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仁风播远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6章 仁风播远

 

晨雾尚未散尽,高句丽的大地在朦胧中透着一丝神秘与不安。典韦率领着五千先锋将士,如同一股钢铁洪流,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他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每一步落下,都仿佛让这片土地为之震颤,那震天的行军声,似是在向高句丽宣告着汉军的到来。

先锋部队所过之处,一座座城池横亘眼前。起初的几座城池,尚有一些抵抗的力量。城墙之上,高句丽的守军严阵以待,他们手持兵器,眼神中透着紧张与决然,试图阻挡汉军的前进。然而,当典韦的军队发起冲锋时,那如虎狼般的勇猛气势瞬间将敌军的防线冲得七零八落。

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典韦一马当先,他挥舞着手中那沉重的双戟,双戟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每一次挥动,都带起一片血雾。他的怒吼声如同雷鸣,响彻整个战场:“儿郎们,随我杀敌,让这些高句丽人见识见识我汉军的厉害!”

汉军将士们个个奋勇争先,他们身着精良的铠甲,那铠甲上的金属片在战斗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是一曲激昂的战歌。手中的兵器亦是锋利无比,在阳光下闪耀着夺命的光芒。他们紧密配合,有的用盾牌抵挡着敌军的箭矢,有的则挥舞长枪大刀,与敌军展开近身搏斗。

一番厮杀之后,高句丽的守城将领望着眼前勇猛无畏的汉军,心中满是震撼与绝望。他看着身边不断倒下的士兵,无奈地长叹一声,最终选择了投降。他站在城楼下,对着典韦高声喊道:“将军,我等愿降!汉军将士的勇猛和装备的精良,实非我高句丽所能比拟。”

典韦勒住缰绳,战马嘶鸣,他居高临下地看着投降的将领,大声问道:“你等既已投降,可愿听从我汉军号令?”

那将领连忙点头:“我等愿降,绝不再与汉军为敌。”

这时,军中一名精通高句丽语的士兵上前,对着俘虏们喊道:“只要你们放下武器,不再反抗,我汉军定然不会乱杀投降之人。我家将军一向仁慈,只要你们遵守军纪,便可保得性命。”

俘虏们听闻,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脸上露出劫后余生的庆幸。有了这前几座城池的投降示范,后面的小城池远远望见汉军的旗帜,便已胆寒。城中的守军望着汉军那整齐威严的阵容,心中的斗志瞬间瓦解,纷纷选择望风而降。

汉军一路势如破竹,顺利地占领了一座座城池。而当他们进入城中时,城中的高句丽百姓们满心惶恐,他们紧紧地缩在家中,门窗紧闭,生怕遭受汉军的烧杀掠夺。许多老人和孩子躲在角落里,身体瑟瑟发抖,眼神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助。

然而,汉军的举动却大大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士兵们并没有如他们想象中那般肆意掠夺粮食财物,而是迅速地在城中各处张贴榜文,开始安民。榜文上写着汉军的军纪与对百姓的承诺,告知百姓们不必惊慌,汉军乃是仁义之师,前来只为平息战乱,恢复秩序。

同时,汉军还积极地救助城中贫困的百姓。士兵们走街串巷,将粮食和衣物分发给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一位老妇人原本蜷缩在破旧的房屋中,饿得奄奄一息,当汉军士兵将食物送到她面前时,她那浑浊的眼中满是感激的泪水,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孩子们起初对汉军充满了恐惧,躲在大人身后不敢露面。但当汉军士兵拿出糖果分给他们时,孩子们眼中的恐惧渐渐被好奇与喜悦所取代。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过糖果,看着眼前这些和蔼可亲的士兵,慢慢地放下了心中的防备。

这些纯朴的百姓们,他们原本生活在高句丽的统治之下,饱受战乱与苛政之苦。如今,汉军的到来,带来了不一样的景象。他们看到汉军不仅不伤害他们,反而给予帮助与关怀,心中对这支军队的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支军队和我们以前见过的不一样,他们对我们太好了。”一位年轻的高句丽男子对身旁的人说道。

“是啊,他们不仅不抢东西,还帮助我们,这样的军队才是好军队。”另一位百姓附和道。

百姓们对汉军的好感与日俱增,他们开始主动地与汉军士兵交流,为士兵们提供各种帮助。有的百姓为士兵们指引道路,有的则帮助士兵们寻找水源和物资。而对于这支汉军的主人——征北将军刘齐,百姓们心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纷纷打听着刘齐的事迹,想象着这位能统领如此仁义之师的将领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英雄人物。

在一座被占领的城池中,一位老者站在街头,望着汉军士兵们忙碌的身影,感慨地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或许,这位征北将军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我们应该相信他们,支持他们。”

年轻人点头称是:“爷爷,我明白了。我会告诉身边的人,让大家都知道汉军是我们的朋友。”

随着汉军的不断推进,这种良好的军民关系在高句丽的土地上逐渐蔓延开来。汉军的威名与仁风,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也为日后的统治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典韦看着城中百姓与士兵们和谐相处的景象,心中亦是欣慰不已。他深知,一支军队若能得到百姓的支持,那将无往而不胜。他对身边的将士们说道:“兄弟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汉军的风范。我们不仅要以武力征服敌人,更要用仁义赢得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将士们纷纷点头:“将军说得对,我们定会遵守军纪,善待百姓。”

在另一座城池中,汉军士兵们正在帮助百姓修缮房屋。一位士兵爬上屋顶,熟练地将破损的瓦片替换下来,口中还不时地和屋下的百姓说笑:“大叔,您放心,这房子修好了,下雨就不怕漏了。”

百姓笑着回应:“多亏了你们啊,小伙子。要是没有你们,我这房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修好呢。”

而在城中的广场上,汉军的军医们正在为受伤的百姓免费诊治。一位受伤的高句丽士兵也在其中,起初他还对汉军心存疑虑,但当军医们细心地为他处理伤口,并没有因为他是敌军而有所怠慢时,他的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我原以为被汉军俘虏后会受尽折磨,没想到你们如此善待我。我以后定不会再与汉军为敌。”

军医笑着说:“在我们汉军眼中,受伤的人都需要救治,不管你是哪方的人。我们只希望战争能早日结束,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太平日子。”

这种场景在汉军占领的各个城池中不断上演,汉军的仁义之举如同星星之火,在高句丽的大地上迅速燎原。越来越多的高句丽百姓开始主动地欢迎汉军的到来,他们为汉军提供情报,协助汉军维持治安,甚至有一些年轻人自愿加入汉军,希望能为这片土地的和平与繁荣贡献自已的力量。

典韦继续率领着先锋部队向前推进,他们的目标是高句丽的腹地。一路上,他们不仅要面对可能的敌军抵抗,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如安置俘虏、管理新占领的城池等。至于管理城池和安置俘虏的问题,典韦直接把这个难题丢给了后面的魏延,张角两人。

随着汉军的深入,他们对高句丽的文化与风俗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汉军士兵们开始学习高句丽的语言与礼仪,尊重当地的习俗。


    (http://xsgu0.com/book/g0di0j-9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