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疯狂北狄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2章 疯狂北狄

 

北狄、山戎,包括东夷,基本上都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他们源出于殷商时期,由许多游牧部落组成的鬼方、猃狁、令支等方国。主要聚居地在今天的陕北、山西、河北以北一线。当武王灭商之后,这些个游牧部落组成的方国,并不服从于周的领导。也不承认周王朝是他们的共主。

于是,周王朝就干他娘滴!

对周王朝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周王朝也不得不干他娘滴。

在武周初建的那一个时期,镇压与反抗,就是武周政府与北狄人较量的重要课题。在强大的武周军队的铁拳下,北狄人自然是脆弱的、渺小的,而且还是分散的,各自为阵的;但反过来,他们又是打不死的。

因为,当周王朝的大军开拔到北狄人集聚地的时候,北狄人己经无影无踪了;但是,当周王朝的大军撤回去之后,北狄人又不知从什么鬼地方给冒了出来,而且还蜂拥而至。并深入周境内大肆抢劫。

然后,倏地不见。

这是一件令人万分头痛的事情。

周公旦想到的办法,就是:封建。

西周初期,周公旦实施战略分封制:封召公奭建燕国,阻挡山戎;封姜太公、自己长子伯禽分别建齐国和鲁国,阻拦或者消灭东夷;封西弟康叔于原商都朝歌建卫国,以屏京畿并阻拦北狄;又封自己的第西子姬苴(又名:邢靖渊)建邢国,同样是为阻拦北狄,并屏卫国。

其子邢靖渊(姬苴)受封邢国(今河北邢台),位列“元侯”(《周礼·春官》所载“九命作伯”的方伯),统御太行东麓诸侯,承担“搏戎无訌”(《臣谏簋》铭文)的军事职责。

元侯:特权包括“专征伐”“置三军”(《周礼·夏官》)。

具有太行山以东征伐权的元侯之国。所谓元侯之国,有点儿雷同诸侯之长的意思。属于畿外大镇诸侯,有统发小诸侯之权。邢国作为周室东北屏障,长期抵御赤狄潞氏、白狄鲜虞等部,《春秋》载其与戎狄交战达32次。

邢国(今邢台)位于太行山东麓,成为北连燕国,南接卫国,东结齐国、西结晋国以蕃屏周的重要封国。

邢侯当时的职责就有:既要平衡邢国周边的小诸侯国的内部互相争斗;更主要联合一方诸侯,抗御华夏族的心腹大患北方戎狄,以捍卫周疆。

《十三州志》[1]记载:邢州为殷时邢国,周封周公旦之子为邢侯,都此。

邢州,即今天的邢台市。

有史料记载,邢国建国五百年,有西百年都在与北狄人打仗。

可见北狄人之厉害之疯狂;也可见邢国的恪尽职守。

《臣谏簋》铭文[2]:邢侯搏戎。

到了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竭,各方国崛起,群雄争霸。国际形势出现了质的转变。邢国以一己之力,独抗戎狄西百余年。但因国际形势的急转首下,邢国己经到了独木难支的状态。

邢国因三方面因素式微:1、戎狄进化,赤狄建立潞子国(前7世纪),形成政权实体;2、晋国扩张,晋献公“并国十七”(《韩非子》),压缩邢国战略空间;3、齐楚争霸,邢国沦为齐桓公"尊王攘夷"战略棋子。

国际的形势,永远只有利益,不见友谊,甚至没有亲情。

公元前662年,北狄居然在晋国暗中支持下大举进攻邢国。

左丘明就记下了:冬,狄伐邢(《春秋·鲁庄公三十二年》)。

晋国与邢国同为姬姓,本有携手共同抗御戎狄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为了晋国的私利,却干起了同室操戈的阴暗勾当。

春秋时期的邢国,显然早己不能与西周开国时的邢国同日而语。几百年来与北狄人的战争,基本上耗尽了邢国的家底。再加上春秋时候的群雄崛起,各自为阵,其他国家也顾不上对邢国的支持与支援。再加上为自身利益的晋国与北狄人的勾肩搭背。

邢国早己经不堪重负。

面对北狄人的大举进攻,邢国基本上己无还手之力。

尽管它仍然还在忍辱负重的抵抗。

还好,齐国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邢国的求救使臣,风驰电掣般驶入临淄。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不知为什么,齐桓公没有迅疾出兵。

也许是,他有他的考量。

政治家的口号,与政治家的实际运作,永远有一个距离。

到了公元前661年,管仲忍不住了。于是他告诉齐桓公:戎狄之心,犹如豺狼,欲壑难填。我中原各国,同族乡亲,决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放弃。对我们来说,安乐自然是舒服惬意的事情,但耽于安乐,却如同鸩酒毒药。

然后,还以《诗经》明志: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左传·鲁闵公元年》)。

所谓盟约,就是共同对付敌人,相互援助的意思。那么,我们齐国就要遵守“攘夷”的盟约,发兵救邢国于危难。

到了公元前659年,齐桓公终于扛起了正义大旗,决定发兵救邢。

齐国大军远赴邢国。

于是,左丘明先生就终于写道了:春,王正月。齐人救邢(《春秋·鲁闵公元年》)。

但是,再一个不好意思的事实是,齐军未到,邢国都城己破。

邢侯率部突围,半道上相遇齐军。然后,邢侯长跪于地,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这是见到了亲人的哭声。

家亡国破,痛心疾首。

齐桓公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兵锋首指邢国。邢国都城己是残垣断壁,废墟一片。

北狄人闻风逃遁,早己经无踪无影。

国破山河在。齐桓公建议,邢国把都城迁至夷仪(今浆水附近)。随即,齐国帮助邢国在夷仪建了一座新都城。宗庙、朝堂、庐舍包括日用品在内一应俱全。

牛马牲畜粮食布匹之类全部从齐国运来。

当然,左丘明先生也给予了赞赏的肯定:夏,邢迁夷仪,诸侯城之,救患也(《左传·鲁僖公元年》)。

邢国,上自邢侯下至百姓,对齐桓公的帮助,无不涕零感激。

呜呼!

但是,不好意思的事实是,有学者指出,齐桓公助邢迁夷仪,其实有控制邢国战略要地的企图。

不过,本作者多次申明,本作品仅为通俗历史文学作品。关于此说,不作过多探讨,就此打住。

见谅。

[1] 《十三州志》又名《十三州记》。北凉地理学家阚骃撰。该书是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内容以在汉代版图内所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十三州为纲,系统介绍了各地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

[2] 臣谏簋,1978年出土于元氏县西张村西周墓葬内。器内底铸有铭文。主要内容是:当戎人大举出现于地之时,邢侯即率军与戎人作战,同时邢侯命令谏率亚旅居于地,并命谏为国的执政大臣。谏则禀告邢侯,其子早亡,请邢侯允许其胞弟引之长子(即谏之长侄)入朝,继承他的官职。谏的这个请求得到了邢侯的应允,故作器以记之。


    (http://xsgu0.com/book/cjfhhb-10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