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镇盈满的喜气尚未消散,府城姜记美食坊前,却悄然挂起了一块醒目的新招牌。朱红的底子,斗大的金字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
“新科秀才姜府秘制·时令艾草青团·清香软糯·福泽安康·限量供应!”
这块招牌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街坊邻里间激起了涟漪。
“哟!姜记出新点心了?青团?还是秀才老爷家秘制的?”
“艾草做的?清明快到了,倒是应景!”
“限量供应?还福泽安康?听着就吉利!沾沾秀才公的文气也好啊!”
“走,瞧瞧去!”
好奇的、图吉利的、想尝尝新鲜的客人,纷纷涌向姜记。铺子里,姜大柱和伙计们精神抖擞,柜台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个个碧绿油亮、圆润的青团。那青翠的颜色,是捣碎的新鲜艾草汁液浸染而成,散发着独特的、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香气。每个青团都用干净的油纸托着,旁边还细心地放着一小碟晶莹剔透、透着琥珀光泽的野蜂蜜。
“各位街坊邻里,尝尝咱们姜记新出的艾草青团!”姜大柱嗓门洪亮,带着自豪,“用的都是靠山村新鲜采的嫩艾草,一点老梗没有!糯米是邻县新到的上等货,蒸出来又糯又韧!馅儿是豆沙和芝麻两种,甜而不腻!蘸着咱们山里收的野蜂蜜,那滋味,保管您吃了还想吃!清明将近,吃个青团,祛湿健体,福泽安康!更沾沾咱们秀才公的福气文气!数量有限,卖完即止啊!”
姜林则机灵地在门口招呼,尤其对那些衣着体面、看起来像是读书人或讲究人家的主顾,重点介绍:“这位爷/夫人,您瞧瞧这成色,闻闻这清香!咱们这青团,可是咱们府城院试第七名的姜秀才,特意为感念街坊照顾,指点着家里做的!用料实诚,手艺讲究,就图个吉利应景,价钱也实惠,比咱家其他点心还便宜些呢!”
“秀才公指点做的?”这噱头瞬间抬高了青团的格调。不少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上几个。一口咬下去,那软糯弹牙的外皮,带着艾草特有的微苦清香,瞬间被内里细腻香甜的豆沙或芝麻中和,再蘸上一点清甜的野蜂蜜,独特的复合滋味在口中弥漫开来,清新爽口,回味悠长。尤其是那艾草的清香,仿佛把春天的田野都含在了嘴里,一扫冬日积郁的沉闷油腻。
“唔!好吃!这艾草味正!”
“甜度刚好,不齁人,这野蜂蜜也香!”
“确实清爽!比那些甜腻腻的点心强多了!”
“秀才公家的点心,就是不一样!吃着都觉得有文气!”
好评如潮!尤其是那些注重养生、讲究时令的中老年人和口味清雅的读书人,更是赞不绝口。限量供应的策略更是吊足了胃口,每日不到晌午,青团必定售罄。没买到的客人只能遗憾地预订明日,无形中又拉高了期待值。一时间,“姜记青团”成了府城春日点心的新宠,甚至有些体面人家专门派下人来买,当作清明祭祖或走亲访友的体面伴手礼。
姜记铺子门前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甚至犹有过之。那“新科秀才秘制”的金字招牌,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和味斋”低价倾销带来的阴霾驱散了大半。人们谈论姜记,不再仅仅是“点心好吃”,更多了一层“秀才之家、讲究体面”的认同感。
而此刻,离姜记两条街外的“和味斋”,气氛却截然不同。
柜台后,掌柜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看着自家柜台上那些颜色发暗、表皮发硬、为了压成本馅料少得可怜、糖渣味刺鼻的点心,再看看伙计们百无聊赖、门可罗雀的样子,再听听不远处姜记传来的喧闹声,他只觉得一股邪火首冲脑门。
“废物!都是废物!”他低声咒骂着,也不知是在骂伙计,还是在骂那些不来光顾的客人,或者……是骂那该死的姜记和那个走了狗屎运的穷酸秀才!
“掌柜的,”一个伙计小心翼翼地凑过来,低声道,“小的刚去姜记那边打探了……他们那青团,卖得可火了!价钱……价钱比咱们仿的那些点心还低一点呢!好些人都说……说他们那是真材实料,沾文气……”
“闭嘴!”掌柜的猛地一拍柜台,吓得伙计一哆嗦,“沾文气?狗屁文气!不就是走了狗屎运考了个秀才吗?真当自己是盘菜了!”他胸膛剧烈起伏,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们不是卖得好吗?不是限量吗?行!给我降价!他们卖十文?咱们就卖五文!八文?咱们就卖西文!把价钱给我压到最低!我看那些贪小便宜的泥腿子,是去吃他那沾文气的青团,还是来买咱们便宜实在的!”
“掌柜的……这……这价钱……咱们可就真的一点赚头都没了,还得倒贴……”伙计苦着脸。
“让你降你就降!啰嗦什么!”掌柜的咆哮道,“东家说了,赔钱也得把姜记给我压下去!快去!挂上牌子,‘大酬宾!点心一律半价!’”
“和味斋”门口很快挂出了“半价酬宾”的醒目牌子。低廉的价格确实吸引了一些手头拮据或纯粹贪便宜的顾客。铺子里总算有了点人气。
姜林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冷笑着回来禀报:“大姐,爹,‘和味斋’那帮人急眼了!挂出半价牌子了!连他们仿咱们的那些点心都半价卖!”
“半价?”姜大柱倒吸一口凉气,“他们疯了?这不得赔死?”
岁岁却丝毫不意外,嘴角反而勾起一抹成竹在胸的笑意:“急了好。狗急跳墙,正好让街坊们看看他们的斤两。”她对姜林道:“林子,你去,就在咱们铺子门口,找个显眼地方,把咱们从靠山村运来的新鲜艾草,还有那罐子野蜂蜜,摆出来!再挂个小牌子,就写:‘姜记青团,原料可见,童叟无欺’。”
“得令!”姜林眼睛一亮,立刻去办。
很快,姜记铺子门口就多了一个小摊。碧绿鲜嫩的艾草叶还带着清晨的露水气息,装在干净的竹筐里;那罐子琥珀色的野蜂蜜,在阳光下透亮。旁边的小牌子字迹清晰。
这无声的展示,比任何吆喝都更有力量。买了青团出来的客人,看到这鲜灵灵的原料,闻着那纯粹的清香,再对比“和味斋”柜台上那些颜色可疑、不知加了什么维持低价劣质的点心,心中那杆秤瞬间就倾斜了。
“啧啧,瞧瞧人家姜记,用的什么料!这艾草多新鲜!”
“就是!一分钱一分货!那‘和味斋’卖那么便宜,指不定用的什么陈年烂谷子呢!”
“半价?半价的点心你敢多吃?不怕吃坏肚子?还是姜记的吃着放心,还沾文气!”
“没错!给老人孩子吃,还得是姜记这样的!”
舆论的风向,在姜记这手“原料可见”的阳谋下,彻底倒向了姜家。“和味斋”的半价策略非但没能抢走姜记的客源,反而因为用料低劣的流言和对比之下更显不堪,彻底坐实了其“劣质仿品”的名声。去贪便宜的人越来越少,铺子里重新变得冷清,只剩下掌柜铁青的脸和伙计们愁眉苦眼的叹息。赔本赚吆喝,这吆喝声也快听不到了。
岁岁站在铺子后门,听着前堂传来的热闹人声和伙计们利落的吆喝,看着门口那筐鲜翠欲滴的艾草,心中一片澄明。行会想用价格战和劣质仿品打压?她便用品质、诚信和“秀才”这块金字招牌筑起一道更高的壁垒。原料的危机在姜林的努力下暂时化解,市场的口碑在青团的热销中重新稳固。这第一回合的交锋,姜记不仅站稳了脚跟,反而借力打力,将名声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她抬头望向靠山镇的方向,仿佛能看到爷爷正精神矍铄地巡视着新置的田地,大嫂抱着小满温柔浅笑,而姜石,定在书案前为更远的功名潜心苦读。家族的根基在土地中深扎,产业的枝桠在商海中舒展。府城这潭水,她姜岁岁,带着姜家,趟定了!
(http://xsgu0.com/book/fhbjhj-9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xsgu0.com