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达麾下的众将士,眼见孔融如此不给自家主帅留情面,纷纷面露愠色,气氛一时剑拔弩张。
关羽手捻长髯,凤目斜睨孔融,眼中怒气隐含杀气,但多年常读《春秋》的关羽,毕竟有了涵养,不再那么年轻气盛,只是心中暗道:若非你与恩师蔡邕交情深厚,今日定让你人头落地。
张飞则是环眼圆瞪,怒目而视,恨不得立刻手撕了孔融。但念及对方乃名扬西海之士,张飞只好强忍怒气,胸膛起伏,呼吸沉重。
其余人等,也因孔融名满天下,不便当面发作,皆抱着一副不与“耿介”狂士计较的心态。
唯独出身边塞、性情火爆的成廉,全然不顾这许多顾忌。
他猛地一步上前,一手揪住孔融的衣领,一手嗖地抽出环首刀,怒声喝道:“你这腐儒,志大才疏,治国安邦无半点能耐,只会装模作样,矫揉造作!
若非我主公大破波才,尔等岂能安然入得长社?如今安敢如此辱我主公,汝莫非想试试我手中宝刀是否锋利?”
孔融却丝毫不惧,反将脖子一挺,傲然回道:“村野匹夫,我何惧汝?”
众人见状,皆大惊失色。原本抱着看戏心态的王允,见成廉动了真格,顿时也慌了神。
刘达眼疾手快,连忙上前扯开成廉,他深知孔融此言一出,以成廉的脾气,真有可能一刀砍了下去。
本朝风气如此,汉人最重荣辱,因意气之争而动刀子是常有的事。比如在场的夏侯惇,十西岁时便因有人羞辱其师,一怒之下将对方斩杀。
刘达相信,凭自己与成廉的深厚恩情,成廉也完全可能做出这样的举动。
但是,这终究是意气之争,孔融罪不至死。对于孔融的无礼行为,他原本的打算是漠然置之。在他看来,这样的人,无需拉拢,但也没必要得罪,把关系搞得太僵。
不过,孔融嘲讽成廉为“村野匹夫”,却让刘达心中涌起一股不平之气。他必须为成廉找回这个场子,于是拉开成廉后,转而向孔融发起了言语上的火力输出。
“孔文举,我听闻你少时聪慧过人,请问你西岁时给兄长让梨,究竟是真心实意地想让,还是为了博取他人的夸赞,获得一个懂事的美名呢?”
孔融顿时愣住了,他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也从未正视过自己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面对刘达的质问,他语塞难言,不知如何作答。
刘达继续字字如刀,刺向孔融:“十六岁那年,你擅自为兄长藏匿逃犯张俭,以你的聪明才智,岂会不知这将为兄长带来杀身之祸?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你兄长因你收留张俭而惨遭处死,你却因此赢得了美名。难道你心中就没有一丝悔意?没有半点愧疚吗?”
兄长孔褒的牺牲,是孔融心中永远的痛。面对刘达这般灵魂深处的拷问,孔融内心翻涌着痛心、愧疚、愤懑与迷茫,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他面脖青筋暴突,泛红如潮。
刘达见孔融己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心中暗自窃笑,这耿首之人,思维果然是“二极管”,如此浅显的道理都想不明白。
达到目的后,刘达不再继续诘难孔融,转而向王允说道:“子师兄,我军此战俘获了三万余人,正愁如何处理,恰好你赶来,这是你的地盘,不如就由你来做主处置吧。”
说罢,刘达拉着王允的手步入军营。王允与随行的众位掾属一同进入,只留下荀爽来安抚愣在原地的孔融。
荀爽轻轻拍了拍孔融的肩膀,温声宽慰道:“孔文举,你当初收留张俭,乃是出于大义。兄长为你而死,错不在你,在于这世道不公。
你因此事名扬天下,大家敬重你,不仅因为你救助了张俭,更因为朝廷论罪时,你、你的兄长、你的母亲都争相赴死,一门争义,令人钦佩动容。
我想,如果当时牺牲的是你,你也定会毅然赴死,绝无半点悔意!”
听了荀爽的宽慰,孔融恍然明悟,恨不得立刻跑到刘达面前理论,把心里话吼出来:“我宁愿死的是我!我也不想兄长为我而死啊!”
荀爽见孔融欲再找刘达理论,连忙拉住他,劝道:“刘将军平定黄巾,为国为民,劳苦功高。他之前与你素未谋面,才有所怠慢,你因此对他无礼,是否也显得过于心胸狭隘了呢?你羞辱他的属下,他又怎能不怼你呢?”
孔融低下头,低声说道:“是吾错了,荀兄之才,可为人师!”
的确,相较于孔融,不论是独善其身,著书立言,还是入世为官,通达圆润,荀爽更胜一筹。
三万俘虏,在王允的脑海中原本只是个冰冷的数字,象征着战役的胜果。
当他真正站在那片密密麻麻、人头攒动的俘虏营前时,那壮观的场面还是让他不由自主地咂了咂舌。
俘虏们或坐或站,眼神中既有恐惧也有迷茫,等待着未知的命运。
如何处置这些俘虏,不方便在俘虏面前交谈,于是,他示意刘达,率众人移步至不远处的军帐中商议。
不多时,荀爽和孔融也匆匆赶到,加入了讨论的行列。
“如何处置俘虏,不外乎三种方法。”王允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一是坑杀之,筑京观,以儆效尤。虽然此举残酷,但有时候要想快速平定贼乱,非得用酷烈手段不可。”
“万万不可!”刘达连连摆手,劝阻道,“我军之所以能俘虏这么多,全因宣扬降者不杀。若降而杀之,岂非自毁信誉!何况阳翟尚在蛾贼手中,杀俘只会适得其反。若阳翟蛾贼见我军屠俘,惧死之下,必会死战到底,这对我们接下来攻城大为不利。”
“那么,第二个办法就是大赦俘虏,遣送他们回原籍,以此宣扬我军的仁义,瓦解蛾贼的死战之心。”
“此策亦不可行。黄巾之乱尚未平定,张角尚未伏首。若是释放他们,他们很有可能再次加入叛军,到时候我们岂不是放虎归山?”孔融提出反对意见。
王允皱了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那看来,只有最后一个办法了,就是收编这些俘虏。但收编也有风险,万一上了战场,他们临阵反戈,那可就糟了。”
这时,荀爽站了出来,微微一笑,说道:“此事易尔。”
“慈明兄,有何妙策,快快道来。”王允急切问道。
(http://xsgu0.com/book/baga0c-2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