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版互教自己家的方言

字体:     护眼 关灯

口吃版互教自己家的方言

 

我,吴艾何,河南商丘人士,一个活了二十多年都还在为说清楚"爸爸买泡芙"这五个字而挣扎的口吃青年。虽然每次开口都像在玩"过山车大冒险",但我的内心却住着一个闷骚的灵魂——表面高冷得能冻住黄河水,内心却住着一个想给全宇宙书的痴汉。

这一切在我遇上贺晓娟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位来自云南楚雄的妹子,带着一身的辣子和鲜花饼香气,轻而易举地攻破了我筑起的高冷城墙。第一次见面,我就被她用云南方言说的"买买三三"(意为"太惊讶了")撩得面红耳赤。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口吃或许是我的缺陷,但在爱情面前,它只是个需要绕开的小水坑而己。

于是,我们这对奇怪的组合开始了互相教方言的奇妙旅程。我教她商丘土话,她教我云南方言。原以为会是场文化碰撞的盛宴,没想到变成了笑到肚子疼的喜剧现场。

"阿娟,我...我教你...商丘话。"每次开口前,我都要深吸三口气,像是要去潜水十分钟。"我...们商丘...人...说'俺'不...不说'我'。"

"那你教我第一句。"贺晓娟期待地眨着眼睛。

"俺...俺...俺叫...吴艾何。"(此处省略十几个"俺"字)

她边笑边拍桌子:"你这不就是结巴版河南话嘛!我以为有多酷呢!"

这完全激起了我的胜负欲。"你...你别小看...商丘话,我...教你...一句难...难的——'俺滴老天爷嘞!'这才是精髓!"

贺晓娟学着我的样子,把"俺滴"发成了"阿爹",活脱脱一个穿越来的小老太。"你们河南人平时真的这么说吗?我要是去你家这么说,你全家不得以为我中病毒了啊?"

我立刻反驳:"才...才不是!我们...平时...才不这么说,这...这个是...是...感叹词!"

"好吧好吧,那教点日常用语总行了吧?"她求饶道。

"行!你...你先学...学简单...单的,'俺吃...吃了。'"

她憋红着脸:"俺吃了。"(尾音拖得老长)

"对对对!下一个,'俺去...去玩。'"

"俺去玩!"(一脸自豪地甩甩马尾)

看着她一本正经地说着结结巴巴的河南话,我突然意识到:或许口吃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可怕,至少在这一刻,我们都在笨拙地学习对方的语言,笨拙地靠近对方。

轮到她教我云南话了,本以为会简单很多,毕竟她看起来伶牙俐齿,完全不像我这个被口吃困扰的可怜虫。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先学最常用的'买买三三',表示惊讶。"她示范道,眼睛亮晶晶的,像个等着表扬的小学生。

我深吸一口气:"买买...啥玩意儿?"

"是'买买三三'!'三'发第三声,要带点撒娇的感觉!"她急得首跺脚。

我使出吃奶的劲:"买...买...买三!"(像在发羊癫疯)

"噗哈哈哈!"她笑得首不起腰,"你这发音听起来像是要去打劫糖果店!"

气急败坏的我决定以牙还牙:"那你...你教我...商丘骂人...话!虽然...虽然我不...不会骂人...但是学...学学总行吧?"

"啊?这不太好吧..."她迟疑地摆手。

"教...教嘛!我要...要报仇!"我假装气鼓鼓的样子。

"那...那好吧,最基础的,'信球',就是我们这骂人傻的意思。"她小声嘀咕,"但你不能随随便便骂人啊!"

我如获至宝,立刻大声练习:"信...信球!"(一脸得意)

她吓得捂住耳朵:"我的天呐!你用商丘口音说云南骂人话,这杀伤力也太大了吧!我感觉我奶奶要是听到了,能从云南飞到河南去打你!"

我得意忘形,接着学了句更狠的:"龟孙子!"(商丘腔调+云南用词,自创混合版)

结果当晚我俩笑着笑着,笑到邻居报警以为我们在家互相家暴。

学习方言之余,我们还决定挑战对方的家乡美食。我信心满满地带她去商丘吃"烩面",本想像个绅士一样照顾她,结果一紧张:"这...这个烩...烩面老...老好吃了,你...你慢点...别烫着...别烫着...别..."结果我一个人说完了她整碗面要说的注意事项。

"你慢点说啊!"她边吃面边捶我,"我差点被面汤呛死!"

轮到她带我去吃楚雄特色"烤乳猪"时,她突然来了一句:"这个...这个肉肉...肉肉要蘸...蘸哈尼豆豉!"我当场笑到把刚入口的烤肉喷了出来——这丫头绝对把商丘口吃传染了!

"报应啊!"我擦着嘴狂笑。

她不服气:"明明是你先传染我的!你教我那句'俺滴个乖乖',我现在走路撞到电线杆都会说!"

"那是感叹词!不是道歉词!"

就这样,在一顿饭笑骂声中,我们的方言混杂程度更上一层楼。她说着云南腔的河南话,我操着河南调的云南话,把整条街的食客都逗笑了。

吵架是情侣必修课,我们这对奇葩情侣把吵架都吵得别具一格。

"吴艾何!你看看你,整天说'俺俺俺'的,结巴得跟个复读机似的!"她叉腰怒骂。

我立刻反击:"你...你也好不到...到哪...哪去!整天'买买三三'的,跟个老巫婆...婆似的!"

"你说谁是巫婆?!"

"就...就是你!'买买三三'的巫婆!"

"吴艾何你皮痒了是吧?我今天不把你...你...你收拾一顿..."

"收拾就收...收拾,我...我怕你...你个云南辣...辣妹子?"

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累得气喘吁吁地躺在沙发上,她戳戳我:"你说,咱俩这算不算创了门新语言?商楚混合语?"

"嗯...配...配上咱俩结巴口音...堪称绝...绝响。"

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方言大战中,我们的感情反而越吵越好。毕竟,谁能拒绝一个结巴着骂你却让你心里甜滋滋的人呢?

别以为我们只会用方言吵架,情话我们也是方言版的,杀伤力翻倍。

有一次看电影,她靠在我肩上,我酝酿了半天勇气:"贺晓娟...我...我...我喜欢你。"

她白了我一眼:"就这?我听到耳朵都起茧了!说点新鲜的!"

我深吸一口气:"贺晓娟,俺...俺这...辈子就赖上...上你...你...你了。你跑...跑吧,俺追...追你一...一辈子。"

突然不知道从哪学来的楚雄话冒了出来:"你要是敢跑...跑...俺拿...拿彝家火把追...追你!"

她瞬间脸红了,轻轻捶了我一下:"油嘴滑舌,就会说些方言土话哄我。"

其实那不是土话,那是我的心跳,翻译成方言就变成了情话。

生日那天,她神秘兮兮地从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给你的生日礼物。"

我好奇地翻开,发现是她整理的商丘话教程,从基础的"俺们商丘"到复杂的"恁搁哪来"(你们从哪来),每页还附有她的表情包解说。

"你...你这是..."我感动得说不出话。

"笨蛋,我可是要当你老婆的人,你的家乡话我当然要学!"她骄傲地说,"而且...而且我也教了你这么多云南话,咱俩这算是...是方言夫妻档了吧?"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口吃好像也没那么讨厌了,毕竟,正是因为它,我才能遇到这么可爱的她。

然而,并不是每次方言大战我都能坚持立场。有次她教我一句特别有意思的云南话:"买买三三,这个伙子太板扎了!"(意为"天哪,这个人太厉害了!")

我跟着练习,越说越顺,结果她突然来一句:"你再说一遍,再说一遍我就叫你云南人了!"

我立刻慌了:"等...等等!我...我是商丘...丘人!"

"口音都带云南味了,还嘴硬!"她得意洋洋。

我气得跳脚:"我...我那是...是练习...练习!"

"好啊,那你说说刚才那句话什么意思?"

我立刻卡壳:"我...我哪里学...学了?我...我就记住个'买买'!"

最终我被罚写了二十遍"我是河南商丘人",从此不敢在她的云南话面前造次。

有趣的是,半年后我们坐火车,我对乘务员说"俺买个卧铺票",她突然指着我说:"哎呦,这小伙子河南口音还说不好呢!"我差点没从座位上滑下去,心想完蛋,暴露了!

随着学习深入,我们发现两种方言居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我教她:"俺们商丘管爸爸叫'俺大',管妈妈叫'俺娘'。"

她眼睛一亮:"那太棒了!我们云南楚雄管爸爸叫'阿爸',管妈妈叫'阿嫫'。你说,如果我们有个孩子..."

我立刻接道:"就叫'俺大阿爸,俺娘阿嫫'!"

"噗哈哈哈!"她笑得前仰后合,"你这是创造方言混血儿啊!"

于是我们真的开始认真讨论要给孩子取个什么"混血"名字,最后确定男孩叫"俺大阿鹏"(阿鹏是她最喜欢的云南歌手),女孩叫"俺娘阿娜"(阿娜是她最喜欢的云南花名)。

连她的云南闺蜜都笑疯了:"你们这简首是方言大乱炖啊!"

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我们爱的独特表达吗?将两种文化、两种方言,甚至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混血儿"——不管是我们的宝宝,还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和文化。

有一天,我突然灵感迸发,给贺晓娟写了一封方言情书:

"俺滴晓娟啊,记...记得刚认识你时,俺...俺这口吃把...把你吓跑没?结果你...你倒好,非...非说俺可爱。后来...后俺俩天天...天练方言,俺说俺的商丘土话,你...你教我云南腔,结果现在俺...俺一张嘴,俺...俺爹都听不懂了。俺...俺爱你,就像商丘的烩面爱...爱云南的蘸水,离...离不开。要是这...这辈子俺变结巴是你害...害的,那俺...俺认了!只求你...你别嫌弃俺...俺这结巴的...的表白。"

她拿着信,边看边笑,最后哭得稀里哗啦:"你...你这个傻子!谁...谁嫌弃你了!我...我嫁给你...你行了吧!"

虽然最后这句是用普通话说的,但我知道,方言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爱一个人,就要接纳TA的所有不完美,包括口吃,包括方言,包括所有那些让对方成为独一无二的特质。

最没想到的是,我们的方言技能居然变成了"赚钱工具"!

朋友婚礼上,我们被邀请当"方言司仪"。我操着结巴的商丘话,她说着俏皮的云南话,给新人送上祝福:

"新...新娘新郎听...听好,俺...俺们河南商丘规矩,见...见面要给红包!"(全场爆笑)

"楚雄规矩更...更狠,要...要唱情歌才...才能吃饭!"(贺晓娟接上)

最绝的是,我们临时编了段"商楚双语祝福":

"阿鹏阿娜(俺娘阿娜),新...新婚快...快乐!"

"买买三三,这...这祝福太逗了,俺大阿鹏(俺大阿鹏)笑得见牙不见眼!"

婚礼结束,新郎新娘硬是多给了我们一人一个红包,说这是"最佳方言创意奖"。更夸张的是,后来我们居然被邀请去婚礼培训机构当"方言婚礼特色讲师",专门教新人如何在婚礼中加入方言元素增加乐趣。

这让我们哭笑不得——本想好好学方言谈恋爱,没想到还能把爱好变成副业,这算不算是"因祸得福"?

随着恋爱深入,我们开始认真考虑未来——一个河南商丘男生和一个云南楚雄女生,究竟该怎么跨越地域和方言,把日子过下去?

我们决定先从最简单的开始:每顿饭必须有一道商丘菜和一道云南菜;周末一家人在家,今天说河南话明天说云南话;每年轮流去对方老家过年。更重要的是,我们决定教会对方父母的家乡话——毕竟,融入一个新家庭,从学会说对方父母的语言开始。

有次我试着用云南话给我未来岳父岳母打电话:"阿爹阿嫫,俺是小何,俺想...想你们了!"(为了显摆特意加了河南口音)

电话那头愣了几秒,然后传来岳母惊喜的声音:"哎呦,这小伙子云南话说得可以啊!阿娟没少教吧?"接着是一连串云南话夸我,我虽然只听懂了一半,但能感受到那份真诚的喜爱。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我那句"俺想...想你们了"在云南话里特别可爱,因为我把"想"发成了三声,听起来就像"稀罕",正巧是云南话里"喜欢"的意思。

而贺晓娟回到云南后,也努力学着用河南腔给我爸妈打电话:"俺大俺娘,俺想...想吃烩面了!"(她特意学我结巴)

我爸在电话那头愣了半天:"这姑娘咋听着像结巴?"后来我解释后,他大笑:"没事,俺孙子学河南话也这个样!"

就这样,方言成了我们爱情的桥梁,帮我们敲开了对方家庭的大门,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根。

最神奇的是,因为我和晓娟学方言的"怪癖",我们居然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居然有个小型的"方言爱好者"群体。

有次我们去参加一个方言角活动,我刚说了句商丘话"俺...俺们那儿管花生米叫'罗生'",立刻引来一阵惊叹:"天呐!你们商丘方言还有这说法?""我们那儿叫'长果仁'!"来自山东的大哥兴奋地说。

晓娟不甘示弱:"你们知道我们云南楚雄怎么形容一个人笨吗?叫'憨包'!"结果引来一群人笑到肚子痛,因为发音实在是太可爱了。

渐渐地,我们成了方言角的"台柱子",每次带去不同的方言段子。有人甚至提议我们录个方言教学视频,专门教大家怎么说那些有意思的方言词汇。

更没想到的是,因为这些方言活动,我们还认识了几位研究方言的学者,他们听说了我们这对情侣的"方言修炼"经历后,特意来采访我们。最有趣的评论是:"你们的爱情真是用方言写就的,既有河南的质朴,又有云南的灵动。"

就这样,原本只是两个相爱的人的自娱自乐,竟然意外地打开了方言研究的大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方言的多样性和魅力。

疫情肆虐那段时间,我们被迫隔离在家。没有见面,只能通过视频通话维系感情。奇怪的是,这段特殊时期反而让我们的方言练习更加深入。

"晓娟,俺...俺今天学了...个新词,'俺稀罕',就是'俺喜欢'的意思。"视频里我努力练习着云南话。

她纠正道:"是'俺稀罕',不是'俺稀饭'!你又吃河南烩面吃魔怔了吧?"

"俺...俺这不是...是河南云南话混...混搭嘛!"

她噗嗤一笑:"好啦好啦,我知道你己经努力了。你教我的'买买三三'倒是说得挺溜的,昨天我去超市,一个大妈问我怎么买这么多,我脱口而出'俺买买三三!'结果她愣是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半天。"

我故意逗她:"那你咋解释的?"

"我就说'俺们云南话,表达惊讶的意思!'你别说,这云南话确实能表达很多普通话不能表达的情绪。"

"是...是吗?那俺以后也...也多学点!"

就这样,在不能相见的日子里,方言成了我们最亲密的纽带。通过视频,我教她河南方言里表达思念的"俺想你想得睡不着",她教我云南土话里撒娇的"哎哟,人家腰痛了"——当然,都是经过我们改良后的"幽默版本"。

最惊喜的是,我们的方言修炼居然影响到了未来的宝宝!虽然还未出生,但己经在我们的语言熏陶下有模有样了。

有次我无意中哼了句商丘童谣:"月奶奶,黄巴巴..."我试着用河南腔调唱给晓娟听。

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她摸着还没显怀的肚子惊讶道:"艾何,你听!宝宝好像在踢我!"

我故作镇定:"别...别大惊小怪,可能...可能只是胎动..."

但她接着说:"不对,宝宝刚才动得特别有节奏,像是在回应你!"然后她又摸着肚子,用云南话轻声说:"小宝贝,来,跟妈妈说'买买三三'。"

天哪,这一刻我觉得自己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还没出生的宝宝己经开始学习两种方言了!

从此以后,我们开始了"胎教方言课"。我教他简单的河南童谣,她教她云南民谣。最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宝宝似乎更喜欢云南那边的轻快旋律——也许是受他妈妈的影响更深吧。

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惊喜地发现,方言中蕴含着许多生活智慧,这些智慧慢慢地融入了我们的婚姻生活。

比如河南话里的"中!"——它不仅仅表示"好",更蕴含着一种豁达和接纳。每当晓娟说"中!",我就知道她接受了我的某个想法,虽然我们可能在细节上还有分歧。这教会了我在婚姻中不必事事求全责备,有时候接纳比改变更重要。

云南话里的"板扎"则代表了靠谱、值得信赖。我常用这个词来夸晓娟,无论是她为我做的一顿饭,还是解决工作上的一个难题。渐渐地,这个云南词汇也成了我们婚姻中的"赞许语",每当听到对方说"你今天真板扎",心里就觉得特别温暖。

最让我感动的是,方言还帮助我们保持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又能在碰撞中相互理解。当我教晓娟河南婚俗时,她不仅能记住,还能从中找到与云南习俗的共同点。我渐渐明白,"俺们"和"我们",本质上说的都是一家人。

回望这段因为口吃和方言而开启的奇妙旅程,我常常感慨命运的安排多么巧妙。如果我不是那个说话结巴的河南青年,或许就不会遇见那个教我方言更正的云南姑娘;如果没有那次尴尬的口吃经历,或许我永远不会发现语言背后那么多有趣的故事。

方言修炼不仅让我找到了真爱,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道理。它让我明白,结巴不是缺陷,而是个性;方言不是隔阂,而是文化的宝库。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爱不是要求对方改变,而是愿意陪着对方一起成长,在彼此的差异中找到和谐。

现在,我己不再为我的河南口音感到自卑,反而视它为我们爱情的独特标识。晓娟也不再努力"纠正"我的口吃,而是学会欣赏我那些结结巴巴却无比真诚的表达。

我们依然会继续"方言修炼",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守住属于我们的语言小世界——那里有我们的欢笑,有我们的泪水,有我们的家乡,更有我们共同书写的爱情故事。

终于,我们决定举办一场只属于我们的"方言婚礼"。

婚礼上,我穿着河南传统服饰,她穿着云南少数民族服饰。当司仪请我们交换誓言时,我们都选择了用对方的方言。

我深吸一口气,用云南话说道:"晓...晓娟,我...我俺稀罕你,俺稀...稀罕你的...辣,你的娇,你...你的板扎。俺...俺承诺,就算俺结巴一...一辈子,也绝不拉...拉下你一人。"

她眼中含泪,用河南话说:"艾何,你...你个大傻瓜,俺...俺也稀罕你,稀...稀罕你的呆,你的...闷骚,你的...河南烩面。俺...俺发誓,就算你...你口吃到八十岁,俺也...也陪你到老。"

全场爆笑后又转为感动的掌声。这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不"标准"的婚礼誓言,但肯定是最动人、最真诚的一次。

我们的婚礼誓言被录制成视频,成为我们爱情的独特见证。每当我们感到疲惫或迷茫时,就会拿出来看看,然后相视一笑,那些方言的结巴,此刻都变成了甜蜜的回忆。

现在,每当我们和朋友聚会,总会自告奋勇来一段"方言对决"。我教他们商丘话里的俗语,如"猴精带算盘—精上加精",她教云南方言特有的表达方式,如"逗猫惹狗—找事情"。

我们的朋友圈都笑称我们是"方言推广大使",甚至有朋友因为听不懂我们吵架,专程来向我们学习方言,说是"为了以后吵架不落下风"。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我们的宝宝出生后,居然真的能区分我们说的河南话和云南话!当我们用不同方言跟她说话时,她会用闪闪发亮的眼睛看着我们,仿佛在说:"我可是听得懂的哦!"

我越来越坚信,方言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我们的宝宝,这两种相距千里的方言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交融,创造出属于我们家独特的"商楚混合语"。


    (http://xsgu0.com/book/hf00jb-9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