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劳苦,精神疲惫,这与“道”是背道而驰的;
静心凝神,内心清澈安宁,这才接近“道”的境界。
至朴子说:天的本体不是很高明吗?天的本性不是很玄妙虚静吗?天赋予我生命,并以此形成我的本性,一定要用虚静平和的心态来运用它,不分什么机巧笨拙,不分什么智慧愚笨,保持清澈澄明,安然顺应自然的状态。过去,太源洞长告诉方丈先生说:“唉!我己经进入无为的境界了,但我的本性还不能清澈澄明,这是为什么呢?”方丈先生回答说:“因为你爱好音乐,沉迷于宫商之音啊。被习惯蒙蔽了本性,何况是沉迷于此的人呢!”人背离质朴追求浮华,被外物诱惑,被五欲(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的欲望)六蔽(指各种蒙蔽本心的烦恼*)玷污了自身的纯洁,无法见到天赋予的根本(*天元*),那就必须洗去这些污垢才行。用什么来洗呢?我们的心就是洗涤的法水。于是用它洗涤各种迷惑(*三昧*),扫除各种蒙蔽(*六蔽*),去除各种污垢(*五垢*),汰除污浊就能显现本真(*见素*)。要想保持纯洁无瑕不被污染,最重要的是先去除对世俗事物的执着(*见*)。
所以要知道:那些观察远方、明察秋毫的,是“聪明之见”,叫做砍伐本性的斧头;追求浮华、炫耀荣耀的,是“声利之见”,叫做陷落本性的陷阱;花言巧语、善于辞令的,是“利口之见”,叫做迷惑本性的毒药;奇谋诡计、深藏心机的,是“深机之见”,叫做败坏本性的盗贼。为什么呢?智慧过深会滋生虚伪,见识过远会助长欺诈。赋予我“知”的能力,本是为了让我认识“道”;赋予我“识”的能力,本是为了让我认识本性,哪里是期望我被外物迷惑呢!康伯子通晓古今书籍,等到他领悟了“道”,整天看起来像个愚人一样(*大智若愚*)。潘洞拜见锺离子,锺离子拿东西给他看,他却叫不出名字。锺离子说:“了不起啊!这就是摒弃了(执着于分辨的)‘见’的人。万物纷繁众多,各自回归其根本;开花吐艳,各自失去了本真;朝生夕死,哪个事物能避免呢?我应当反观自身。我也是万物之一啊。”
于是探索根本,凝聚灵性,脱离“有”(*形而下*)回归“无”(*形而上*),返回到真空(*道的本体*)境界。要返回到真空境界,必须先去除自身的瑕疵(*衅*)。用华丽的藻饰诱惑人,用动听的音乐迷惑人,用美食滋养人,用香气熏染人,用好恶诱导人,用嫉妒憎恨习染人,用金玉钱财役使人,用官爵俸禄取悦人,用花言巧语谄媚人,用机谋诡计欺骗人,这十种瑕疵,如果不能去除,就会违背本性,丧失大道。
赤松子说:想要去除这些瑕疵的人,必须先澄清其根源,然后才能做到。下愚的人禀性昏昧,上智的人被邪恶蒙蔽,结果和下愚一样。怎样才能拨开遮蔽、启发昏昧呢?必须舍弃那些昏暗闭塞的东西,投入到纯粹光明的境界中去。太上(*指得道高人或老子*)说:那些自以为见多识广、博学多闻就是聪明的人,这恰恰是真正的昏暗啊!天赋予他本性,为什么会丧失呢?道赋予他形貌,为什么会憔悴呢?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烈火在五脏六腑内焚烧,真元(*先天元气*)就化为灰烬了。如果能让他所有的都像灰烬一样熄灭,那么就能进入幽深寂静的境界,真正的快乐就来到了。
思真子学习却未能领悟“道”,在瑶池下愤懑哭泣。真君对他说:“你的七情不被外物触动而引发,就能进入真正的智慧了。内心不够纯净就会崇尚浮华,从而丧失其纯净。古代的至人,用本性(*真性*)来克服习性(*后天沾染的性*),拥有形体却忘记形体(*不执着于形骸*)。本性,是我们固有的,不要用(后天的)习性遮蔽了(先天的)本性而陷入昏昧;形体,是我们拥有的,不要因为(追求)形体(的享受)而损害了形体(的本然)陷入浮华。向内修养,贵在质朴,要像枯槁的树木一样(*无欲无求*)。
所以枝叶过茂会伤害根本,枝条过大有害主干。梵宫灵宇(*指佛寺道观等神圣建筑*),广阔无边(*八界、三千*),那是天帝的居所。我们自身也有玄妙的殿堂(*指内在的精神世界*),智慧之光(*慧日*)照耀,玄妙之风(*玄风*)吹拂,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克制愤怒,抑制欲望,忍耐有所得(*不贪得*),慈爱无所舍(*普施*),这大概是开端吧!
妙素子说:超越形体的叫做“道”,有形体的叫做“器”(*具体事物*)。“器”本身不是本性,但可以借助“器”来领悟“道”。唉!那茫茫无际的,是生死的洪流啊。我能认识到尘世劳碌的因缘会腐蚀本真、戕害本性,我就能断绝它。面对松林掩映的屋宇来消遣白日,弹奏瑶琴来陪伴明月,这样就能步入“道”了。智慧本可以照亮圣贤的道理。但如果有蒙蔽,就不能打开它;有迷惑,就不能引导它。把歧路当成大路,把浅水沟当成沧海。我自以为是智慧,而距离真正的智慧反而更远了,能不努力去除这些(蒙蔽)吗?抛弃圣智,断绝巧智,摒除后天形成的所谓“良知”,进而达到无为的主宰者(*道*)的境界,这才是“道”的根本。
高陵子起初没听闻“道”时,家里堆满了书;听闻“道”之后,毁掉书简(*破觚折牍*),堵塞视觉(*不看外物*),挖空识见(*不执着知识*)。“道”不是“无”,“性”也不是“空”。执着于“无”就会沉溺于虚幻(*罔象*),执着于“空”就会陷入盲目的追求(*冥求*)。无声则无可听,无色则无可视,无形则无可得。最高的虚静中自有其“空”,真实的境界中自有其“有”。于是应当先稳固自己的持守,这样之后才能进入正道。不因他人而舍弃自我,不因外法而改变自身,这才是有持守的人。坚定不移地有所作为(*修道*),卓然独立地有所证入(*悟道*),所以才能从“有”的境界进入“无”的境界,从现象(*相*)达到寂灭(*本体*)。(那些谈论)五空八识(*佛道概念*),却分不清起始与终结,就进入无为境界的人,恐怕还不知道无为本身也是自然存在的吧!确立“真我”的,必定要从“无我”开始。沉溺于尘世的昏昧,被外物蒙蔽而有瑕疵,执着于“小我”的人,是损害大道的人。所以要物我两忘而归于“一”(*道的统一*),“一”的境界也要破除而进入“无”的领域,豁然通达,智慧明彻,身体无形象,内心无思虑。我本性的率真可以通向大道,持守它则外物不能夺走,守护它则外力不能盗取。天赋予我们形体,万物也都有形体;道赋予我们本性,万物也都有本性。(人的)形体流转己久,离开了本性的家园,谁没有(某种)持守呢?有的持守微小而丧失宏大,有的持守外在而抛弃内在,有的持守他人而丧失自我,有的持守虚假而背离真实。持守有方法吗?持守那个“大我”(*真我*)才是宏大的持守,坚固内在真实的部分才是真实的持守。如果不懂得持守,那么干扰正道、扰乱本真的东西就会到来,谁又能抵御得了呢?
圆净子说:(这就是)在玄妙(*道*)中持守本真(*白*)的人啊!
太上问范子:“五蠹(*五种蛀虫,喻危害*)消亡了,七情熄灭了,你知道吗?”
范子问:“不是靠修炼打磨吗?”
太上说:“修炼如果没有持守,心就会向外转移;打磨如果没有持守,成果也会倾覆,只有持守自我(本性)而己。愚昧的人并非本性不同,只是因为他们昏昧而不能自觉罢了。一旦觉悟,心神安定,就能进入精微玄妙的境界了。”
皇甫子说:觉悟有五种情况:有的是因为灾祸而觉悟,有的是因为疾病而觉悟,有的是因为患难而觉悟,有的是因为蒙昧(*渴望突破*)而觉悟,有的是因为通达(*对道的体悟*)而觉悟。众多支流一旦分开,源头的水就分散了;各种一旦产生,本性就被蒙蔽了。所以源头不清澈,六欲(*泛指各种欲望*)会污染它,三毒(*贪嗔痴*)会扰乱它。遮蔽源头的,是支流(*欲望*);扰乱本性的,是。嗜好欲望,就是风波。纷繁的浮华随着欲望而产生,纯粹的实在(*本性*)却随着外物而消亡,本性的本质凋零不再质朴,本性的灵光沾染不再明亮;根不稳固,蒂不牢固了。内心清澈如一(*湛乎一景*),独自持守源头(*本性*),那么众多支流(*欲望杂念*)也会变得明朗清澈。
我本性的开端与别人是相同的,所禀受的是纯粹完整的(*纯全*)而不会受到伤害(*不刿*),所葆有的是精粹平和的(*粹和*)而不会计较(*不较*)。其中有个圆融的东西,那就是本性吧?它运行不息(*运而不穷*),融合无碍(*融而不凝*)。运行停止就成了蒙蔽(*蔽*),融合停滞就成了阻碍(*止*)。那些能够明达洞彻的人,内在葆有纯粹美好的品质(*粹美以挺内*),外在和谐应对万物(*和会以塞外*),和煦如春无处不在,如神一样凝聚不散。他的阳气(*精神*)不系缚于外物,这就是圆融本性的功效啊!所以把握了本性的人,用静来安定它而不知它在运行,用虚来穷尽它而不知它会返回,这难道像单独的阴气那样沉寂而不能进入真实(*真阳*)的境界吗?
玉惠子说:六欲产生,真灵就缺损了,怎能圆融?三毒兴起,冲和之气就丧失了,怎能融合?圆融丧失了,夭折阻碍就来了。万物的本性原本没有不同,受限于形体大小但本质相同,感受好恶但本性均等。顺从形体的大小,放纵自己的好恶,就会迷失根本,远离宗源,抛弃源头,丧失祖先(*指道*)。执着于自己的(小)性,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惊扰,被三彭(*三尸神,喻体内邪念*)所蒙蔽。只有挑破昏昧,剖开愚痴,以光明为宗旨,以清静为本性,认识到阴阳(*相对存在*)的局限而回归冲虚天元(*道*)的本性,那才是广阔无垠所要归依的宗源啊!
消秽子说:把握了“一”(*道*)而清静无为,超越于万物主宰之上,与造化同游,与本性契合的人,才真正达到了至真之祖(*道的本源*)的境界。
赤松子说:内在拥有三明(*指日月星,或指内明*),外在关闭六凿(*指六根感官*),我就不会走上歧路了。巫硖的儿子以声响(*巫术*)为宗旨而招来鬼怪跟随,西波的儿子以“因”(*因果?*)来寻求祖先却得到巫术的报应,所追求的东西不可不谨慎啊!在“无法”(*超越法则*)之中也有规范和范围(*范、围*)。用“道”来规范“空”,用“化”(*变化,造化*)来范围“虚”。这里的“空”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顽空,“虚”也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死虚。不执着于思虑,也不刻意去思虑那个“空”,这才可以说是通达啊!
用竹篮打水,就像在“空”中求取(*注定失败*)一样!我知道如何弥补(*裨补*),这样才能恢复真性。如果仅仅把“无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那又怎么能谈论“道”的广大呢?真正的修行者是随缘感应,无所执着(*入*),无所舍弃(*舍*),而灵明的心性显现于外,于是真冲(*虚静中和之气*)卓然挺立,深奥的道理自然通达,天性纯粹不驳杂,从而进入智慧(*慧*)的境界。
锺离子说:认识通达明澈,这叫做“慧”;灵性充盈稳固,这叫做“圆”。证得寂灭(*道体*)的人,是忘却了寂灭本身的人。他善于忘却啊!达到极幽深极虚静的境界,就可以登上“亡”(*忘却一切,包括寂灭本身*)的境界了。他的心如同沉淀的矿石,外物不能招引,这样进入幽冥却不觉得杳渺,进入恍惚却不觉得迷离。在寂寥虚无中有所见,在默默无声中有所闻。以“不见”为见,以“不闻”为闻,然后才真正有了见闻的实质。我(*子盖*)曾经进入那冥冥之中,持守那寂寥之境,在入寂之中得到了寂灭本身的回应。
九变(*极言变化之多*)之上的境界,无法命名;西游(*指道运行西方*)之前的本源,无法形容;能够返回到这里,大概只有“无”了。把“有”当作实有,其过失在于执着于实相;把“无”当作虚无,其过失在于执着于空无。在“无”中显现的“有”,是真正的“有”;在“无”中保持的“无”,是真正的“无”。渊深的静,渊而又渊;洞彻的玄妙,玄而又玄。这还只是粗略的描述。能洞见“无无”(*连“无”的概念也超越*)境界的人,才算是达到了“道”的终极,那恐怕就是太素(*宇宙形成前的物质本原*)的起始吧!
锺离子说:在“无”的境界里去追求另一个“无”,谁能懂得呢?天性纯粹而混杂了杂质,是因为有东西驳杂了它;灵性本源清澈而变得浑浊,是因为有东西搅扰了它。只有像山谷一样空旷,能容纳而不滞留;像大海一样淡泊,源流不息。不违背大道,不伤害本性,浩然持守本真,寂静承袭元气,精神交会融通,就能成就于不变(*不化*)的境界了。怎么知道是这样呢?
“实”是“虚”的回应(*显化*),“虚”是“实”的依托(*乘载*)。它们相互为用,最终各自回归本源,其变化莫测。玄妙的观照(*玄览*)可以洗涤我们的本性。如果思虑而不空明(*空*),就会因多知而危险(*殆殆*);如果空明而不用思虑(*不思*),就会因无所持守而迷茫(*罔罔*)。这难道不是通达了性命之理的人吗?这个“道”,是道的全体、性的极致啊!
(http://xsgu0.com/book/cfjfhh-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