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百里奚的家呢?
百里奚的先祖,应该是贵族一类。姜姓,在周的那个时代,多少与姜子牙家族有相关关联。据说先祖荫封百里,在当时那个有姓有氏的时代下,他们那一族就以地为氏。
流传下来,百里,就成了这一族的姓。
另:西周金文证“姓”“氏”有别,如逨盘铭文“朕皇高祖单公”,单为氏、姬为姓。虞国属姬姓,百里奚应为姬姓百里氏,其“姜姓”之说源于司马老师在《史记》中的误载。
根据近年出土的虞国青铜器“百里奚簋”,铭文"姬奚作宝簋",可证百里奚为姬姓,属虞国公族分支。
西周时期"姓以别婚姻,氏以明贵贱",其"百里"为氏,源于封地,与姜姓无关。姜尚(子牙)为齐国公室始祖,二者分属不同血缘集团。
他的祖上应该辗转到了虞国为官。但是,几经流转,到了百里奚的这一代,百里家的产业、爵位,早N百年都与他的这一支,八竿子都打不着关联了。最终,能给他留下的,充其量也就剩下这么一个“士”的光荣称号了。
除了家徒西壁之外,就是还有他光棍一条。
貌似还有几亩薄田。
严格意义来说,此时此刻,百里家的祖坟,其实还是那座祖坟。除了长满荒草之外,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
据清华简《系年》载百里奚“其先虞之公族”,其命运转折实因掌握《周礼·地官》“土训(地理知识)”与“诵训(历史知识)”等专业技能,而非简单的祖坟风水。
日子熬到差不多该奔西了,有一姓杜的女子愿意与他喜结连理。这多少也算剩男剩女搭伙过日子了吧。年岁都过了一半多了,再没有一个组合,这一辈子真的就熬过去了。
但是,这杜女非常的有主见,而且眼光独到。
结婚一年来,,她就发现,她嫁的这位男人,貌似木讷本分,其实学富五车。如此学识之人,不出外奔一个前程,那还当真就白活了一生。
在生下儿子后,杜女就鼓励老公出外谋生。
所谓出外谋生,在我中华民族父老乡亲的心中眼里,无外乎三种情况:1、出外打工,凭一生力气挣一些儿银子回来;2、出外做买卖,凭眼光以运力赚取一些儿两地之间的差价;3、周游列国,以饱学之识的底蕴,才高八斗的张力,在列国中混过一官半职,成就一番男子汉大丈夫的业绩。
杜女对她老公的要求,其实是第三种。
杜同学的原话是这样“曰”的:妾闻男子志在西方。君壮年不出图仕,乃区区守妻子坐困乎?妾能自给,毋相念也(《东周列国志》)!
这意思就是:好男儿志在西方。老公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应该闯荡天下列国,成就一番事业。守着老婆儿子热炕头,温馨是温馨,就是没出息。你不用担心家里,有得这几亩薄田,俺娘儿俩会活得好好滴。
陡然之间,百里奚的豪情壮志就给激发了出来。
老婆都看得起,那的确应该干一番业绩出来。
于是,百里同志就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怀揣了两块干饼,上路矣。
往哪儿去?
其实百里奚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底。
听说齐国富有,那就往东进发吧。
如同改革开放之初,听说广东那地儿满地都是钱。于是,全国各地能走路的哥儿姐儿,蜂拥而至。
那个时候,可没有飞机动车,一张票就可以风驰电掣。不好意思,要去齐国,他得靠两条腿。也就是说,他得从今天山西的南部,靠着两条腿,走到山东的北部。
爬山涉水,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屁颠颠还真到了齐国。
春秋时期晋南至齐北的交通线,实沿“成皋-荥阳-管城(今郑州)-濮阳”的黄河古道行进,全程约800里。
参照曾侯乙墓出土车马器测算,乘牛车日行30里,需时一月余,与《左传》“师行一宿为舍”记载相符。百里奚“风餐露宿”的实质,是依托“逆旅(客栈)”系统,完成的跨国流动。
这个时候的齐国,还是齐襄公正在叱咤风云。
一会儿,为先祖复仇于纪国;一会儿,帮着侄子复国于卫国;还要帮着好朋友公子忽咔嚓掉仇人;还得抽空到齐鲁边界的禚地,与文姜温情;不好意思,还得抽出时间与男宠孟阳奔姑棼狩猎(见《中国历史忒得劲儿》春秋篇)。
百里奚怀揣着梦想,以为见着齐襄公,一阵侃侃,口若悬河,即可大夫加身。
理想很,现实很骨感。
没有人引荐,他其实连齐襄公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别说还去大殿上与齐襄公信口开河侃侃。
冯梦龙先生是这样为我们大家表述的:游于齐,求事襄公,无人荐引(《东周列国志》)。
该见的人,见不到,该办的事,也办不了。但是,上路之前带在身上的那几块干饼,早在到齐国之前,就己经风卷残云了。盘缠散尽,肚子却饿矣。
怎么办?
要呗。
整一破碗,捡一树枝,这其实就整成了吃百家饭的行当。
冯梦龙先生就表扬他:久之,穷困乞于食(《东周列国志》)。
不好意思,天无绝人之路。那一天,他就遇到了一生的恩人。
这个人,就是他想要给秦穆公推荐的:蹇叔[1]。
蹇叔,子姓、蹇氏,宋国人。看这个姓,我们就明白,他应该是宋国的公族,其先祖,与我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孔圣人的先祖,其实应该是同一族人。所谓蹇氏,应该是他的祖上之一,被封在了蹇地,然后其族人以地为氏。
与当时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士”一样,传到蹇叔这一辈的时候,祖上留给他的,除了家徒西壁之外,就是这“士”的光荣称号了。
当然,还是有那么几亩薄田。
至少,糊个口,穿个衣裳,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见到百里奚,表象与乞丐没什么差别,但内在却透着奕奕神气。关键,相貌奇伟。于是,蹇叔就“曰”了:子非乞人也(《东周列国志》)。
一番问答下来,居然从善如流。
[1] 蹇叔(约前690年—前610年),子姓,蹇氏,宋国铚邑人。春秋时期秦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http://xsgu0.com/book/cjfhhb-1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