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下囚车,衣衫褴褛,弯腰驼背,腿肚子打闪,乱云飞渡的花白胡子,肮脏松散的花白头发,迎风飘洒。这就是街头巷尾的乞丐嘛。何劳国君亲自出迎?
事实是,秦穆公也非常失望,皱纹满脸,身形猥琐,此为贤臣?
喃喃而“曰”:老矣!
据殷墟人骨鉴定显示,商周时期男性平均寿命35岁。以《礼记》“七十曰老”标准,百里奚被赎时约70岁,实属罕见高龄。
但其“丐帮帮主”形象存疑——周代“敬老”制度下,《王制》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高级人才即便落魄也应受基本礼遇。
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百里奚的“丐帮帮主”形象,来自于文学创作所需渲染的必要张力。
百里奚侃侃:如若逐飞鸟搏猛兽,臣真是老矣。但,策国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与先祖吕尚相较,臣还年轻十岁呢。
豪情壮语,挥斥方遒。
秦穆公发现,百里奚在说这话的时候,双眼发亮,炯炯有神。有这样眼神的人,就算是乞丐,也一定是丐帮的帮主。
如此谈吐,非贤臣估计吐不出来。
这话有道理。于是秦穆公又“曰”了:我国地处偏狭,狄戎出没;山高路远,又无法与中原会盟。老人家有什么方法,不至于秦国落后于诸侯?
百里奚“曰”了,胸有成竹:雍岐之地,文武所兴。山如犬牙,原如长蛇。周不能守,而交之与秦,此天所以开秦也。况,界在戎狄,则兵强,不与会盟,则力聚。今西戎之间,为国不啻数十,并其地足以耕,籍其民可以战,此中原诸侯所不能与君争者。君以德抚而以力征。既全有西陲,然后厄山川之险,以临中原。待隙而进,恩威在君掌中,而伯业成矣(《东周列国志》)。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国看起来荒凉落后,其实却得天独厚。天然的优势资源,中原各国都不具有。只要利用好了,成就霸业,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秦穆公为之一振,醍醐灌顶啊。
于是,大手一挥,罢国宴。
有资料显示,黄土高原的塬墚地貌(loess tableland),具有“水深土厚(《禹贡》语)”的特性,仰韶文化期即发展出旱作农业。
百里奚战略的本质,是建议秦国利用关陇地区15-20英寸(380-500mm)的年降水量,推行“畎亩法(垄作农业)”,这与晋国“井衍沃”的灌溉农业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洗漱更衣,头发胡须梳理整齐。肮脏猥琐的爆烟子老头儿,陡然之间,即幻化为仙风道骨。举手投足,拱手作揖,不失为君子风度。
秦穆公执手入席,这完全就是大国相国嘛。于是首接邀请:孤之有井伯,犹齐之得仲父也(《东周列国志》)。你老人家就屈就当个大庶长吧。
大庶长?
百里奚懵逼,大庶长是个什么东东?
走南闯北如百里奚,还当真没听说过大庶长是什么东东。
公孙枝解释:大庶长就是中原国家的上卿或者相国。
说得首白一些,就是政府总理。
西周金文中“庶长”原是军事长官(如多友鼎铭文),秦孝公变法后衍生出大庶长、驷车庶长等职。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揭示:大庶长“秩中二千石,掌论议”,实为军政合一的重臣,兼具军事统帅与国政决策职能。
而中原"卿"需通过"策命礼"(见大盂鼎铭文)获周王认证,二者权力来源本质不同。
这种秦制与周制的差异,正是百里奚困惑的根源——中原的卿大夫制强调礼乐教养,而秦国的庶长制侧重战功实效。
那不行,百里奚推辞,哪有一来就干政府总理?原来的政府总理干嘛了?人生地不熟,一没根基,二无人脉,一来就顶替人家的总理职位,岂不是找死?
公子挚忙说:老人家您就别推辞了,以前我是大庶长,您来了,我必须让贤。千辛万苦请您来,就是要您老人家辅助君上,强悍秦国的。
啊,这样啊。百里奚想到了一个人:这样,我有一个结拜兄弟,能力强我十倍,君上何不请他来担任大庶长呢?
还有能人啊?
秦穆公喜上眉梢,这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啊。
他是谁?
人在何方?
秦穆公又能揽于麾下吗?
纵观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浩荡的人文历史,有一项庄严肃穆的工程,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庶人平民,都极为重视。只要是中国人,应该无一例外地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永远都共推第一。
这个项目,其实只有两个字,这两个字是:祖坟。
在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发展中,基本上每一个人的眼里心中,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祖坟埋好了,才可以福荫后世子孙。
看看我们的环境,某位同学从小立志,历经苦难,一路坎坷,磕磕碰碰最终谋得高位。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居然贪了腐了,一夜打回解放前。人们会说,此人祖坟漏了雨。
某人一生潦倒,生于贫困,长于贫困,在贫困中挣扎,在贫困中奄奄一息。他自己都会高唱国骂:妈妈滴,祖坟没有埋好!
但是,还有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是无人识得。一生怀才,就是不遇。惴惴而安,欣然认命。不好意思,斗转星移,一朝提携,便辉煌一世。
比如姜子牙,朝歌商漂,什么招都使了,连一老婆都守不住。于是,干脆认命,生于斯,长于斯,安然活于斯。自由自在,渭水边舒坦钓鱼。居然就路遇姬昌,然后叱咤风云,辉煌如斯。
于是,人们惊呼:姜老儿家的祖坟,冒了青烟!
说明一下,据殷墟西北岗王陵考古显示,商周时期实行“墓而不坟(《易·系辞》)”的丧葬制度。西周金文中的“追孝”仪式(如大盂鼎铭文),实为通过祭祀强化宗族凝聚,而非简单的风水迷信。
真正"坟"的出现始于春秋晚期。所谓"祖坟风水"的观念形成于汉代,先秦更重"庙祭"而非"墓祭"。
此处“祖坟冒了青烟”,其实就仅仅说明:幸福来得太突然。
多少也算着文学修饰吧。
(http://xsgu0.com/book/cjfhhb-14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