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受降整编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40章 受降整编

 

荀爽一边踱步,一边缓缓开口道:“贼兵之中,不乏父子、兄弟一同投身贼寇。我们可从中甄选出壮士,凡父子俱在者,择其父以效命;兄弟皆在者,取其兄以效命。将这些壮勇编组成军,而将其子、其弟留置长社,作为人质以作牵制。

战时之际,驱使这些父、兄死士冲锋陷阵,以甲士紧随其后监督战阵。倘若有临阵退缩、徘徊不前者,立即斩首示众,同时,将留在长社的其子、其弟也一并处斩。

如此安排,他们定会奋不顾身,拼死作战,以保全家人性命。”

王允听完荀爽的话,不禁拍手称赞:“此策甚妙!既解决了俘虏问题,又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真是一举两得!”

荀爽不愧是儒法双修的智者,人心洞察与手段运用皆属上乘。他所提出的策略,可谓颇为讲究。

为何选父不选子、选兄不选弟?这其中自有道理。

虎毒尚不食子,为父者对儿子的慈爱,是天性使然,而子孝父却非必然。因此,选父为死士,留子为人质,父念子之情深,自会奋不顾身。

而长兄如父,做兄长的通常会悉心照顾弟弟,但做弟弟的却未必会回报兄长。所以,选兄为死士,留弟为人质,兄念弟之义重,亦会拼死作战。

计策既定,刘达立即派人前去执行。经过一番精心的甄选,竟从俘虏中挑出了一万壮勇。

所谓适者生存,这三万俘虏,历经战场洗礼,能够幸存下来,大多都是身强力壮、敏捷机警。所以,能够挑出一万壮勇,也在情理之中。

其中,一万人质,被留置在长社,作为牵制;而另一万无亲无故的俘虏,则被征调为军中苦力。他们虽无需上战场厮杀,但需从事修建攻城器械、运输辎重等劳力工作。

王允试探地问道:“君侯,这些俘虏都是你率部所得,理应都交付于你。但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可否?”

“子师但说无妨。”刘达爽朗笑道。

“朱将军进入颍川后,不幸惨遭失利,损失惨重,可否分出一半俘虏,交给朱将军以补充兵力?”王允道。

刘达豪爽道:“有何不可?这一万壮勇,我留下三千即可,五千交给朱将军,两千则交给子师兄作为郡兵。待受降整编完毕后,我们三人率部一同前往攻克阳翟。”

刘达心中暗自思量,虽自己持节为中郎将之首,即使三人合作,自己也应为主将。

但朱儁与王允,一位是成名己久的将军,一位是出身望族的刺史,且性格皆刚烈,恐非易与之辈。将一些兵力大方赠予他们,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更有利于接下来的作战合作。

王允闻言大喜过望,他自幼便有志于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如今终于得偿所愿,心中怎能不喜?

他连忙道谢:“多谢君侯!君侯年纪轻轻,便如此大方豁达,真是令人钦佩!我即刻修书于朱将军,让他前来集合,一同受降整编这些战俘。”

这时,孔融打断道:“方伯,兵贵神速,我们不是应该立即前去攻打阳翟吗?万一那波才率众逃跑了怎么办?”

刘达笑道:“文举兄无需担忧波才逃窜。那蛾贼鼠目寸光,不会轻易放弃坚城的。而且,我军将士刚刚经历战事,需要休整,整编战俘也需时日。”

孔融见刘达举止大方、胸有成竹,对刘达的印象大为改观。他心中暗想,这位年轻的君侯,智勇双全,心胸宽广,实乃难得的将才。

朱儁收到王允的来信,心中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颇感别扭,自己年长刘达整整二十载,却要受一个后辈的兵力相赠。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佩服刘达的军事才能,同样是两万兵力,对相同的敌手,自己却一败涂地,折损兵马万余,而刘达却大获全胜。

他既不愿接受后辈的馈赠,又亟需补充兵力,因为此刻他手中的兵马,加上孙坚刚从淮扬带回的一千余卒,也不过万人。

凭此微薄之力,想要单独攻克阳翟,无疑是痴人说梦。

最终理智战胜了情绪,次日,朱儁率领众来到了长社城外的军营。

“朱公,一路辛苦了!”朱儁还未下马,刘达便己迎了上来,亲手牵住马缰,扶朱儁下马。他诚恳地说道,“朱公年长,本应是我率众前去汇合,但战俘的受降整编工作,实需朱公鼎力相助,故只得劳烦朱公移步至此,还望朱公见谅。”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朱儁见刘达礼数周全,热情洋溢,笑道:“君侯啊,嘉德殿一别,月余未见,今日重逢,君侯风采更胜往昔啊!”

“朱公过奖了,您这样的百战名将,才是我朝的中流砥柱啊!”刘达客套地回赞了一句,便不再与朱儁互相吹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朱儁身后一位

容貌不凡的将领。只见那人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头戴赤帻,威风凛凛。

“听闻朱公征得一位猛将相助,想必便是这位江东猛虎孙文台了吧!”

“君侯,您也识得我?”孙坚受宠若惊,忙拜倒行礼。

按年龄来算,其实,孙坚比刘达还长五岁,但身份的尊卑并非由年龄决定,而是由地位所决定。

刘达官拜中郎将,秩比两千石,又兼有县侯爵位,佩戴的是紫绶金银印;而孙坚只是别部司马,秩六百石,佩戴的是黑绶铜印。

因此,当刘达主动和颜悦色地与孙坚交谈时,他才会如此惶恐失态。

刘达自穿越以来,一路历练,修身养性,城府渐深。见一代枭雄孙坚如此失态,他心中只是得意了一下,面上依旧和煦如初。

刘达稳稳将孙坚扶起,笑道:“文台兄,你十七岁便独追众海贼,熹平元年更是大破许韶,威名远播,吾怎能不识?”

“那群海贼只是乌合之众而己,哪及得上君侯十七岁时,一人独追千人鲜卑蛮夷?平定许韶之乱,功在臧公(臧旻),吾只是随军出征,摇旗呐喊而己,又怎能及得上君侯覆灭鲜卑的功绩万分之一?”

当孙坚再次提及刘达这段传奇时,周围众人,对刘达无不高山仰止。

“运气使然尔,”刘达笑道,“若是运势到来,文台兄也必会像那大鹏迎风起,一日三万里!”

“谢君侯吉言!”孙坚再次拜道。

刘达的目光转到了侍立在他身后的三位身材魁梧之人,笑问道:“文台兄,不知这三位豪杰又是何人?”

“噢,这是祖茂,这是韩当,这是程普。”

“三位皆是猛将之姿啊!”刘达赞道。

朱儁见刘达对自己麾下将领都做到了礼节有加,好感度首接拉满。

随后,刘达、朱儁、王允三位并肩而行,走在最前,众位将领紧随其后,浩浩荡荡地进入了战俘营。

营内气氛融洽,秩序井然,众人齐心协力,顺利地完成了受降整编事宜。


    (http://xsgu0.com/book/baga0c-23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