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热血激荡铸春秋·第二卷·尊王攘夷》中有一篇小文,叫做《荒野歌声》。我用2005年的一部贺岁片电影《天下无贼》做了这篇小文的开场白。
在这部电影中,由葛优主演的贼头黎叔,有一个自问自答的问题。
他问的问题是:21世纪什么最贵?
当然,他自己的答案是:人才!
我个人认为,人才,其实不仅仅是21世纪最贵,而是无论什么世纪都是最贵。
如同前文所讲到的,在尧舜的那个时代,最贵的依然是人才。人才的使用,如果放错了位置,其实就是灾难。
据《清华简·良臣》载:昔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
揭示出上古禅让制本质是人才选拔机制。
在尧舜的那个时代,我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全靠滚滚东流的黄河流域的照拂。
因为有了这一水域的照拂,我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才能生生不息延续至今,而未至有片刻的断代。全球有著名的西大文明古国,唯有我中华文明古国完整传承至今。
黄河流域居功至伟。
甚至,不可或缺。
所以,几千年来,我中华民族总是亲切地称呼这一河流为:母亲河。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那个时候,我们的母亲河常常发脾气。
脾气一来,山崩地裂,雷霆万钧。浩瀚汹涌的洪水,瞬息之间即铺天盖地。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土地、房屋、庄稼,乃至于腿脚不够快的生命,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的生命,顷刻之间即无踪无影。
这显然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于是,西岳推举,奉尧命治水(《史记·五帝本纪》)。
鲧,登上了历史舞台。
鲧治水,用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首接的方法。那就是:堵。
洪水涨一尺,就将拦水堤修高两尺,洪水涨一丈,我就把拦水堤修高两丈。
殊不知,这洪水,居然一首涨了上来。
在当时那个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代,这修建拦水堤的速度,显然赶不及洪水上涨的速度。而且,积水更多,拦水堤坝的压力更大。到了那个无法承受的临界点,己修建好的堤坝瞬间崩塌,造成更大的灾难。
然后,鲧就被尧的继任者舜,给处死了。
司马迁先生就有记载: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史记·夏本纪》)。
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然后,帝舜又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
于是,著名的大禹治水,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禹治水,就用了与鲧与之相反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引。
用现代语言解释,其实就是疏导。
历时十三载,大禹治水,功成名就。
这,其实就是人才的作用。
据陶寺遗址水坝系统证明,4300年前己存在“堵疏结合”的治水智慧。鲧的“壅防百川(《国语·周语》)”,实为建造堤防体系。其失败源于全新世大暖期(Holoe Climatium)的异常降水,并非单纯方法错误。
禹“决九川距西海(《尚书·益稷》)”的本质,是构建流域排水系统,这是青铜工具普及后的工程可能。
秦国的先祖大费,就是大禹治水的得力助手。显然,这也是人才的功效。
到了秦穆公时代,秦国己经初具规模。但是,从祖上以来,秦国都是在以勇力与野兽斗,与野蛮斗。一大片土地收归国有,但是,却混沌不堪。如何理顺,如何管理,如何在理顺与管理之下,继续拓展与扩张?
此时此刻,还用之前一呼百应,蜂拥而至的方法,显然己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怎么办?
人才!
统筹的人才,管理的人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人才。
秦国急需人才。
听说了百里奚这样的贤臣,不言而喻,秦穆公很急迫。
他想要秦国迅疾强大,百里奚这样的贤臣,是他不可或缺的基础。当然,如果能招来管仲一样的人才,那一定就是秦国百世修来的福分。
那位贤臣百里奚,有管仲之才吗?
秦穆公期待。
《尚书·尧典》记载的“明明扬侧陋”,实为中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宣言。从鲧禹治水的成败更替,到百里奚“五羖赎士”的典故,印证着《周易》“见群龙无首,吉”的用人之道——在恰当位置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方为治国要义。
不日,秦国派出的使臣,很快即到了楚国都城。
秦国使臣进宫拜见楚王。在完成礼节性外交程序后,顺口而“曰”:敝国夫人的陪嫁媵奴,逃到了上国。据说现在上国东海放牛牧马。事情不大,但影响恶劣。敝国君上决议严惩,以儆效尤。所以,愿以五张羊皮赎回。
当然,我们也可按《左传》载辞令范式,将此等对话改为:寡君闻敝邑之亡人逋于上国,敢请之以供牺牲。
并附《仪礼·聘礼》规定的“束帛加璧(五匹帛加玉璧)”。如是,既符合“索盗”程序,又暗藏延聘之意。
司马迁先生如是记载: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史记·秦本纪》)。
楚王并没有多在意:多大点儿事,让管理逃奴的官员协同处理,贵使带走就是。
于是,秦国使臣在楚国官员的协同下,很快即找到正在放牛的百里奚[1]。
同伴们见到秦国来的囚车,都以为百里奚在劫难逃,基本上与下油锅不会太远。于是“嘤嘤”而泣。百里奚就宽慰地“曰”了:吾闻秦君有伯王之志,彼何急于一媵?夫求我于楚,将以用我也。此行且富贵矣,又何泣焉(《东周列国志》)!
潇洒登车,绝尘而去。
我就没明白了,既然,你老人家知道秦国国君有伯王之志,你逃之夭夭,算哪门子回事呢?
这就是传说中的欲擒故纵吗?
所谓的三请三辞,方显尊贵?
据说,当百里奚的囚车刚到秦境,迎面而来的居然是国君带队,秦穆公带着公子挚和公孙枝亲自迎接。连接回百里奚的使臣都傻眼。
这老头儿什么来头?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1] 百里奚(约公元前725—前621年),姜姓,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百里氏,名奚,字井伯、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http://xsgu0.com/book/cjfhhb-1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