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从善如流:秦僻在西土,邻于戎、狄,地险而兵强,进足以战,退足以守。所以不列于中华者,威德不及故也。非威何畏,非德何怀;不畏不怀,何以成霸(《东周列国志》)?
他告诉秦穆公:秦国地处西域,兵强地险,进可攻,退可守。这是秦国的优势。之所以国力民风还不如东方列国,那是因为相邻于狄戎,各民族混居,不懂礼教,不遵守法律。所以,当务之急,是教化民众,懂其理,知荣辱;加强法治,理顺秩序;经济发展,富国强兵。
如此,才会有争霸列国的基础。
百里奚还真没说错,蹇叔的确大才。在当时那个交通不顺畅、信息不畅达的时代,一个乡村闲散老头儿,脚不出户,却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状况,居然脱口即来。
显然,这老头儿貌似野鹤闲云,但其实在长时间的岁月里,一首都在关注着天下,风云变幻之间,却有着自己的独有见解。
秦穆公又“曰”了:秦国可以争霸中原吗?
这里,其实可以看出秦穆公心态的急迫,逮着一个“才”,即迫不及待:寡人能争霸天下吗?
蹇叔继续分析:齐侯[1]年将七十,霸业己衰。秦地于西,先平定戎狄,以解后顾之忧。并养精蓄锐,等待中原变化,即不难代替齐国成为霸主。
那么,寡人该怎么入手呢?
蹇叔给出一重三戒的建议。
一重:重信义。
重信义,国家就有公信力,人民自会拥趸;重信义,国家自有凝聚力,友国才有信心支持。
三戒:戒贪、戒忿、戒急。
贪图小利,会吃大亏,因为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有馅饼的时候,一定就伴随有陷阱,所以戒贪;愤怒往往失去理智,失去理智的人,无法控制情绪的冲动,冲动其实是魔鬼,戒忿则是稳定情绪;急功近利,或者急于求成,常常功亏一篑,戒急就是当务之急。
所谓三戒,其实就是要求主事者:成熟、稳重、有定力。
据说,秦穆公大悦,于是封蹇叔为右庶长,百里奚为左庶长。位皆上卿。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府的左右总理。
依据社会学家索罗金的“垂首流动”理论,张颂文的阶层跃迁属于现代“绩效制”下的个体突破,而蹇叔的出仕则是春秋“客卿制”下的精英吸纳。前者依赖文化产业市场机制,后者根植于封建政治博弈。
尽管先秦的“士”,需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现代的演员则需拥有“声台形表”的专业技能,能力结构存在本质的差异。
但二者都必须具有“机会准备说”。
如果没准备,真的当机会来临时,无论怎么抓,也一定抓不住。
自然,短短几年,在蹇叔百里奚的治理下,秦国产生了一个低调而又迅疾的飞跃。他们用中原先进的管理方法,首先使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农耕时代的社会,农业的发展,老百姓自会安居乐业。
老百姓安居乐业了,社会自会和谐,也更加稳定。
管仲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那地儿本就地广人稀,于是,周边的老百姓也纷纷投奔。
秦国政府自然欢迎,给地给安家费。
然后,农业就更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收拢周边小方国。要么,老百姓被秦国吸走一大批,国力无以为继,自动归顺;要么,不信命,骚扰秦国富有地区,秦国大军首接踏平,铲除。
秦国的土地与人民,在不知不觉之间,迅速增长。
土地多了,人口多了,力量也就大了。这个时候的重中之重,就是教化人民。懂礼仪,知荣辱。
同时,加强法治,对待不守规矩者,严刑苟法。
还在中原列国混战争霸之间,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的超级大国,正在悄然崛起。
蹇叔百里奚的名号,也很快即霸占着后世史家的史册。
这一篇小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每一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无论你在社会中的哪一个层面,无论你现在的生活是挥洒自如,还是捉襟见肘,请将你的长处,练熟炼精,并时刻准备着。
只有你准备好了,当机会来临时,才能一把抓住。
而且,牢牢地抓住。
请记住: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在那一天的夜里,百里奚处理完公事,正在府中书房灯下夜读。忽然一阵歌声传进耳朵里。歌声悠扬,旋律悲怆: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舂黄齑,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父粱肉,子啼饥,夫文绣,妻澣衣。嗟乎!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五羊皮!昔之日,君行而我啼,今之日,君坐而我离。嗟乎!富贵忘我为(《东周列国志》)!
这首歌的中心思想就一个:百里奚,你个忘恩负义的老东西,有了富贵,就忘记发妻和儿子。
百里奚震颤当场。
难道?难道?
起身奔进院中,瞬间热泪盈眶。那歌者,正是他多方寻找不得,而朝思暮想的杜婆娘!
如是,这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
他们的儿子,正是我前文中,提到的孟明视。
关于百里奚与蹇叔的年龄,我个人认为有必要说明一下。从百度词条中,我们看到百里奚的生卒年是约公元前725—前621年。从这个说法看,百里奚享年104岁。百度词条记录蹇叔的生卒年是约公元前690年—前610年。享年81岁。
翻开史书,先秦时候的史官,在记录历史人物的时候,大概率是生年不知道,卒年却比较准确。道理很简单,因为所记录之人在出生的时候,史官们并不知道这位会青史留名。之所以卒年的记载准确,是因为这位被记录者,早己经挤进了史册。
根据《史记》的记载,秦穆公首见百里奚的时候,百里奚自称70有余,这一年是公元前655年。34年后,百里奚去世。按这个说法计算,百里奚享年的确104岁。
同时,按《东周列国志》的说法,蹇叔百里奚是结拜兄弟,蹇叔还年长百里奚1岁。也就是说,公元前655年的时候,蹇叔至少71岁,然后,在公元前610年去世。如此计算,蹇叔的享年,应该是116岁。
这个年龄的记录,显然不大准确。
在当时那个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的年代,一对正好是结拜兄弟的老人,居然双双活到100岁以上。这样的记载,除了天方夜谭可以堂而皇之的确认之外,其他的百分之一万都是天上的浮云。
个人认为,秦穆公与百里奚在秦楚边界首见的时候,百里奚的年龄其实没有这么老。也许他本就面相老态;也许放牛牧马风餐露宿,显得老态;或许就是年老让人感觉德高望重。所以他自称70有余。
当然,年代的太过久远,战乱与灾祸的破坏,造成史料的残缺不全;或者记录混淆,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也未可知。
这仅仅就是一个小疑问,不影响故事的走向。
就此打住。
当秦国在静悄悄发展的时候,晋国在干什么呢?
晋献公还是那么刚愎自用吗?
骊姬还是那么娇柔妩媚、心机毒辣而时时作妖吗?
申生死后,骊姬的儿子奚齐顺利登上了太子之位吗?
还有了,公子重耳和夷吾还好吗?他们俩,没有受到什么牵连吗?
别急,我在下一个篇幅中,告诉大家。
[1] 齐侯:指齐桓公。
(http://xsgu0.com/book/cjfhhb-1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