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电灯换真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8章 电灯换真经

 

午后,古玩市场边缘。孔乙己那顶着破洞油布伞的小书摊,像一块被时光遗忘的补丁,顽强地贴在喧嚣的市井画卷一角。阳光透过破洞,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点,如同散落的旧铜钱。摊位上,泛黄的书页、残缺的线装本、蒙尘的旧杂志和几件真假难辨的小物件(一个缺口瓷碗、两枚锈蚀铜钱、一个褪色的木头弥勒)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空气里弥漫着旧纸特有的霉味、尘土味,还有一丝若有似无的劣质茶香。

老张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工具包,腋下还夹着一个用旧报纸裹着的长条物件,晃晃悠悠地踱到书摊前。他脸上挂着招牌式的憨厚笑容,像刚出炉的馒头一样暄软。

“孔老师,歇着呢?”老张熟络地打招呼,顺手把带来的一个最廉价的透明塑料茶叶罐放在摊位上,里面是深褐色的、碎叶子居多的茶叶,“路过茶叶铺子,看这‘高末’(茶叶碎末)便宜,给您捎点儿,提提神。”

孔乙己正捧着一本缺角的《古文观止》摇头晃脑,闻言抬起眼皮,浑浊的老花镜片后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他放下书,捻了捻下巴上几根稀疏的花白胡子:“哦,是老张啊。难得你有心。”他嘴上客气,手却麻利地把茶叶罐扒拉到摊子内侧安全地带。

老张把工具包往地上一放,发出金属碰撞的轻响。他这才亮出夹着的报纸包,小心地剥开:“孔老师,您看,上回听您说晚上看书费眼睛,那破台灯跟萤火虫似的。我给您捯饬了个新的,亮堂!” 报纸里露出一盏改造过的LED台灯。灯管是崭新的,但底座明显是个旧铁壳子重新喷了漆,连接线也重新接过,缠着电工胶布。

孔乙己眼睛亮了,凑近仔细瞧:“这……这灯管看着就亮!老张,你这手艺,硬是要得!”他伸手想摸,又缩回来,怕弄脏似的。

“小意思,修修补补的活儿。”老张憨笑着,把灯放到摊位上,“我这就给您装上试试?”他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从工具包里掏出螺丝刀、钳子,眼睛扫过孔乙己摊子后面那个更破旧、灯泡钨丝都发黑的老台灯。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孔乙己嘴上推辞,身体却很诚实地让开了位置,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期待。

老张手脚麻利地拆下旧台灯,露出后面墙上松动的插座。他拧紧螺丝,检查线路,又把新台灯稳稳地固定好,插上插头。

“啪嗒!” 柔白明亮的光芒瞬间倾泻而下,将孔乙己的书摊笼罩在一片前所未有的清晰里。摊位上书本的纹理、瓷碗的缺口、铜钱的绿锈都纤毫毕现,连孔乙己脸上深刻的皱纹似乎都被照亮了几分。

“好!好!好!”孔乙己连说三个好字,搓着手,兴奋得像得了新玩具的孩子,“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老张,你这人,厚道!”

老张拍拍手上的灰:“亮堂就行。孔老师,您学问大,我…我最近在市场瞎转悠,看那些瓶瓶罐罐、铜铁家伙什,挺有意思,就是…就是啥也不懂。您见多识广,能不能…给小子我叨咕叨咕?就当…就当听个乐呵?”他搓着手,摆出一副虚心求教又怕麻烦对方的模样。

孔乙己正沉浸在明亮新世界的喜悦中,又刚得了“束脩”(茶叶和修灯),心情大好。他捋了捋稀疏的胡子,腰板都挺首了几分,一股“为人师表”的豪情油然而生。

“老张啊,你这话算问对人了!”孔乙己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抑扬顿挫的腔调,“古玩一道,博大精深,非一日之功。然,知其皮毛,亦可辨其真伪,赏其神韵!来,你且听老夫道来!”

他拿起摊上那个缺口的青花小碗,凑到明亮的灯光下:“你看此碗,胎体粗松,叩之声音沉闷,此乃‘浆胎’也,多用于晚清民国寻常百姓家。若遇胎质细腻,入手沉重,如糯似玉,叩之金声,那便是‘糯米胎’,乃上等瓷土所制,多见于官窑、名窑精品!”

“哦?胎土还有讲究?”老张适时地表现出惊讶,凑近细看那小碗的碗底。异能感知悄然启动,“探宝天线”在口袋里微微发热。他“看”到碗身传递来一种微弱、松散、断断续续的“温润麻刺感”,确实不够凝实厚重。这感觉,似乎正印证了孔乙己说的“浆胎”的粗松感。

孔乙己放下碗,又从摊上拿起一枚锈蚀严重的铜钱:“再看此铜。新铜器,其光浮于表,谓之‘贼光’,刺眼!而真老铜,”他语气加重,手指捻着铜钱上的锈迹,“其锈色入骨,层次分明,或如‘黑漆古’,乌亮如漆,温润内敛;或如‘枣皮红’,深沉厚重,非百年浸润不可得!此乃岁月之包浆,非人工做旧之浮躁可比!”

老张凝神听着,脑中飞速对应。他想起之前用异能判断那个新仿铜佛像时的“浮躁冰凉感”,可不就是“贼光”的感觉?而那个民国的铜门环残件,传递的正是更“温润内敛”的麻刺感,如同孔乙己描述的“黑漆古”给人的视觉感受。异能感知与这些传统经验描述,竟奇妙地暗合!这让他心中大定,对异能的判断更有底气了。

孔乙己越讲越投入,唾沫星子在灯光下飞舞:“还有那‘包浆’!真包浆乃人经年累月,汗渍、油脂、尘埃与器物本身交融,形成一层温润如玉的光泽,柔和、内敛、不刺目!假包浆?要么油光锃亮贼兮兮,要么死气沉沉如枯木,一看便知!”

老张频频点头,像个好学生,心中却在飞速构建自己的“异能感知-传统知识”对照表:“温润麻刺感”≈真包浆、老物件;“浮躁冰凉感”≈贼光、新仿品;“凝滞阻塞感”≈修补、做假。这“翻译”让他如获至宝。

孔乙己讲得口干舌燥,端起旁边那个满是茶垢的搪瓷缸子灌了一大口劣质茶,意犹未尽。

老张立刻抓住时机,态度极其诚恳:“孔老师,您讲的这些,真是让我开了眼了!比我自己瞎琢磨强百倍!可这…这知识金贵,不能白学您的。这样,以后您这摊上,或者家里,但凡灯泡不亮、插座没电、风扇不转、收音机哑巴了…您言语一声!我老张随叫随到,包修包好!您看…成不?” 他把“束脩”从一次性的茶叶、灯具,升级成了长期的“电器终身保修服务”。

孔乙己闻言,捻着胡子的手顿住了。他浑浊的眼睛透过镜片,深深看了老张一眼。市场里人情冷暖,他见多了。白占便宜的、虚情假意的比比皆是。像老张这样,主动提出等价交换,而且是用自己安身立命的手艺来换的,实在少见。这份“懂事”,这份“实在”,让孔乙己心里很熨帖。

“嗯…”孔乙己沉吟片刻,脸上露出一种“孺子可教”的欣慰笑容,“老张,你是个明白人,也是个厚道人。这份‘束脩’…老夫收下了!以后有甚疑难,尽管来问!”

就在这时,孔乙己的目光扫过摊位角落一个蒙着厚厚灰尘的破旧小木箱。新台灯的光线恰好照亮了箱角。他像是想起了什么,弯腰吃力地把箱子拖了出来。木箱没锁,他掀开盖子,里面塞满了乱七八糟的旧报纸、碎布头。

“你既好学,老夫也不能藏私。”孔乙己在箱底摸索着,掏出一个用油纸包了好几层的扁平包裹。他小心翼翼地揭开层层油纸,露出几本纸张焦黄、边缘磨损、散发着浓重樟脑味和霉味的旧书。

孔乙己拿起最上面一本,封面早己不见,扉页上是用古朴的楷体印刷的标题:《瓷鉴初阶(石印本)》。下面一本稍厚,封面是深蓝色的粗布,印着几个褪色的墨字:《古玩指南·民国廿三年》。

“喏,”孔乙己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轻轻着书页,“这些虽是民国的石印本,非古籍善本,但里面讲的都是实打实的干货!比现在那些花里胡哨的书强多了!你拿去,仔细研读,务必…务必爱惜!” 他把书郑重地递给老张,眼神里满是嘱托。

老张心脏砰砰首跳,双手在裤子上使劲擦了擦,才恭敬地接过来。书的纸张脆弱得仿佛一碰就碎,墨迹也有些模糊,但那股沉淀的岁月气息和孔乙己的郑重,让这几本书瞬间变得重若千钧。这可是知识的钥匙啊!

“孔老师!这…这太贵重了!我…我一定好好学,好好保管!弄坏一点,您拿扳手敲我脑袋!”老张激动得语无伦次,把书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刚出生的孩子。

孔乙己看他这副模样,满意地捋着胡子笑了,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去吧去吧,好好看。有不懂的,再来问我。”

夕阳的余晖将市场染上一层暖金色。老张抱着那几本珍贵的旧书,工具包挎在肩上,脚步轻快地往回走。怀里是沉甸甸的知识,心里是满满的感激和对未来的憧憬。那盏明亮的新台灯,不仅照亮了孔乙己的书摊,似乎也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他低头嗅了嗅书页的陈年墨香,咧开嘴,无声地笑了。这“束脩”,交得值!


    (http://xsgu0.com/book/fhjf0j-3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
小说谷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