立刻找到晋献公:申生之药胙,二公子知之(《史记·晋世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初,申生进献有毒的胙肉,想要毒杀君父的阴谋,其实重耳和夷吾是知道的。但是,这哥儿俩不仅不阻止,却隐瞒不报。可见其心之阴坏。
无论是《史记》还是《国语》,我老感觉,叱咤风云如斯的晋献公,怎么在骊姬面前,就没脑子了呢?他居然故作惊讶:有这等事啊?来人啊,速派兵甲把重耳夷吾抓起来,首接就咔嚓了吧。
那是杀儿子也,不问青红皂白,首接就……咔嚓了?
兵甲很快集结完毕,迅疾杀出宫去。
不好意思,无功而返。
重耳和夷吾,早己经逃之夭夭。
骊姬傻眼。
大殿之上,就她,晋献公,二五和优施。是谁,走漏了风声?
她也是,真当晋献公傻啊?
这天下,有三兄弟合谋杀亲爹吗?
我实在没明白,这晋献公的心中,其实明镜似的。但是,他为什么要如此放任,让子弹胡乱翻飞呢?
申生挂掉了,他既不忧愤,也不伤悲,更非怨恨。云淡风轻,悠哉悠哉,该干嘛干嘛,吃嘛嘛香。好像挂掉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隔壁王木匠老婆的宠物狗。
吃饱喝足之后,还假途伐虢,继续叱咤风云的人生。
不假时日,另两位儿子蒙冤,既能下狠手咔嚓,又能私通消息使其逃之夭夭。
此是什么样的状态心理?
真不知是史料记载有误,还是上下连接有断裂?
总之,真没有想明白。
有学者认为,据曲沃晋侯墓地M64出土的“晋侯邦父鼎”铭文显示,晋献公推行“无畜群公子(《左传·昭公九年》)”政策,实质是通过清除公族势力强化君权。
其放纵骊姬迫害诸子,本质是借后宫之手完成集权改革。
这从M63陪葬车马坑规模超周王规格可见端倪。
无论怎样,骊姬发嗲,梨花带雨:妾闻重耳夷吾实同申生之谋。申生之死,二公子归罪于妾,终日治兵,欲袭晋而杀妾,以图大事,君不可不察(《东周列国志》)。
骊姬鼻涕眼泪流满脸,晋献公心尖尖都痛,好言安慰:别哭,别哭,宝贝别哭。寡人派人去他们封邑,让这俩二货自绝于人民。
于是,公令阉楚刺重耳,又令贾华制夷吾(《国语·晋语》)。
阉楚,指的是寺人勃鞮。寺人,就是宦官。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太监一词,而是称公室里的阉人为寺人。
据陕西梁带村芮国墓出土的“寺人俑”显示,西周时期阉人主要承担祭祀与仪礼职能。勃鞮掌兵反映晋国军制改革,其形象更接近《诗经·秦风·车邻》“寺人之令”的军事长官,而非后世被污名化的宦官形象。
据说,勃鞮是当世武功第一人。估计,金庸先生在写《葵花宝典》的时候,灵感就来此于勃鞮: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炼成之后,百分之一万,武功天下第一。
勃鞮,其实就是春秋时候的东方不败。
注:西周金文中“寺人”属《周礼·天官》“内小臣”系统,掌王宫内务。晋国“寺人”勃鞮(《吕氏春秋》作履鞮)的军事职能,实为晋献公打破“王官世守”制的特殊任命,反映春秋中期“宦(家臣)”向“官(国家官吏)”的转型。
对这一段的记载,司马迁先生是这样描述的:二十二年,献公怒二子不辞而去,果有谋矣,乃使兵伐蒲。蒲人之宦者勃鞮命重耳促自杀(《史记·晋世家》)。
晋献公的意思是:让勃鞮强迫重耳公子自尽。
这一年,是公元前655年。
贾华,按《史记》和《国语》、《左传》的记载,贾华其实是晋国大夫。但从史料的记载看,晋献公是在第二年命令贾华带兵讨伐夷吾的封地屈邑的。
对此,司马迁先生是这样“曰”的:二十三年,献公遂发贾华等伐屈(《史记·晋世家》)。
这一年是公元前654年。
据《竹书纪年》载“晋献公二十二年冬,日有食之”,对照NASA日食数据库可推为前655年12月25日。而“二十三年伐屈”对应前654年夏历三月,这种时间差反映晋国使用“建子”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与《史记》采用的“建寅”历存在纪年差异。
但是,我在贾志刚先生的作品中看见,晋献公在派出勃鞮去浦邑刺杀重耳的同时,还派出了寺人景连去屈邑刺杀夷吾。只不过,无论《史记》、《国语》还是《左传》,我都没有找到如此的记载。
还是那句话,我中华历史文汇浩瀚如海,我没有找到,不等于人家也找不到。只是,我没有亲眼看见这样的原始史料的记录,所以,也就放弃对这一细节的表述。
还望读者朋友们体谅。
《国语·晋语》明确记载讨伐屈邑者为“贾华”,无“景连”其人。该人物系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的文学创作,此反映,应该是冯梦龙先生对《史记·晋世家》“乃使贾华等伐屈”的误读衍生。
无论如何,太监也好,大夫也罢,晋献公的的确确发出了绝杀令。
晋献公的绝杀令,是让俩公子自尽谢罪。而且,是逐年实施的。也就是说,公元前655年的这个绝杀令,仅仅只针对公子重耳一人发出的。
在勃鞮出发之前,骊姬找到他,要求:必须绝杀。
杀一个鸡犬不留。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后患无穷。
于是,骊姬又加了一句:就怕风声泄漏。
勃鞮很冷静:夫人放心,这两天的路程,我一天都能到。他跑不了。
这杀手的活儿,也只有冷静的人才干得了。勃鞮说一天能到,就真的一天可到。他让车甲跟在后面,自己提功前行。
注意,是提功前行。也或许,那个时候的轻功,就己经炉火纯青。
据曾侯乙墓出土《车马出行图》测算,春秋战车日行60里(约30公里)。蒲邑(今山西隰县)距绛都(今山西翼城)约200里,勃鞮“一日而至”符合“轻兵突袭”的战术要求,实为舍弃辎重的精锐车兵急行军,非武侠小说的轻功描写。
那么,重耳公子的命运该当如何?
如同申生一样,甘愿受死?
或者,找到一线生机?
别急,我将在下一篇小文中告诉大家。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