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豳国也就愈发昌顺,逐渐逐渐国泰民安。庆节去世之后,儿子继位;儿子去世之后,孙子继承衣钵。N世之后,豳国迎来了又一位伟大的君主。
这位君主就是:古公亶父。
关于古公亶父,司马老师是这样“曰”的: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史记·周本纪》)。
意思就是:古公亶父重新恢复并经营后稷、公刘的基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国人都拥戴他。
换句话说,就是:鼓励农耕、公平买卖、重德修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健康发展。国人敬仰。
据说,每当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便亲自带领广大劳苦大众下地,忙于春耕与种植;夏日炎炎,暴雨倾盆,他又带领劳苦大众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高气爽,落叶飘零,他更是带领劳苦大众,活跃于田间地头,收割、打碾和贮藏粮食。
到了冬天,大雪纷飞,白雪皑皑,他忙着走家串户,访疾问苦。
所以,他老人家深得劳苦大众的拥趸。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好景不长,西北的戎狄人族,看中了豳国的地盘。古公亶父在分析敌我实力大篇幅悬殊之后,决定让出这块地盘。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毕竟,后稷族人奋N世之余烈,才有了这么一块小小豳国的地盘。当戎狄人族大兵压境之时,他就“曰”了: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史记·周本纪》)?
这段话的意思是:民众拥立君长,是君长能力使老百姓丰收而获利。现在戎狄前来攻打的原因,是要得到土地和人民。这块土地的人民被我统治,和被他们统治,又有什么区别呢?
接着,他老人家又继续“曰”: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史记·周本纪》)。
意思就是:老百姓因为我的缘故,去冲锋陷阵、魂撒战场。而我,却靠着牺牲劳苦大众的父亲和儿子,来换取君长之位,我不忍心啊。
行文至此,我又有些儿纳闷了,这言论,咋与N千多年后的今天,俄某斯侵略乌某兰时,某些国内的大V言论,如出一辙呢?
他们不是口口声声质问:泽某斯基,你要把乌某兰民众带往何处去?首接投降,不就少死人了吗?
我以前认为,这样的事儿,只有汪某卫,才会干。没想到,N多个千年以前,我中华民族伟大的君主古公亶父,居然也干过一回。
看来,这投降的习惯,多少也有一些儿历史的渊源。
不好意思的事实是,古公亶父其实没有投降,他老人家其实只是逃走了。司马老师如是“曰”: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史记·周本纪》)。
这意思就是:古公亶父带着他的部众,离开了豳国,渡过漆水、沮水,翻过梁山,披荆斩棘,逃至岐山的脚下,定居下来。
接着,司马老师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史记·周本纪》)。
这意思是说:豳国人民就不尿戎狄人族那一壶,举国上下扶老携幼,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居然也跟来了岐山脚下,归附古公亶父,重新安居乐业。
而且,大部众的迁徙,自然引起邻国的老百姓好奇,一打听,闻古公仁,亦多归之(《史记·周本纪》)。
也就是说,后稷的族人在岐山安顿下来之后,除了原豳国老百姓跟来归附之外,还顺带吸引了更多的邻国老百姓,也迁家带口,归附于古公亶父。
好在,戎狄人族没有继续跟着掩杀过来。
关于此事,我们后代的学者,也给予了一个学术类的总结: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1996年版《岐山县志》)。
这县志把古公亶父迁徙的时间,弄得如此准确,着实不简单。要知道,那个时候的公历时间,其实根本就还没有确立下来。
无论怎样,《岐山县志》至少确立了,古公亶父在后稷氏族执政的时间,应该是商王朝的武乙时代。
于是,古公亶父就在岐山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了诸侯国。并且,得到了商王朝认可。
据说,《竹书纪年》有这么一个记载:武乙六年,豳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史记·周本纪》)。
因古公亶父重新建国的地方,正是岐山脚下的周原,所以,从此之后,后稷的姬姓族人,就是:周人。
而古公亶父新建的这个方国,就是:周国。
国号,即:周。
古公亶父又设置官职,自然,这里就初具国家雏形。
这,又何尝不是树挪死、人挪活的表象呢?
历史上对古公亶父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是: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据说,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
季历有一个著名的儿子,名叫姬昌。估计这孩子生下来就虎头虎脑,活蹦乱跳,哭声震屋瓦。当真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古公亶父见了,就开心异常,然后就“曰”了: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史记·周本纪》)?
这意思是:我大周的兴盛,也许就靠昌吧?
季历的两位哥哥,一首都认为,三弟才是天下当之无愧的第一贤人。而且,老爹古公亶父又特别属意姬昌,于是主动让贤。
为了让姬昌能顺畅地行使老大的职权,竟双双带着族人背井离乡,历尽千辛而远赴江南。
司马老师就表扬: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史记·周本纪》)。
这句话的意思是: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知道老父想要通过立季历来传位给姬昌。所以,这兄弟俩就逃亡到了荆蛮地区,身体刺上花纹,剪断头发,就是为了给季历让位。
高风亮节啊。
不得不赞叹,我中华民族古代的同志,那个道德水准,都非常的高洁。
据说,我们在春秋末期看到的那个风卷残云的吴国,就是这哥儿俩的杰作。
那个和我中华西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有关的、不可一世的著名的吴王夫差,就是这哥儿俩的后代。
当然,这是另外的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限于篇幅,就此略过。
然后,司马老师继续写道: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史记·周本纪》)。
公季,指的就是季历,有的史书也称他:王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季历继位之后,继续修持古公亶父留下的治国之道,坚定不移地推行仁德治国。所以,周边的诸侯方国也都归顺于他。
经过季历的再一次图强发奋,周国也不可争议地,成了商朝西部的强国。
一个方国,陡然在自己的西边崛起,并逐渐强盛。这就令当时商王朝的统治者,睡不好觉了。
如此一来,商王朝又将如何应对周的崛起,和逐渐强大呢?
欲知后事,我们下文分解。
(http://xsgu0.com/book/cjfhhb-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